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
2021-09-12钟斯明
钟斯明
新体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要求体育教学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强健的体魄”。为更好的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基于此,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探讨初中体育教育如何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以望促进学生有终身运动,健身健体的好习惯。
新体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要求体育教学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强健的体魄”。为促进该标准的落实,我国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力图解决当前学生在体质上的问题。从我国历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虽然我国青少年的体质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初中体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更好的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基于此,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探讨初中体育教育如何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1 以生为本的内涵
所谓以生为本是指教师的教学实践立足于学生,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将边缘化的学生拉回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倡导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学校的教学实践要从既往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这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要以育人为本,以生为本,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教师而言,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仅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和谐,还要重视学生和课堂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课堂的和谐则是指课堂的氛围营造,要让课堂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约束自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两种“和谐”都能避免大部分的课堂冲突和教学意外。
2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2.1 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师常以热身、学习、练习、自由活动的课程进度开展教学,学生在进行热身时,学生容易懒散,对热身动作的态度敷衍。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初中体育教师并不能针对性地对反复练习动作的同学做姿势调整,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为后续体育教学埋下安全隐患。
2.2 未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其他科任老师并未对体育给予过多的关注。具体而言,学生对体育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体育课可以聊天、打闹。其他科任老师向体育老师“借课”,用来为学生补充相关学科的教学安排,这些都使得学生无法正确认识体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缺少主动锻炼身体的兴趣。
2.3 教学观念出现偏颇
由于体育在中考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存在着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师更为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关注。例如,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只关注对动作的教学,而未关注学生的心理,学生会因为一次失败否定自我,对运动失去信心。
3 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实施策略
3.1 丰富教学方式
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教师应主动从固有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丰富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动创新教学设计,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当中,发现体育的魅力,继而提高体育教学成效。
3.2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体育学习的作用,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以模仿为主,动作单一又乏味,但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无意地让学生探索教学内容,并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
3.3 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差异化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生效。中考體育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给予一定的标准,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与专家、校领导、学生多加交流以形成一套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4 总结
概言之,体育活动是每个人终身参与的事业,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便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解决当前困境。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应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铺路。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岑溪市三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