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协同育人分析

2021-09-12李玉刚

当代体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时代

李玉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应结合自身特点携手共进,开创高等教育的新时代。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逻辑推理法对高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的协同育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均存在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材内容创新程度不够、授课形式单一、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等问题。研究针对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和育人效果进行分析之后,基于两者的诸多共同之处构建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育魂一个健体,应在新时代新的更高的要求背景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1 高校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和“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在教育活动中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思政课和体育课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两门公共必修课。思政教育关系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体育教育更是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承担着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从这个意义来讲,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历史任务的背景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谋求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显著提高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育人效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2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对河南省内5所普通本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发现高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课程设置尚未找到两者的有效结合点、授课形式多拘泥于传统方式,未能有效结合两者的优势、课外活动开展未能有效结合校园思政文化和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形式单一。随着“课程思政”全面推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以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但受限于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表面化,大学生对思政课和体育课的兴趣普遍偏低,造成思政课和体育课健体育魂的目标依然遥远。

3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

在新时代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的背景下,“课程思政”被大力推行,各类课程都在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本课程之中,从而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的目标。笔者认为体育教育除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其隐性育人功能还体现在对学生爱国奉献、团结协作,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正视输赢、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的培养。这些优秀品质正是高校思政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的内在优秀品质,所以应构建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1 “思政体育”课程与“体育思政”课程应携手共进

随着“课程思政”被大力推行,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开展思政元素进体育课堂的相关研究。以“体育思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417篇文章,且文章的发表数量自2007年开始逐年攀升,尤以近两年增长速度最为明显。上海体育学院邀请奥运冠军和国家队优秀教练来学校做讲座,提出课程思政让体育“以德服人”。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尝试,但更重要的是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把思政元素带进体育课堂,“体育思政”应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那么,体育教育中的优秀育人元素是否也应该走进思政课堂,推行“思政体育”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体育有着丰富的优秀育人元素,比如感动中国体育人物故事、女排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世界优秀运动员奋斗故事,这些优秀体育育人元素的受众群体不应该只是运动员和体育专业的学生,而应该是我们全部的大学生。优秀的体育育人元素中蕴含的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等优秀品质和精神,也正是思政教育所倡导的。思政课和体育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两门公共必修课,且两者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有着如此多的共用素材,故“思政体育”与“体育思政”应携手共进。

3.2 创新授课形式,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作用

思政课和体育课作为两门公共必修课,授课形式单一,造成学生兴趣偏低的问题长期存在。为了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实践基地实践育人的作用,把课堂搬到红色育人基地、搬到体育竞赛场地,让学生在参观和参与中接收多样的教育。由于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有着诸多相同的教学目标,应不拘于思政课堂只能搬到红色基地,体育课堂只能搬到体育竞赛场地,应该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畅通育人渠道,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协同育人。

3.3 加强校园思政文化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公共必修课是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都要完成的一门课程,目前各个高校对体育公共必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是一周两课时,90分钟左右的课程,部分高校会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要完成一定里程的健身跑。在体育公共必修课上,体育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所以课外体育活动也是高校校园体育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可以在体育运动场地周边,结合学校的人文景观特点设置一些体现思政育人元素的宣传栏,也可以在学生健身跑的路线上设置一些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英勇奋斗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创新理论等打卡点,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效融入课外体育活动。

4 结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背景下,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基”,其育人效果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栋“高楼”又稳又快地崛起。本研究根据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存在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材内容创新程度不够、授课形式单一、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让优秀体育育人元素走进思政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充分发挥思政与体育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育人价值。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在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新的要求下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时代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