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歌剧“半音化”对歌唱的影响
2021-09-12蔡雪骏
蔡雪骏
摘 要:文章从瓦格纳的音乐创作特点出发,从“半音化”旋律和“半音化”和声两个方面分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半音化”元素,指出“半音化”旋律与“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是瓦格纳的创作最为出彩的地方。因此,在具体演唱中要呈现出这些独创性的戏剧性特点和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半音化”调性的色彩塑造,从而实现对和声、演唱技法、风格等元素的综合表现。
关键词:瓦格纳;乐剧;“半音化”;演唱
一、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一)瓦格纳的创作特点
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后期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倡导的“乐剧改革”理念,不仅催生了新兴的歌剧风格,也催生了一系列作曲及演唱技法的改革。瓦格纳成为古典时期以来传统歌剧改革的集大成者,与以往任何一次歌剧改革都不同的是,在他的乐剧作品中,不仅是歌剧形式、表现理念的改革,也是交响乐队、人声等都彻底融入乐剧的改革。
音乐对于瓦格纳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载体,他试图通过对于音乐技法的运用与音乐形态的变化,增加戏剧性的表现方法,拓宽戏剧表达的渠道。通过对音乐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半音技法的强调与对离调和声的连续性使用,他的歌剧结构、织体、形态以及内涵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格特点。
(二)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基本风格
瓦格纳最为典型和富有特色的作品之一是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在这部神话色彩的作品中,在强调传统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特点的基础上,将音乐的“半音化”运用推广到了更大的范圍。当整个大小调式音阶都被运用到“半音化”的时候,另一重要作曲元素——和声也得到了充分的“半音化”发展。这些带有强烈离调色彩的“半音化”和声不仅大大增强了传统功能和声的非功能色彩,也大大削弱了原有的功能性特点,使得戏剧的张力从音乐转移到剧情。
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还在结构与终止式运用方面也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改革特点。瓦格纳的歌剧音乐中没有明确的结束感、终止感。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使用了大量的延缓传统和声终止的和声语汇,而且配合着特殊音型、特殊句法的运用,这些都成为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音乐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古典、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歌剧作品中,终止式的出现还一直是作为判断音乐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但瓦格纳却将这部歌剧的展开部进行了相对自由的发展——运用“半音化”的展开手法,将歌剧旋律表现得富有色彩性与起伏性,产生了强有力的戏剧性内涵。瓦格纳还经常在终止式前后采用如高度加厚的半音化线条、平行和弦进行等技法,不仅可以很好地强调音乐旋律的连贯性与乐句的持续性特点,还经过特里斯坦和弦、变化的和弦外音与复杂化的持续音等和声手法的装饰,产生强有力的音响色彩和戏剧性张力。
二、歌剧中的“半音化”元素
(一)半音化旋律
瓦格纳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针对“半音化”技法的特点,首先强调“半音化”旋律的发展。瓦格纳面对这部综合性的戏剧作品表达时,将浪漫主义音乐传统中的旋律元素列入了主要的技法选择中,对歌剧的旋律进行特殊风格的创作。
其次,这部歌剧中的旋律除了具有特殊的色彩性特点外,还打破了传统浪漫主义歌剧旋律的起伏有致、流畅性特点,体现出瓦格纳运用音乐进行戏剧性表现时特有的敏锐——在保持旋律连续性特征的基础上,追求戏剧性的风格表达,追求声乐与器乐综合性的表达。无论是在歌剧的旋律上,还是在其下方的和声层面,瓦格纳都通过特殊的半音化技法加长乐句的整体结构规模,使音乐一方面在内部逻辑上形成庞大的无休止效果,另一方面又形成一种器乐化的声乐旋律感觉。
最后,瓦格纳还通过经过大调、小调等交替时产生的复杂的调性特征变化,达到强化小调表达特征的目的。在每个乐段的最后部分,还通过在小调性的属七和弦基础上进行短暂的传统调性暂定的方式,以实现与传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中“调性”的连接。这种暂时确定“调性”的方式,也成为瓦格纳重要的技法特征之一。在快速经过音程加厚的旋律层面,除了可以突出音响的厚度与力度外,还可以经过强弱、快慢的变化,达到强化调性与戏剧性的目的。
(二)“半音化”和声
“半音化”和声的大量使用与高度个性化,不仅体现出瓦格纳在风格创新方面的努力,还展现出其在运用和声塑造戏剧方面的能力。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半音化”和声一方面体现在延缓终止式出现的最有效手段探索上;另一方面,“半音化”和声的运用也体现在与音乐中非自然音、半音声部进行的结合层面。这些都是“半音化”和声运用的基本手法。
“半音化”和声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音乐风格的总称,它的基础是变音与自然音的交替进行。这些不同音的相互结合,不仅形成了特殊的“半音化”和声进行,也使得依据声部半音进行而形成的瓦格纳风格具有最为基础的“半音化”线条与“半音化”和声支撑,从而也呈现出音乐戏剧性张力的真正来源。“半音化”和声的多样性运用特色,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第三幕第一景的开始处也有富有创新性的体现:瓦格纳在这一乐段中运用了“半音化”的低音线条,还采用了“半音化”的和声线,从而使得瓦格纳的“半音化”线条有别于肖邦的“半音化”色彩风格。
最后,瓦格纳作品中的这些“半音化”线条与“半音化”和声,不仅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音乐风格具有很大的突破性意义,还将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内涵表达高度。瓦格纳的音乐中除了比肖邦的半音线条更具备戏剧性特点外,瓦格纳还在突破那些传统的技法束缚与演唱技巧方面,也作出了很多的创新。瓦格纳的“半音化”旋律线条在运动过程中不仅与“半音化”和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在结构的终止位置进行到属七和弦前进行了尽可能的乐句变化,使得终止得以延续,产生了无终止的效果,而在和声层面也仅保留了貌似传统调性内“主-属”功能的和弦语汇。
三、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演唱表达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那些高度“半音化”的旋律与和声首先需要演唱过程中进行“半音化”的唱法技巧把握。这些旋律与和声的独特表达手法需要揭示出瓦格纳所要表现的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特征,因此需要在演唱准音程之后,还要演唱准乐句旋律。
其次,在演唱准确音程、音准之后,还需要突破传统情感表达与内涵揭示的传统重围,在强调新型戏剧性与新型歌剧咏叹调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新风格的音乐表达范式构建。瓦格纳无疑是开创了歌剧演唱的新时代,在歌剧创作方面也开辟了新纪元。《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歌剧的演唱不仅成为瓦格纳在改革歌剧中进行作曲技法创新的新尝试,也是挑战演唱者灵活处理“汽音化”音乐唱段与高难度音乐语言的新尝试。这部具有高难度特征的歌剧作品,不仅呈现了20世纪音乐“半音化”的高峰特点,也提升了人们对浪漫主义风格“半音化”音乐语言的尝试与探索。
最后,演唱中,要强调气息变化与共鸣色彩对瓦格纳在这些乐剧作品中的音乐“半音化”创新色彩。一方面,演唱中要体现“半音化”作为推动音乐、戏剧高潮的重要手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其在提高人们对于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认同与兴趣方面的影响。演唱需要推动瓦格纳的“半音化”音乐的戏剧性产生节奏,也需要跨越传统调性与传统演唱技法的层面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第五场的“伊索尔德”的唱段中,第一小节就具有旋律“半音化”特点,在低音声部中也呈现出“半音化”的线条模进特点。演唱这个乐句时一方面需要很好地调整气息进行力度、强度方面的声音色彩追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在演唱前面的八小节时注意气口的变化——需要划分为以四个小节为一组,向上方作二度模进的演唱,这时候内部的气息所塑造的戏剧性张力需要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演唱第八小节的“半音化”乐段中的旋律与和声时,也需要根据模进节奏的缩短情况,将气息的气口变化以一小节对应一组的方式进行设计,从而很好地表现出增四度三次模进的音响效果。
综上所述,瓦格纳一生中创作了十多部歌剧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渗透着他执着的乐剧理念和对浪漫主义精神的诠释印记。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呈现出了他在半音化旋律、和声、特殊结构、管弦乐配器方面的独特创造力。
參考文献:
[1]杨沼佩.主导动机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结构功能[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