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西市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状及对策

2021-09-12史润玲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定西市乡村振兴

史润玲

摘要:以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实践为例,分析了定西市的7个深度贫困村全面脱贫攻坚情况,提出影响民族地区、民族乡村稳定脱贫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因素,产业产品附加值低,融资渠道单一,提出吸引和培养人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乡村;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定西市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8-0089-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8.02019

Abstract:B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new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his paper divides new agricultural formats into two types. First is integration type, including high-tech integration, industry integration, industry internal restructuring and integration, new business main body integration and resource excavation. Second is separation type, and presents four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novation, the openness, the shar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Finally,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formats in the new era are put forward in four aspects: the decisive rol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main line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industrial;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Times characteristics;Practical requirements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解决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1 - 2 ]。笔者以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实践为例,通过对定西市7个深度贫困村的调研分析,就如何巩固民族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进行探讨分析。

1   基本情况

定西市有32个少数民族,4万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3%,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分布在全市69个乡镇、255个行政村[3 ]。安定区香泉镇(以下简称“该民族乡镇”)是定西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全镇辖15个村,122个村民小组,6 248户22 307人,其中回族2 635户9 281人、东乡族67户236人,分别占全镇总人口的41%和1%。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点开展精准扶贫,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该乡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 560元,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1   党建工作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堡垒作用

在脱贫攻坚战中,香泉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三链”建设升级版,践行“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双进双促”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党组织体系,发挥党组织助推发展、协调关系、维护利益作用,促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深化拓展“三链”建设提质增效,辐射带动了全镇15个村党支部1 36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了该民族乡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4 - 5 ]。

1.2   各项政策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一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该民族乡镇严格识别贫困人口,以各级审计反馈建档立卡疑似问题为基础,将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农户坚决剔除,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二是靠实帮扶力量。9个单位的213名帮扶干部对接帮扶全镇的15个村、贫困户1 352户。共整合各类资金1.002 5亿元,硬化道路99 km,砂化道路156.68 km,解决安全饮水205户,危房改造792户,易地扶贫搬迁93户,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59万元,引导农户自主发展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将资金主要用于种养业,促进了农户增收增效。

1.3   特色产业提升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该民族乡镇距城区较近,交通便利,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宜发展马铃薯、牧草、蔬菜等产业。根据少数民族群众喜养殖、善养殖的生产特点,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模式,落实1 041万元资金,扶持1 110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333.33 hm2、牧草589 hm2,繁育良种羊6 500只。培训劳动技能1 132人。改变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    力[6 - 7 ]。重点推广了粮饲兼用玉米综合开发利用、马铃薯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双低油菜标准化栽培和畜禽规模化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加快了旱作节水技术集成配套, 提高了易旱山区粮食生产水平。示范推广了地膜覆蓋、 少免耕和雨水叠加利用等技术, 推进了节水农业发展。随着科技下乡、 科技入户和科技大集等活动的开展, 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发展[2 ]。

2   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因素成为制约民族乡村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从2018年对该镇的7个深度贫困村进行抽样调研的情况看,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7个深度贫困村205个调查户中,户主年龄平均为55.4岁,50岁以上的户主占到了71.4%,20~39岁的户主占7.8%。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主60岁以上的比例为41.9%,较非贫困户高出14.2百分点,老龄化问题极为严重。

此外,在走访中发现,虽然义务教育普及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觉得只要会算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出去打工挣钱。通过对该镇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3 a,其中文盲占比达42.4%,小学文化程度占比为34.6%,初中文化程度占比为17.6%,高中文化程度占比仅为5.4%。建档立卡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非贫困户,文盲比例为50.5%,比非建档立卡户高14.8百分点;初中及以上学历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较非贫困户低8.4百分点。

2.2   农牧产品附加值低, 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该镇脱贫产业主要停留在养殖、种植业上。就养殖而言,当地农户包括汉族的生产生活均依赖养殖,但是户均牲畜饲养规模并不大。根据抽样数据,每户平均饲养牲畜量为10.8头,饲养牲畜量最多的有55.0头,最少的是0头;人均饲养量为2.7头,最多的是15.0头,最小的也是0头。调查样本基本为分散养殖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较少,回族养殖户饲养量明显高于汉族。其中非贫困户饲养量户均12.0头,人均2.8头,明显高于贫困户户均9.2头,人均2.5头。

2.3   融资渠道单一成为影响民族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乡村发展融资大量依靠政府投入。2014 — 2019年,该民族乡镇整合到户扶贫资金共计1 420 万元,主要为政府的项目帮扶和企业帮扶,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财政压力大,民族乡村自身发展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3   对策

3.1   吸引和培养人才

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作用,让基层党组织继续发挥团结、组织、引导作用,通过能人引领、政策助推来激活乡土人才“动力引擎”。一是培养一批农村本土领军型人才。根据当地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组织各类培训、管理、服务活动,把第一书记、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都培养成实用技术人才,打造一支技术型人才队伍。二是培养一批实用技能型人才。邀请当地相关部门的养殖和种植专家对有需求的党员和群众进行培训,提高农户养殖种植技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文化能人、致富带头人等技能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引领和带动民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民族群众的致富门路,提高民族群众的产业收入,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三是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并引进一批科研技术人才。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与当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依托院士、教授、博士生工作基地建设,既可以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动力,又能以此为依托,培养当地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8 ]。

3.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最佳渠道。要从发展当特色产业入手,首先要准确定位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点”,按照“党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引领发展模式,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引领作用。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贫困户,把安置点和产业发展项目对接起来,让老百姓就地就业有稳定的收入[9 ]。二是链接“增长点”,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市场订单,扩大优质产品的生产规模。三是探寻“结合点”,助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着力打造一批乡村生态旅游圈、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休闲采摘园,把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文化旅游和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将民族乡村打造成美麗乡村示范点,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3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建立区域性融资合作网络,引导以本地企业和民间资本参股的形式成立农村融资银行;建立村镇银行,以农户信用互保、土地担保等形式发放贷款,促进农村信用社改善股权结构,壮大资本实力;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借贷,限制高利贷;建立农村农户参股入股的股份制融资方式,按照参股入股盈利分红[10 ]。鼓励集体经济发展,建立有利于吸引农民和社会投入的激励机制,组织、动员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出资出力,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融资,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罗震东.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何晋武.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1):58-63.

[3] 甘肃年鉴编委会.  甘肃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 江飞涛,李晓萍.  当前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基本逻辑[J].  南京大学学报,2015(3):17-24.

[5]丁国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选择[J].  甘肃农业,2018(12):17-19;41.

[6] 蔡   昉.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  经济学动态,2011(12):4-9.

[7] 李红霞,汤瑛芳,沈  慧,等.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甘肃农业科技,2020(1):60-66.

[8] 张博文,闫   金.  乡村振兴研究进展[J].  甘肃科技,2019,35(9):80-82.

[9] 江苏省科技厅.  整合科技资源 积极服务“三农”[J].  中国农村科技,2009(12):30-33.

[10] 梁红军.  加快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12):22-23.

(本文责编:陈   珩)

猜你喜欢

定西市乡村振兴
亢蕾作品精选
亢蕾作品精选
魏晓东作品精选
谢海萍作品精选
王萃作品精选
原继斌作品精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