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性

2021-09-11徐潺潺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

徐潺潺

摘要:情绪调节能力对人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学龄前期儿童逐渐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对今后学龄期及青少年期乃至成年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父母作为孩子的直接指导者,其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文献考察,了解学龄前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为儿童良好人格和良好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提供基本参考资料,为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父母养育质量项目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资料。

关键词:学龄前期儿童;情绪调节;父母教养方式

情绪是影响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着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期是成人期适应的基础,学龄前期(2岁到5岁)的孩子开始从依靠父母逐渐过渡到自我调节,发展的个体差异更加稳定,是社会性和认知发育的重要阶段,社会性和认知的发展与情绪调节能力又有很大关系。因此,了解并引导学龄前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是随着出生、成长,通过个人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发展的。家庭环境作为儿童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与儿童的关系最为密切,影响儿童整体的发展。而儿童出生以后,最先与父母建立关系和互动。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成人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脚手架”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直接指导者,其教养方式,即养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态度行为,是影响幼儿情绪、身体、社会、认知、性格等的主要因素。虽然学者们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分类有所差别,但许多研究表明,学龄前期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父母教养行为的关联性大致可分为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影响及父母子女之间的双向影响。

首先,母亲和父亲在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权威的父母对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关爱和耐心,因此儿童具有挑战精神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挑剔的父母与孩子消极互动,可能导致儿童情绪调节不良;在父母放任式的养育方式下,孩子在冲突事件面前,易出现冲动情绪、反抗行为且难以控制;冷漠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这说明,约两岁的孩子正从受控于外部过渡到内部调节,会更多地想自己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认知。因此,随着学龄前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为了使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家长应该让儿童有更多的自主性。如果指示性支持增多的话,儿童的问题推理和解决能力等易受到限制,自我调节能力易受到破坏。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母亲在养育子女问题上有着主导作用,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母亲的支持或参与、母亲的敌意和胁迫与儿童的情绪行为显著相关,母亲的养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关系更为密切。若母亲对子女漠不关心、忽视,或与子女有敌对关系,子女便会缺乏学习良好情绪调节策略的机会,因此,不可能使用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这阻碍了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家庭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父亲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亲的教育参与与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父亲的参与对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Jeon等人(2016)的研究,父亲的教养方式是预测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父亲指导越合理,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由此可见,时代在发展,育儿也更需要父母双方的合力,在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上,父母应该用温情、人性化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其次,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影响,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子女的情绪反过来也影响父母的行为。Mathis等(2015)表示,对于无法调节情绪的孩子,父母认为其需要外部管理,因此会给予更多的指导性控制。Eisenberg等(2010)的研究也表明,情绪调节能力水平低的孩子的母亲比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孩子的母亲有更多的指示性行动。这表明,在苛刻的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有情绪调节缺陷,情绪调节能力特别差的孩子可能会给父母带来额外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增加父母采取更苛刻行为的频率。

综上,儿童期是情绪调节方法内在化的时期,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情绪调节的基础。因此,怎样有效地培养或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鉴于父母因缺乏方法,对子女养育采取消极行动的情况很多,父母教育势在必行。针对父母,可以通过直接授课、实习、讨论等形式,以情绪调节、父母角色、父母子女之間的沟通方式为主题,进行游戏和绘本阅读活动等,向父母传授正确的养育理念,以形成健康的父母子女关系,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通过文献综述,许多研究表明情绪表达能进一步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特别是,在提高2岁以上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方面,使用绘本这个方法非常有效。阅读绘本、再现绘本内容、建立绘本与实际情感体验的相关性、丰富身体表现等对儿童的情感认知、表达能力和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此外,由于情绪调节能力与亲子依恋有关,Kim(2017)表示,身体接触游戏,包括拥抱、牵手、爱抚和其他爱的表达,也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帮助孩子保持稳定的情绪。

社会不断发展,善于调节情绪的人更能适应社会,主观上的安宁感更高,同时能够维持更好的同伴关系;相反,情绪调节能力差的人,往往放大压力,易产生更多的心理疲劳,同时在人际关系中有孤立感并缺乏灵活性,易导致不安、抑郁等精神障碍。因此,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应注重自身的教养方式,培养健全的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为儿童以后适应社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长好,石长地.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29-133.

[2]郑卫.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指导探析.大众标准化, 2021(04),126-128.

[3]田海明,杨元魁,李佼.儿童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5):76-77.

[4]刘航,刘秀丽,郭莹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J].华东师大学报,2019(3):148-155.

[5]杨方娇.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6]谢德光.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J].重庆与世界,2014,31(4):73-77.

[7]朱溆湘,陈杰.母亲的情绪行为对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影响[J].才智,2015(39).

[8]汤银霞,方红英,杨菲菲,朱瑞,曹月婷,胡秀兰.父母教养方式与3-6岁儿童情绪行为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5):700-703.

[9] 韩阿珠,张国宝,苏普玉,范新瑶,毛海龙,王晓艳,朱涵瑜,张然,吴菁,杨会.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8(12):1773-1778.

[10] 梁旭辉.父亲参与教养与3-5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11]石磊.父母行为方式,儿童情绪性及其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2] 但菲,刘慧贤.幼儿情绪绘本中父母角色元情绪理念的文本解构及分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3):33-37.

[13] 郝馨瑶,朱晓红.情绪主题绘本阅读活动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J].教育观察,2020,(24):33-35+82.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