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花生》教学的不同演绎

2021-09-11高子阳

关键词:许地山落花生语段

高子阳

《落花生》是一篇老课文,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就有这课。我的语文老师如何教的,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这篇老课文被多少名师演绎过,也很难统计。某省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说:“粗略算下来,得听过好几百位老师上过此课了。所听过的几百种教法,也都没啥印象了。”

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演绎。先来看看当前教师按照教学用书及有关教案选用的通用演绎方式:先是简单介绍作者许地山,带着学生反复读课文,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然后掌握文后的生字,再拓展运用几个新词语;最后读课文,并围绕几个问题详细地分析课文,明白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课文学完,老师还会让学生做一些题目,之后,此课教学暂时结束。期中、期末考试来临之际,老师还会带学生复习一下生字词,重温此文向读者传输的道理,此文的体裁、作者信息等。期末考试一结束,这篇课文的教学评也就基本画上了句号。

以上《落花生》的常态教学,教師并不陌生。下面介绍三种我认为较为特别、有亮点的《落花生》教学演绎。

一、在思辨交锋中辩论牵引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一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听课教师超过千人。教学展示所在的剧场座无虚席,连走廊、门口都坐满了人。这位特级教师的课教得可谓出神入化,平时教师所教的内容,都巧妙地渗透于他的课堂。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围绕课文主旨,以贴近学生生活认知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延伸出了可以让学生进入深度思维的论辩话题。围绕此话题,学生展开热烈辩论。在辩论的牵引下,他们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课堂上,教师先问学生:“读这篇课文中的落花生、石榴、苹果、桃子,思考一下,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当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课文,认识到落花生的特点之后。教师说:“苹果、桃子挂在枝头,也不能说是炫耀自己,它们长在那里,就相当于做广告。你不做广告,谁知道你?你的价值很容易被埋藏。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顺便提一下,这位教师执教《落花生》一课的年代,全国各地非常重视广告:电视里有广告,城市大街的墙面、桥梁、电线杆、厕所等处也有广告。这位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广告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做选择,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就拓展开了。经过思考,学生给出了三种选择:一是坚持做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共4个学生;二是想做像石榴、苹果、桃子那样能公开展示自己价值的人,共39个学生;三是既不做像落花生这样的人,也不做像苹果、桃子那样的人,有1人。出现的三种选择牵出了“三类人”,相应地,就有了辩题——“做什么样的人好”。

这场辩论非常激烈,现场观摩的教师不时被学生精彩的语言所打动,热烈的掌声不时出现在会场里。上课的教师也被学生的辩论感染了,激动之余给出的点评也相当精彩。辩论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都想做像石榴、苹果、桃子那样能公开展示自己价值的人。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四五分钟就要下课了,教师准时收场:“通过辩论,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过时了。请大家给人教社的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谈一谈你们的辩论过程与结论。寄给他们,告诉他们这篇文章可以取消了。”

当时,教材的副主编就坐在下面听课。他评课时说:“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没有过时。建议这位名师多读读许地山。这篇课文将会长时间存在于教材之中。”事实也证明,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套教材包括现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都没有取消这篇文章。为什么不能取消?多读许地山,了解许地山的人生,读完他的大部分哪怕只是一部分作品,就能明白。这也是我观了这堂课后的领悟之一,也为我后来较为成功地执教这课奠定了基础。

不管怎么说,教《落花生》是一种挑战。以我当时的认知来评判这堂课,我认为这应算是当时的顶级课堂。融入辩论,可以说填补了当时小学课堂的空白。初次看到,的确新鲜,是个亮点。从广告的视角理解文本,有那个年代的印记,但即使是放到今天,关联学生生活启发学生思考,也是契合学生认知并有助于学生思维发散的尝试。

二、在家常谈话中更新视角

2003年春天,我从教师进修学校回到一线教小学语文。当时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教材没有选入《落花生》一课。2007年,我在贵州再次观摩了《落花生》一课的教学,有种久违的感觉。距离上次观摩的特级教师的课,已有整整十年了。

上课的教师非常有个性,从他的课也能看出他爱读书,且读的书很多很杂,他解读教材的水平远高于众多一线教师,甚至超过不少名师。因此,他教学的视角与其他教师也不一样,能够做到灵活切换。他是怎么教的?首先,字词教学层面,他将我们常用的“先识后记再写”切换为“了解汉字历史—挖掘汉字文化—识写汉字”。当然,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他对汉字有研究,讲透了汉字的来龙去脉,教出了汉字独有的历史感和文化味。其次,文本教学层面,他也将课文原有的叙事视角“母亲带着姐弟几个种花生—安排过节—父亲教育—领悟文本主旨”自如更新为“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亲教育孩子—领悟文本主旨”的教学角度,让教学成为学生在家常谈话中领会做人道理的愉悦思维之旅。下面是师生谈话的主要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教育、教训过你们吗?

生当然教训过,我还挨过打呢!

生我被爸爸打了好多次了。

师谁的爸爸、妈妈不打孩子,却整天唠唠叨叨的?

生我的妈妈最唠叨,训起人来没完没了。

生我的爸爸平时不怎么训人,但一旦训起来就是长篇大论。

师爸爸妈妈说你们、训你们,你们听吗?

生不敢不听。不过,当时听了,过会儿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生他们训我时我特别害怕,但他们说什么其实我也没听清楚。

生我妈妈常常会因为我的一个小错误而滔滔不绝,说出很多跟这次错误毫无关联的事情,结果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自己这次究竟犯了什么错。

师呵呵,原来如此呀!看来我以后也不能长篇大论、毫无方向地随便训自己的孩子了,我怕他也是表面听实际上根本就没往心里去,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生我爸爸说得对的我会听。

生我妈妈有时候跟我讲道理,话不多,我却都能记住。

生我也觉得爸爸妈妈说得越多我们越是记不住。因为感觉我们浑身上下都是错。反正已经这么多错了,那再多一个也无妨了。

师看来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对于我们接受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那你们觉得世界上最爱你们的人是谁?

生肯定是爸爸妈妈。

师是的。爸爸妈妈最爱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教育也是为了让我们更优秀。爸爸妈妈正确的指导,我们还是要接受的。如果他们的指导方式有问题,那我们也可以给他们提建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许地山的父亲是怎么来教育子女的,许地山父亲的教育方式或许可以推荐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听课教师一开始都在讨论从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角度切入是否有助于学生领会本篇文章蕴含的道理,现在都静了下来。因为他们没想到教师会从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引發学生对文章内核的关注。)

生文中的爸爸教育子女要做一个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

师是的。文中的父亲以言语启发的方式教育姐弟几个,道理复杂吗?

生不复杂,一看就懂。

师我们一起来读许地山父亲的话。

(学生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同学们读这篇文章,两三分钟就读完了。许地山父亲所说的话,字数也不多。你们觉得这些话像不像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的教育?

生比我们父母的话要少。

生比我爸妈训我时的话隐晦、委婉一些。

师那你们觉得许地山会听父亲的话吗?会按照父母的话去做吗?

生应该会!

师能不能准确地说?

生我觉得会,因为文中讲“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生从文中的句子以及许地山使用“落花生”作笔名,就可以想到他是按照父亲所说的做了,父亲的教育是有用的。

师你们的发现很到位。我们再一起来看一段材料。(出示有关许地山父亲的资料)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许地山的爸爸是县长,平时非常忙,回家的时间很少。他难得回来一趟和子女相处,就以短短几句话影响了子女一生。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对我们的教育。他的教育方式,也是值得父母借鉴的。

生是的,学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要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的道理。

生我明白了要谦虚听取父母建议的道理。

生爸妈是最爱我们的人,他们是怕我们未来不够好,才会对我们不断地提要求,才会唠唠叨叨。

生我们可以把许地山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告诉他们,让他们以最少的话最好地教育我们。

听完课,我与上课教师坐在一起聊了很久。我认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从父亲教育孩子的角度来上此课,是一种创造。《落花生》一课的叙事角度其实是比较独特的:从母亲让孩子们开垦荒地种花生,到创办独特的以“落花生”为主题的“家庭收获节”,再到请生活经验丰富、与群众关系紧密的父亲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劳动的快乐,所有的“前奏”“伏笔”都是在为父亲传递教育理念打基础。发现了这一点,教师便将文本“父母教育”的叙事角度直接切换到“父亲教育”的叙事角度,又独辟蹊径地从与学生聊“父母教育自己”的话题切换到“文中父亲教育姐弟几个”的话题上,水到渠成地聊出了文中父亲教育的独到之处,聊明了文本主旨,聊清了文本主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这种巧妙切换教学角度的尝试,放到今天的课堂,用新的标准来衡量,我认为还是精彩的演绎。

三、在素材赏读中短文深教

2019年暑假,江苏卫视要录制12集以“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主题的思政课节目(2020年5月才正式推出,公开放映),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参与了录制,我选择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此时的《落花生》被选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教学要呼应单元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我首次教这一课,打算从两个角度入手准备教学材料:一是搜集与花生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看看古人是如何具体描写花生,并借花生抒发感情的;二是搜罗许地山自己写的书以及与许地山有关的书,了解与落花生有关的更多细节。

但是在搜集与落花生相关的古诗词时,我遇到了障碍。我把家中和单位图书馆古诗词曲的书翻了一遍,都没找到与花生有关的古诗词。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会把水果、庄稼等写入诗中,却没有把落花生写进去呢?带着疑问继续查找资料,才知道:明朝之前,我们国家没有落花生。落花生原产于南美洲一带,16世纪才传入中国,19世纪末(清朝末)才在我国广泛种植。课堂上,我把一些与水果、庄稼、蔬菜相关的古诗词曲拿来让学生读,问他们为什么没有一位诗人写落花生的。学生没有能回答得出来的。我给了他们明确的答案后,他们都为我的发现感到惊讶和惊喜,眼神中写满了佩服和探究的好奇——他们从来都没想到去追究落花生的来源,觉得落花生原本就应该存在或者已经存在很久。循着学生的好奇心,我追问道:“你们觉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古典名著,哪一本里会有落花生?”这个问题比较有挑战性。一个小姑娘说四大名著她都看了,都没有。但数分钟后她又站起来说,《红楼梦》中有,还把出处、作者对落花生的描写说得非常清楚。其他学生与听课教师都热情为她鼓掌。此时,所有学生都对落花生充满了兴趣。

我在网上查找与许地山有关的书时倒是有意外的收获。许地山写了很多书,翻译过不少作品,其中,《萤灯》和《落花生》都适合学生读。另外,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写的巨著《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写得真好,是一本让人哭着看的个人成长史,让我如获至宝,我急不可待地想要把它分享给学生。作家文卿创作的传记《落花生——少年许地山》也很能打动人。我还找到了沈圣石先生的《落花生船》。把这些书买来一一啃读,我的想法越来越多,教学也越来越明朗。

课堂上,我把《萤灯》《落花生》《落花生——少年许地山》推荐给学生,并强调一定要读,然后带他们重点赏读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中的语段。我认为这本书最后的两篇文章最值得我们思考:一篇是许地山夫人周俟秋的《怀念地山》,一篇是许燕吉的《我记忆中的父亲》。这两篇文章能让读者更立体地认识许地山。课堂上的语段赏读,我又重点选择了这两篇文章中的一些段落读给学生听。阅读完毕,我又精中挑精,摘取了几个语段与学生一起思考。

【语段1】

48岁那年,许地山突然去世,家里的天没了,整个家瞬间就变了。灵堂上,宋庆龄送来的花圈被放在中间,众多的挽联中居然有“赤子之心”和“若是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去问问先生”。

围绕这个语段,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宋庆龄吗?宋庆龄为什么要给一位作家送来花圈?你们知道什么是‘赤子之心吗?从中你们能感受到许地山是怎样的人呢?”

【语段2】

爸爸下葬后,剩下一大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只能靠妈妈了。妈妈是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数学系毕业的。这时,哥哥已入英皇书院,是公立的,学费有限。而我如果能从教会的英制圣司提反转学去真光女中附小,也能省下不少学费。当我考上真光学校不久,妈妈就收到圣司提反老校长的信,说是为了感谢爸爸对香港的贡献,免去我的学费,直到我毕业,还让我在学校吃免费的午饭。英皇书院也来信,说免了哥哥的学费。还有位不相识的英国老太太,写信来要负担哥哥的零用钱。社会的关心给了妈妈挺大的安慰。

围绕这个语段,我问学生:“老校长为什么要免许地山孩子的学费?不相识的英国老太太,为什么要负担哥哥的零用钱?从这里你们又能感受到许地山是怎样的人呢?”

【语段3】

父亲非常爱孩子,还爱和孩子们玩,那时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都并不觉得拘束。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大气都不敢出。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ー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了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父亲诙谐,也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的“小俘虏”要被他亲吻个够,由于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都捂着腮帮子“抵御”。

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我哥哥和我去。我们的郊游往往吸引来好些当地农村的孩子,父亲给他们分带来的食品,亲热地和他们谈笑,还常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有一次,父亲还带回来一个衣衫襤褛的流浪儿,给他换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

围绕这个语段,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许地山吗?从上面的文字你们又能感受到许地山是怎样的人呢?”

许地山的夫人在许地山去世一个月时,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语段4】

地山,你时常清早四点钟就起来写,我总是最先得读。最后要译的印度小说二十部,却是只译得两部。

地山,孩子们玩具坏了,没有爸爸来修了,还有小狗、小猫,以至于小鸡都得不着你的顾爱。小狗多利自从你不见了,时常怅惘地走来走去,好像失掉了什么似的,消瘦了许多!

我们结婚以后,许多朋友告诉我说,地山从前在燕京大学的时候,穿一件黄色到膝盖长的棉袄,一对套裤,头发长到披在肩上,布袜布鞋,样子特殊得可笑,可是你很自如。

围绕这个语段,我问学生:“从这里,你们觉得许地山达到了父亲的希望吗?”

许地山是一位人品、作品高度一致的作家,这在作家队伍中不常见。经过对四个语段的品读,学生从他人评价、他人行为、亲人回忆等角度,不仅立体地了解了许地山的性格、为人、人品等,而且更深切地领会到作者借落花生抒发“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些道理的用意。此外,这堂课上,我还让学生把散文《落花生》与传记《落花生——少年许地山》放在一起比较读,以了解不同体裁下“详略得当”手法的灵活使用,对于学生落实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也是通过这堂课,我的“学一文读一本书、学一文读多本书”的课堂教学理念得以落实。我想,很多没有读过关于许地山的书的教师,是没有底气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书目的,更不可能带着学生一起赏读语段、比较写作手法。

后来,我在全国多个地方上《落花生》,都是学生学过两个月、四个月后重上,我以第三课时的思维给他们补上。教师、专家们听完我的课后认为这样的教学至少有“四个突破”:一是填补了素材拓展的空白,强化了“教师大量读书是上出好课的基础”的理念;二是把这篇短课文教出了深度,打破了以往就课文讲课文的浅尝辄止的做法;三是向学生对症下药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对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延伸他们的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四是“短文深教式”的做法,能让深度学习的“靴子”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许地山落花生语段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伦敦“盗”宝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