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有机落实阅读策略 和读书习惯的语文要素
2021-09-12梁笑珍
梁笑珍
摘要:“语文要素”这一词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必谈的热词之一,但“语文要素”这一概念含义甚广,细微的教学环节也能成为要素之一,因此需将其细分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文章围绕阅读策略及读书习惯两大语文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法及理论分析法,探究如何将这两大要素有机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要素;课堂教学;阅读策略;读书习惯
一、教师首先要理解“语文要素”的含义
语文要素,严格来说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除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外,还要求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策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单来说就是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如今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语文要素能为单元教学指明方向,但到了一线教师手中,面对班级内学生多样化的情况,语文要素反而成了难以理解、难以运用的“累赘”,众多一线教师拿着统编教材,但依旧说着老一套理论,与语文要素没有任何关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风气。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语文要素,怎么运用语文要素,这才能将其更好地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那么,我们该如何把阅读策略和读书习惯的语文要素运用到教学之中呢?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画杨桃》这篇课文时,笔者进行了以下的阅读指导。本课人物对话较多,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课文中,班里的几个同学嘲笑作者:“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教师引导学生读这句话时要带着反问、不赞同的语气朗读,读“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这个句子时,要带着嘲笑的口吻,读这两个句子时都要把语调适当提高。而当课文中的老师让几个同学坐在作者的位置上看杨桃时,同学的语气又发生了改变“不……像”“像……五……五角星”,读这两个句子时,要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语调放低,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的语气,表现出同学认识的变化,与之前的嘲笑形成强烈的反差。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能读有所获。
二、贴合语文要素,制定合理的阅读策略
(一)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阅读时脑海内出现过的内容及与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合理推测故事发展,推敲人物行为活动及语言表述。如:四年级《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时用环境闪现的方法把家乡的还乡河跟人物活动联系起来。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读中了解到,环境的描写对衬托人物的性格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紧密联系,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脑海中预测故事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这种针对阅读文本的线索,对文本内容发展形成假设,并带着假设继续阅读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专注度,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不断检验、推测的过程。
(二)适当的自我提问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自我提问。自我提问不但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引发独立思考,还能提升学生的自觉认知能力,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如在《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中,让学生回顾情节后,提出问题:这样胆小如鼠的雨来還能称为“英雄”吗?问题一提出,学生都能回顾情节,在相应的情节中找到依据:虽然雨来年纪小,孩子气十足,但他的身上具有英雄的品质——勇敢、机智。这样通过自我提问,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丰富阅读所得。
(三)将所读内容图像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麦考莱曾说过:“在所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因此,在阅读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在学习《彩色的梦》第二自然段时,侧重于让学生读出语言表达之美,感受语言的整齐与作者所传达出的喜爱之情。教师在范读时可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想象一下这里的画面。”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时便会自发地想象语句所表达的画面,有利于理解文章。在画面出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画面中的景物、景物的特点,这样一步一步引领,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更加具体,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最后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语句,这些语句能够代表文章主旨的简要叙述,概括能有效促进读者的阅读理解。
三、根据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拓展式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人是感性的,想要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就应该从内部出发,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可利用书本自身的优势,从一些简单的、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开始,从简到繁,一步一步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在兴趣培养起来后,便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或让学生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书籍,通过同学之间交换书籍阅读,或者在班级内设置读书角,让他们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
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课文延伸,拓展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欣赏祖国秀丽风光、赞美祖国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例如《日月潭》《葡萄沟》等,除此之外,还要鼓励他们查找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在学习历史相关的小说文学时,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四大名著;在教学课文的生字词时,可推荐学生去查阅《猜字谜》的书籍;在学习成语故事时,可向学生推荐《成语故事》一书,了解更多课外的成语故事。这些拓展式阅读,充分将教学与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让阅读不仅是“读”,培养学生边读边学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让阅读不只是读,而是要从更深层次的维度去理解文章。例如文段描写了美丽的风景,不能只局限在风景的欣赏,而是要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文段中的修辞手法又是如何运用,这才是阅读中应该关注的事情。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后,教学中,学生会更容易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学生在品赏好词佳句时,能自主地比较、分析、运用。培养边读边学的习惯,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边读边想,从阅读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狄德罗说:“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李白的诗也是充满想象,例如:“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由此可见,不论古今中外,想象在文学创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在阅读中放飞想象,不只局限在文章所表达的文字中,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因此,不论读诗词还是读课文,教师都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想象,把学生带入字词所表达的优美意境中,让学生脑海中勾画出类似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构建只属于他们的想象世界。想象力丰富了,写作时就能有更多的好点子,因此,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养成摘抄习惯,培养主动收集相关资料的习惯
在阅读中摘抄,很多人看来并无必要,因为这会分散阅读的注意力。但在阅读中摘抄是因为该语句引起了共鸣,让人觉得言之有理,或者引人入胜,而不应任务式地要求学生读一本书一定要抄写多少好词好句。引导学生摘抄能引发他们共鸣的语句,也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心境。
再有,在阅读后,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例如一篇文章,阅读过后,学生可能还不知道写作背景、相关历史等,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收集文章没有体现出来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文章的印象,更是通过阅读拓展了许多课外知识。
总而言之,阅读策略及阅读习惯不能空洞地施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结合他们本身的客观因素来加以适当地引导。阅读策略与阅读习惯更不能脱离语文要素而独立存在,应该要让阅读与课堂成为相辅相成的“好伙伴”,而不应该把阅读变成学生的负担。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合适的策略,实现课堂教学与语文要素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