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在小学田径训练中的应用探析
2021-09-12李思源范洪鲁
李思源 范洪鲁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体育课程和田径训练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高效组织田径训练,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而提升其核心素养。核心力量训练是小学田径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这一训练方式在小学田径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小学田径训练;应用策略
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强化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身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当前,体育课程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的核心课程,其中,田径训练项目是构成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实践之中,为切实提高田径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重视核心力量训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核心力量训练水平。
一、科学制订核心训练计划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而其难以长时间承受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从其这一特征出发,教师需要在组织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重视科学制订训练计划,确保训练内容及训练项目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增强核心力量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1]。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全方位评估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机能特征及身心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田径训练活动的特征,对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内容及训练目标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将目标加以进一步的细化,从而提升核心力量训练的针对性与安全性,确保不同年龄的小学生都能够在参与核心训练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将基础体能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详细记录学生的体能发展状况,从而为核心力量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教师需要在制订整体计划的同时,制订训练周计划与月计划,从而达到“化整为零”的效果。比如,可以将周一至周五作为一個训练周期,每天进行不同的核心力量训练项目,如卷腹、俄罗斯转体、站立提膝、侧卧提臂、侧卧剪刀腿,从而使得学生身体不同部位的核心力量均能够实现有效增强。
二、加强静态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主要由静态与动态两类构成,其中,教师在组织静态核心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落实好以下几项措施:其一,注意合理应用体育器材,加强支撑力训练,尤其应重视加强单脚支撑力和单臂支撑力训练。其中,每个动作需要至少保持30秒。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同步传授呼吸方法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顺畅呼吸,避免出现憋气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支撑训练的训练量,从而确保能够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其二,加强爆发力训练,调动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出肢体反应,从而提高其速度、灵敏度及反应能力;其三,开展无负荷的拉伸训练,以此增强学生肢体的力量。
三、组织动态核心力量训练
田径运动属于一项动态运动,动态核心训练的目的即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运动的节奏,从而使其能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表现[2]。在组织动态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时安排合理确定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其中,训练内容由基础动作训练、爆发力训练和自由训练等部分共同构成,应重视对其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增强训练的实效性;其二,为避免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感到乏味,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形式对于训练项目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提升其趣味程度,切实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三,重视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观察,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给予针对性建议,从而使其避免陷入误区之中,切实提升训练的安全程度与实际效果。
四、创新核心力量训练过程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参与性及主体性,教师需要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对于训练过程进行一定的创新,以此提高项目及内容的新鲜度和吸引力[3]。为此,教师应主动地展重视在课程中引入最新的训练方法,从而改善实践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对训练形式加以创新,从小学生胜负意识强的特征出发,围绕静态或动态核心力量训练中的某一具体项目设计竞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比赛之中,从而为其创造出良好的训练氛
围,使其在训练过程中保持高度专注,达到提升整体效果的目的。例如,在组织“站立提膝”这一项目的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提膝比赛”,坚持最久的为胜者,通过这一竞赛有效促进学生腿部核心力量的增强。
五、结语
核心力量训练是小学田径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提升这一训练的组织与开展水平,教师应在实践中科学制订计划,加强静态与动态两部分训练,并对于训练过程进行创新,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达到提升学生田径参与兴趣和田径运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冰.关于小学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田径,2019(12):54-55.
[2]于杰.核心力量训练发展小学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8):65,67.
[3]崔辉,宋晶晶.核心力量训练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9):42-43,44.
作者简介:李思源(1975—),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一级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