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进展
2021-09-12刘晓琴吴利平
刘晓琴 吴利平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解决了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人才培养的价值观问题、思想教育的连贯性问题。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人文精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品质与人文素养的护理人才。从“课程思政”起源、护理专业发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发展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以期为推进医学院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课程思政;护理教育;研究綜述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重庆医科大学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yjg200211);2020年度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HLJY202005)
[作者简介] 刘晓琴(1996—),女,重庆奉节人,学士,重庆医科大学2020级护理专硕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儿童内分泌疾病护理;吴利平(1975—),女,重庆巴南人,硕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儿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9-0145-04 [收稿日期] 2021-03-28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促进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1],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指出,在护理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这与“课程思政”提出医学院校应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但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大多流于形式、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护理本质和内涵教育不足、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难以融合、医学人文教育政策尚未完善[2]等导致人文教育缺乏总体设计和规划,以至于课程实效性不强,教育效果不佳。“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护理学人文教育实际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起源与发展
21世纪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青年大学生自身经历浅薄、文化积淀不够,在面对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新思潮的碰撞、交流中,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看待、思考、解决问题。为此,中央在2004年发布的16号文件、2014年的59号文件,以及2016年的3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在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命力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4]。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部的要求,明确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理念发展方面,学者邱伟光[5]认为“课程思政”注重的是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高校教师应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在实践发展方面,上海高校跨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第一步,率先推出了“大国方略”特色课程,为全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6]。
二、“课程思政”开展对护理学的意义
(一)国家宏观层面 培育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国家主体性与民族认同感的延续与稳定,通过促进“课程思政”与护理专业课程融合,可提升护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全国医护人员不畏艰险,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抗“疫”一线,其中不乏初出茅庐的懵懂学子,他们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爱国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社会中观层面 勇担社会责任
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是一种艺术,是帮助人生命健康的法则”,护士守则中也提到,护士应当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公众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意识与能力。护生通过学校开展的医疗科普、义诊咨询、送药下乡等志愿者服务,完成了从“大学生志愿者”到“医学志愿者”的转变,促进了“志愿服务、品格塑造、专业学习、医德教育”的多赢效应。到基层中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所倡导的医学专业使命感、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护生“知行合一”,培养为人类健康事业奉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个人微观层面 提升职业精神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我国护理服务模式从最初的功能制护理、整体护理、责任制护理发展至现在的优质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这是在学习南丁格尔发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精神的基础上,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发生的相应变革。“课程思政”融入护理专业,即在系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贯彻落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以提升育人效果。培养技术精湛、拥有高尚道德的护理人才是时代所需,发展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