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理
——以浙江新昌县为例
2021-09-11廉军伟
廉军伟,曾 刚
(1.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2;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任务,对于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各个地区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问题,将创新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构建区域特色创新体系。然而,对于科技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来讲,特别是那些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县域,由于区域区位交通条件、城市功能配套、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中心城市有较大的差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着难以吸引人才、科技资源不足等难题,特别是,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大城市越来越成为创新资源、创新平台的集聚地,而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域由于区位条件、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发展的短板,科技创新资源更多地被中心城市所虹吸。在这样背景下,许多县域通过在中心城市建设科创飞地,借助科创飞地这一区外平台与载体,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新型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以弥补县域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科技创新。因此,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过程中,科创飞地有哪些特点,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创飞地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作用,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科创飞地的特点,对其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理,特别是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科创飞地对县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促进作用,以期为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的地区更好地利用中心城区的科创资源、带动县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区域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距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1]。区域协同创新是将协同创新放在区域层次,在区域范围内,各创新主体间通过创新要素的交流和融合,开展大规模的资源整合、技术研发转化,实现区域创新效应最大化的创新过程[2]。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是基于顾客需求的拉动机制和技术开发推动机制两个动力机制形成的[3]。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空间不同尺度协同创新、不同因素下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等方面。在概念内涵方面,如Kuhlmarm[4]从制度层面出发,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应包括区域内的产业系统、研究系统、教育系统、行政系统及创新环境5 个方面的内容;Hadjimanolis[5]认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构成;解学梅[6]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政府等行为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在空间不同尺度协同创新研究方面,如徐宜青等[7]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格局发展演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杨坤等[8]研究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并提出实现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优质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李琳等[9]基于城市群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和创新差异水平的改进引力模式,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空间演变;高怡冰[10]基于哈肯模型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在不同因素下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研究方面,如李琳等[11]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与多元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政府介入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Ejermo 等[12]、Maggioni 等[13]通过对欧洲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分析表明,地理距离对区域合作创新影响是显著的;王国红等[14]基于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风险进行了研究,以此揭示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风险的关键因素;吴钊阳等[15]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研究了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并建立了网络演化模型。
1.2 科创飞地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飞地经济指两个隶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地区,为更好地发展经济,从而突破行政区划划分限制,实现经济的深度融合[16]。飞地经济作为跨区域协作的一种模式,主要功能是发挥跨行政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发展。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飞地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特别是以产业合作为特色产业飞地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模式。按照实施主体不同,现有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共建模式,有代表性的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园区主导建设模式,有代表性的为苏滁现代产业园;企业主导建设模式,有代表性的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
科创飞地是从科技创新资源异地使用的角度所构建形成的一种飞地经济模式,主要是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通过与科技资源相对富足的地区合作,在科技资源集聚地区建立的一个平台,通过借助科技资源密集区的人才、研发机构等条件,实现异地科技创新;同时,科技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将科创飞地作为区域的异地研发孵化、驻外招商引智的重要平台,并采取“在外研发+本地制造”模式,构建“异地研发—异地孵化—本地产业化转化”创新生态链条,搭建起既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又实现产业本地化的有效平台。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看,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研究飞地经济模式,以及飞地经济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国内学者多从飞地经济的特征与类型、飞地经济的发展效应等角度研究[17]。而科创飞地作为近几年飞地经济的新兴发展模式,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如徐亮[18]从婺城建设科创飞地实践出发,总结了其发展模式及其对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助推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飞地经济、科创飞地等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既有研究大多关注于上述领域的单个方面,聚焦于某一领域,对科创飞地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间联系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科创飞地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如何、运行机理如何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从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视角出发,研究科创飞地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运行机理,从而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 理论框架
2.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成
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行为主体(如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等组织以及个人)基于区域社会资本(信任、社会文化和规范等)而形成的,有利于区域知识创造和组织学习的,进而促进社会资本培育和创新产出的空间关系网络系统[19]。协同创新网络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创新,被看作不同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协同创新网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中心性、协同性等特点,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20]。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从空间发展的尺度,由区域协同创新行政单元、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区域协同创新要素、区域协同创新联通通道、区域协同创新配套环境五大部分组成,通过彼此密切的相互作用构建形成的协同创新网络。
区域协同创新行政单元是指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具有行政实施主体的政府,主要是负责本区域发展的各级政府。政府在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发挥着引导作用,通过完善创新制度安排、搭建创新需求与创新应用转化的桥梁,实现区域协同网络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实现创新要素在网络中的顺畅流动。区域协同创新主体是指具有较高创新活力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科研院所等,其作为创新需求方和创新产生方,共同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关键节点。创新需求企业与创新产生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构建创新联动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不断优化演化。区域协同创新要素是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产生创新活动的细胞,主要是指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创新要素选择创新网络中的最佳环节,匹配最优组合,释放创新活力。区域协同创新联通通道指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如交通、互联网等,将空间距离较大的不同区域通过有形和无形的设施联系起来,实现创新产生方和创新需求方互动,增进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区域协同创新配套环境指助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支撑体系,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等。创新配套环境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无形条件,良好的制度环境、优惠的政策条件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对构建稳定而活跃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过这五大部分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
2.2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理
区域协同创新行政单元的各级政府,特别是科技资源相对不足的区域政府,为更好地推动本区域创新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参与到区域创新活动之中,通过科技创新制度设计,初步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框架。区域协同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双方直接联动或由政府搭线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创新输出和输入模式,其中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和知识的输出机构,通过与企业、政府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将知识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技术的转移和转化;企业作为技术和知识的承接主体,直接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将科研院所成果内部化。区域协同创新的技术、人才等要素,按照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将知识、技术通过在科研院所、企业的转化实现创新知识的输出,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技术资金流。而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通过铁路、公路、互联网等通道,将分散于不同区域的重要节点联系,打通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通道,形成网络骨架。而政策、创新氛围等良好的创新环境增进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协同创新网络节点认真履行创新协议,推动各节点保持良好的协同创新关系。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理如图1 所示。
图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理
2.3 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理
科创飞地属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的一种。相较于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科创飞地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区位特殊性,主要布局于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密集的地区。相较于其他平台载体可以灵活地布局在不同的区域,科创飞地主要布局在科技资源比较富足的地方,特别是创新活力比较强的中心城市,以更好地整合利用创新要素,实现创新承接转化。二是功能的叠加性,具有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招商功能。科创飞地作为创新要素不足“飞出方”,在创新资源要素密集的“飞入方”布局的一种飞地形态,既是“飞出方”集聚人才、技术的载体,承担科技创新功能,也是吸引创新型企业入驻,承接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功能的重要载体。三是运作方式特殊性,体现在成立时政府主导、运作时企业运营。在成立之初,科创飞地是政府间通过协商合作搭建形成的一种平台,“飞出方”政府和“飞入方”政府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发挥更大效应,通过区域合作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形成基于利益共享基础上的一种合作模式。在运营期间,科创飞地多通过第三方运营机构来负责运营管理和业务开展,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科创飞地建设形成以后,原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相对分散的布局逐步向科创飞地平台载体集聚,科创飞地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创新活力、创新需求、创新转化、创新政策环境的主要集聚地,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理,形成了嵌入式创新网络。嵌入式创新网络是指融入并占据创新网络某一节点位置,进而形成与创新网络一体式发展的网络结构[21]。
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运行机理如下(见图2):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政府为更好地满足本区域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城市沟通,建立科创飞地。科创飞地发挥政策优惠、创业环境优越等优势,构建有利于科研孵化创新的生态圈,吸引科创资源富集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集聚。以科创飞地平台为依托,围绕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难题,切实解决“飞出地”企业创新资源能力弱、推进科技创新成本高等问题。同时,科创飞地发挥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资本相对便利的优势,吸引科技创新主体集聚,并通过协同创新网络通道引导在科创飞地孵化成功的企业将产业化的项目落地到“飞出地”,实现“飞入地”与“飞出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图2 科创飞地运行机理
通过这种协同创新模式,科创飞地对原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理产生三方面改变:一是改变了科技创新资源落后地区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资源被“虹吸”问题。科创飞地立足科技创新资源沿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网络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着眼于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通过“借势、借脑、借生态”等方式弥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科技资源要素不足问题。二是改变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的搜寻成本。科技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科技创新需求方企业,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通过搜寻,寻求最优的创新解决方案,搜寻成本相对较高,而在科创飞地建立后,企业问题可以直接在科创飞地得以解决,有效降低企业搜寻成本。三是改变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从创新孵化到实现产业化的时间成本。原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创新成果涌现后,在哪里转化、如何转化有较多的试错成本,而在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研发在科创飞地、产业化在“飞出地”的链式协同创新链条形成。
3 新昌县科创飞地实践
3.1 新昌县科技创新制约因素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绍兴市南部,面积为1 213 km2,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全县人口约为41.9 万人,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新昌县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存在四方面的不足:一是交通区位条件不优。长期以来,新昌境内只有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联,通航机场刚刚建成投用,高速铁路也正在建设,立体交通网络还没有完全形成。二是对科技创新要素吸引力不够强。作为县域地区,相比于中心城市,新昌的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对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难以留住中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三是科研院所比较少。全县高校、科研院所比较少,只有新昌技师学院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四是周边大城市虹吸效应突出。新昌位于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的叠加范围,杭州、宁波是浙江省全力打造的引领经济发展的两大增长极,两大城市对周边县域资源要素有很强的吸引力,导致新昌的许多人才和企业转移至中心城市。
3.2 新昌县协同创新网络运行实践
相较于交通区位不优、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不足等问题,新昌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不求全但求精、不比大小比创新、不比数量比质量”的理念,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致力于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最优体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初步构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并以此激发和带动了区域持续科技创新。新昌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理如下:协同创新主体特别是县内企业面临着开发新产品难、找准技术难、培养企业人才难、企业转型难等问题,需要协同创新行政主体即新昌县政府构建区域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协同创新网络,以解决企业发展之困。新昌县政府通过加强与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搭建沟通桥梁,初步建立起新昌企业与中心城市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网络,围绕企业技术发展难点问题开展合作,解决企业创新突破问题。区域协同创新要素主要是人才,新昌的区域特点决定了优秀人才很难在本地扎根,新昌多数企业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来解决人才发展短板。而新昌加快建设的5G 网络、高速公路、高铁等,在新昌与中心城市之间建立了协同创新联通通道,促进了本地企业与中心城市科研院所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增进了区域与县域外部之间、企业与外地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联动能力。同时,新昌也在协同创新服务环境、法制环境、政策制定、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增强协同创新活跃度,促进协同创新网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3 科创飞地嵌入县域协同创新网络实践
在新昌与中心城市初步构建起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对接区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时间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新昌政府在杭州建立总建筑面积为1 570.1 m2的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作为新昌异地离岸创新平台,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科创飞地具有三方面特殊性:一是在位置上,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全省重大发展平台之一。根据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和杭州市政府联合印发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了1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省85.7%。拥有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以及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等重大创新平台,区域累计集聚人才突破45 万、全职院士59 名、海外高层次人才8 531 人,是浙江全省密度最高、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人才高地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首选之地。二是功能具有综合性、集成性特点。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是一个集多个功能于一体的飞地园区,除了科技创新功能外,平台还承担招商引智、项目孵化、产学研对接、科技金融、技术研发等方面功能,是一个创新功能集成的综合性平台。三是运营模式比较特殊。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是由新昌县人民政府出资建设,委托具有基金管理人资质的杭州翱鹏投资公司负责日常运营管理。政府出资、企业运作的特殊模式更好地发挥了政府搭台、企业市场化运作经营的优势,有利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等交汇协作,激发更强的创新活力。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科创飞地发挥独特优势,嵌入到新昌与杭州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率。
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科创飞地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化改变如下:一是企业由内部设立研发中心向在科创飞地外设研发中心转变,实现了与人才、技术等的紧密联系。科创飞地建成以后,新昌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充分利用紧临科创资源密集地优势,利用杭州的科技创新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并在新昌企业中得到应用,部分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在新昌实现。企业研发中心外设,弥补将原本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科技创新资源难以向县域内企业集聚的劣势,实现区域协同新网络中科技创新资源在网络最优的节点实现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推动知识溢出。据统计,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已组织高层次人才对接会6 场,引入博士、硕士学历高级人才13 名,设立专家库、优秀毕业生服务中心(包括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友会等),充分发挥了人才精准服务企业的作用[22]。
二是从产业链招商信息不对称向产业链不同环节精准招商转变,构建了县域产业链精准招商机制。科创飞地不仅解决企业科技创新资源难以集聚的问题,而且作为招商引智平台,为县域内产业链的延伸拓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提供平台。在新昌原有协同创新网络中,政府为促进产业链提升而被动地寻找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在新昌落地,政府面临着搜寻成本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设立以后,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对外“窗口”,新昌产业链相关环节的一些企业在了解新昌产业特色基础后,在科创飞地集聚,县外企业与县内企业共同开展产业链协作,实现知识技术更加紧密协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例如,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引进了与新昌生命健康产业链密切相关的医疗器械项目,实现了与新昌生命健康产业的联动,推动以生物医药为主的产业链向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再如,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引进的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在创新型药方面具有很强实力,该企业6 次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 次获得国家“863 计划”科技攻关项目资金支持,目前在研创新药22 种、注射用生物新药16 种、外用生物制品新药6 种,这对新昌生物医药产业链水平提升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22]。
三是从产学研的跨区域合作到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协同机制。新昌原有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依托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与外地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地区直接建立起创新协同机制,但是由于企业的发展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满足需求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同时,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会有较大的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流沟通上的时间差,很难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目的。而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科创飞地的设立,通过宣传和招商,一方面将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清单在科创飞地得以集中,另一方面科创飞地所吸引过来的科研院所可以在第一时间与新昌企业建立起沟通协调机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科创飞地办公,与新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和创新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有助于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例如,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紧临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一批教授、科研人员在科创飞地办公,与新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体,实现了企业与高校导师团的共同发展。
3.4 科创飞地嵌入县域协同创新网络对新昌发展影响
新昌建设的科创飞地充分发挥在统筹整合科技资源方面的突出作用,为新昌弥补科技资源要素不足提供了新的方案,助推新昌高质量发展,提升新昌发展实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反映在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建设实效上,集聚效应突出。截至2020 年,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累计入驻企业27 家,其中2020 年度新增14 家,完成工商注册9 家,办理工商注册流程5 家并于当年年底完成入驻,实际办公10 家;项目对接持续增强,已对接项目6 个、人才团队10 人次,组织高层次人才对接会6 场、股权投资项目3 个,引入博士、硕士学历高级人才13 名,设立专家库、优秀毕业生服务中心(包括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友会等),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22]。
二是反映在科技创新方面,县域科技创新动力更加显著。2020 年,新昌研发经费占新昌生产总值比重连续6 年保持4%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2 件,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95%,新昌成功跻身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行列,“新昌模式”在浙江全省全面推广,并作为唯一科技案例入编《新浙江现象案例选》[23]。
三是反映在对企业发展上,企业实力更加增强。新昌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做强主业,实力明显提升。2020 年,新昌县拥有上市企业10 家,销售超百亿元企业有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88家,13 家企业实现境外并购,资金超过190 亿元,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花”)、万丰奥特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万丰”)、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和成”)被列入浙江省第1 批“雄鹰培育企业”名单,分别占全市和全省“雄鹰培育企业”总数的50%、10%;新和成、三花等6家企业入围全省创新能力百强县,占到全省创新能力百强县总数的6%;三花、万丰、浙江新昌日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入围浙江本土民营企业跨国三十强,占全省入围企业总数的1/10;拥有11 个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13 个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累计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3 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5 家、省级中小型科技型企业480 家[23]。
四是反映在产业上,产业趋向高端化。全县形成以高端制造、生命健康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两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0%以上;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在浙江省工业强县综合考评中连续6 年保持前列[2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研究科创飞地的特点,对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以浙江省新昌县的科创飞地为例,实证了科创飞地对县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的影响,得出了如下主要研究结论:
(1)科创飞地对县域来讲,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县域协同创新网络具有空间上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链接上指向性不清晰、创新知识流动上不够活跃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县域协同创新网络节点呈现多样性,节点中既有协同创新主体也有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创新平台等,而科创飞地作为协同创新平台,凭借其特有的集科技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优势,成为县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既成为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又成为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枢纽区,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2)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改变了区域协同创新空间互动机理。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会根据各地区创新的发展需求,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成框架,在不同区域之间建立创新互动联系,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的指向目标,而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区域之间的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活动对接等都可以在科创飞地实现,区域协同创新的空间互动由原来大尺度、不固定的互动关系逐步向依托科创飞地为载体的固定关系转变,在区域之间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空间联系。
(3)科创飞地不仅提升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而且增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传导效应。科创飞地通过科研人员、企业等的密切交流协作,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提升企业快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协同创新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科创飞地通过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落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区域快速传导,实现了从创新到产业化链式创新机制,增强了区域协同创新传导效应,提升了对县域发展的良好支撑。
(4)科创飞地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弱势的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的区域在网络中的地位层级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资源也很大可能被势能较大的区域虹吸,影响了区域科技创新,而科创飞地作为一种特别的路径,可以有效弥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的区域的科技创新短板,避免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4.2 对策建议
(1)结合产业类型、企业需求等,以更大力度在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建立科创飞地。对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薄弱的县域,要围绕本区域产业发展类型,结合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实际,花大力气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布局科创飞地,以实现对本区域企业创新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管理运营科创飞地中的决定性作用。科创飞地在前期选址过程中,更多的是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间的互动,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区域建设科创飞地;当建成以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管理运行科创飞地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管理,以提升科创飞地的利用效率,助推县域科技创新发展。
(3)尽早搭建从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链式服务平台。科创飞地不仅是科技创新交流互动的平台,更是从科技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运营服务平台,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的区域要结合科创飞地的建设,尽早搭建从科技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服务平台,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在区域的落地生根,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4)建立科创飞地政策支撑体系。为更好地发挥科创飞地对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创新型企业等方面的作用,“飞出地”政府要加快制定支持科创飞地建设的政策,从税收、人才招引、用地等方面全方位地予以支撑科创飞地建设,发挥其对县域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