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导学优化小学语文课教学的探究
2021-09-12李晓琴
李晓琴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运用微课导学焕发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发挥了教与学的共振作用。微课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化解教学重、难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导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也与时俱进地在创新。微课的运用,就是时代教育改革变化引起的教学模式的新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有利于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对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巧用微课导学优化小学语文课教学。
一、巧用微课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就是一部部“教学动画片”。动听的声音,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画面,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困惑去设计情境问题,学生就会非常有兴趣去了解和观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巧用微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有趣”。巧用微课导学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实际问题等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为课堂任务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月光曲》一课时,利用微课将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的情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细细体会月光的清幽、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体验认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二、借助微课导学,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
微课堂以其生动、直观、活泼的特点被学生所青睐,巧用微课导学,展示直观动感的视频画面与轻快富有生气的场景,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教材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化、生动化,调动了学生感官的参与程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眼、耳、口、手、脑感官来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是需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同时学唱歌曲,此时教师便可利用微课堂进行音乐播放,让学生在课堂上跟唱,基本学会《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用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课堂绽放活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微课堂就是最好的媒介。
三、巧用微课导学,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制约,对有些重、难点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掌握。依据教学内容,教师巧用微课创设影像、视频结合,图文并茂,鲜活富有趣味的导学情境,使课堂充满七彩阳光和活力,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变枯燥为生动,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阳光开放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对学生掌握疑难点到促进作用。在教学《揠苗助长》这课时,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内涵很难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巧用微课导学,播放相关的视频来展示拔苗助长所带来的恶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地干,积极努力,坚持不懈地奋斗,才会有收获的道理。通过直观、形象的視频画面的直接冲击,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的发挥及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切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巧用微课导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活力之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营造一种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表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寓乐于学的环境中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巧用微课导学拓展教学内容,质疑问难,引导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巧用微课导学,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拓展延伸教学,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创设钱塘江大潮图景微课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亲历观看,体验其雄伟壮观的景象。接着,创设问题:什么是潮?潮是怎样形成的?潮通常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别处的潮与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大自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答,并拓展延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观点,提升了学习的实效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微课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焕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化解教学重、难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尝试。
参考文献:
[1]李亚新.浅论微课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36).
[2]郑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微课与导学案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