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教学中计算机工具能力与翻译能力的互促研究

2021-09-12王春莉

高教学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王春莉

摘  要:基于情景认知和翻译能力模型理论,文章论述了将计算机工具能力纳入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并设计了六个计算机工具能力教学模块。在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调查表明,在翻译教学中加入计算机工具能力教学模块,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更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诸多非语言能力的整体提高,具有翻译能力的综合建构意义。

关键词:翻译教学;计算机工具能力;翻译能力;互促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2-0055-04

Abstract: Recently, researches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propose that tools and research competence should be one important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one indispensable part in translator training. Based on cognitive situat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edagogic design on tools and research competence. A semester of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design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promoting student translators' both language and non-language competence.

Key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competence in computer and internet tool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utual constructing

翻譯教学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也要求培养学生对非语言因素的适应和调度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能力研究讨论到译员的计算机工具能力,即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工具进行文本处理、文件管理和客户沟通,以及通过网络进行研究查证,以获得各种领域信息和专业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工具能力已成为重要的翻译能力构成要素,本应该是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内容,但并未在现行的翻译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落实,相关教学研究也较为少见。虽然大学开设的翻译课程也不断地加入一些如专业翻译软件之类的新的教学和测试手段,但往往把计算机工具作为翻译辅助手段,而不是把这些工具本身作为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加以培养和训练。从认知理论的视角看,目前的翻译教学仍然把语言转换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忽视了职业翻译所包含的社会和认知因素,导致无法最终满足真实环境对译员能力的要求。计算机工具与研究能力已成为专业译员必备的一种翻译技能,有必要成为翻译教学的内容之一。

一、理论依据

(一)情景认知理论和情景翻译理论

近几十年来,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强调体验和互动的情景认知理论成为主要的研究趋势。情景主义理论将认知研究的对象从体验主义的大脑与身体、环境的相互作用延伸到强调社会交往和互动的重要性,认为应该重视身体和环境的作用。情景认知学所提出的信息处理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类行为和更好地理解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景认知理论指出翻译活动不仅是由大脑完成,也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所完成,这个系统包括人、特定的社会和物理环境以及所有的人工制品,认为翻译问题不能简单化为单纯的语言问题,而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需要考虑大量文本外的情景因素。情景翻译理论为真实环境下的翻译活动、翻译能力建构模式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框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探索和理解为什么对计算机辅助工具的研究和利用能力可以被视为一种翻译能力,及进一步理解这种能力与其它翻译能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翻译能力研究概述

自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地相继建立专门的翻译培训学校并发展至今,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议话题。早期,在乔姆斯基自然语言观影响下形成的“理想的”“天赋的”翻译能力观,将双语能力视为理想的译者能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翻译吸收了认知学科基于体验哲学和情景认知、建构理论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翻译能力包含在各种背景因素中。

近年来,“多元动态能力观”“认知翻译能力观”等翻译能力理论将非语言因素引入到翻译能力研究,如外部信息来源、工作条件、社会规范和心理-生理因素等。在诸多非语言要素中,许多翻译研究者都将计算机工具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能力。Orozco[1]在其翻译能力图式中提出了专业-工具性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策略能力。Presas[2]认为翻译能力还包括使用词典、文献检索、了解专业领域知识、明确翻译纲要和使用技术性工具等非语言能力。从上世纪末开始,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开展了翻译能力模型研究。该研究项目全名为“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小组”项目(Process of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简称PACTE项目。由PACTE项目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被称为PACTE模型。随后,在PACTE 模型的基础上,德国语言学家哥普费利希Gpferich[3]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翻译能力模型,被称为Gpferich模型。PACTE和Gpferich模型同样是多成分、多要素能力模型。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关注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翻译能力
高中英语学习中翻译能力的养成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