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必须完成的报道和必须还原的现场
2021-09-11本文作者单位均系河南日报顶端新闻
(本文作者单位均系河南日报顶端新闻)
我的朋友圈屏蔽了家人
李骋宇
距离郑州“7·20”洪灾已经过去一周,而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心有余悸。1997年出生的我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灾情。出去采访之前,我没有想到灾情会这么严重。但作为青年记者,我必须而且渴望冲到一线。
我清楚地记得,7月21日晚7点半左右,我与记者晋远一起骑摩托车到各积水点采访,听说白沙片区情况严重,我们又第一时间赶往白沙。在东四环附近,我们遇到支援郑州的江西消防支队,正在用皮划艇营救被困小区的群众,停好摩托,蹚着水就过去采访了,当时水有半米多深。
从晚上7点多到12点,我们淋了四五个小时的雨。我穿着短袖、短裤,衣服全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返程要走一个多小时,我感觉衣服特别凉,浑身发抖,同事就紧紧地抱着我,用体温给我取暖。
那天结束采访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次日一大早,我又踏上了征程。这次,我要搭乘飞机前往灾情最严重的阜外华中医院,发回白沙航拍画面。飞机落地后立刻展开对危重症病人的转移工作,我留在孤岛般的医院,展开采访。
下午5点左右,最后一班救援飞机将转运医护人员和两个刚刚满月的婴儿,我搭乘飞机全程记录这场“生命接力”,那一幕尤其让人难忘。我看见一群医生汗流浃背地来回跑着,婴儿的身上还插着管子,一位医生和一位护士,每人怀里抱了一个,婴儿在她们怀里安静地睡着。我心里满满都是感动。
□ 7月24日,在郑州市中牟县白沙镇,湖北孝感消防救援人员疏散被困人员。(新华社/发 王方/摄)
接着我随飞机前往樱桃沟,7点多又赶赴花园路兰德中心,全网第一个发出“蓝德中心不是塌方”的辟谣消息,8点多再赶到河南省人民医院采访病人安顿情况,等到忙完已经是夜里10点多。感觉饿了,我才想起除了采访时不知谁塞给我一个小面包外,一整天还没怎么吃东西,水倒是喝了五六瓶。
记者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传递出最及时的新闻信息,哪里是重灾区,我就应该去哪儿。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能够心无旁骛地工作,我的朋友圈还暂时把家人屏蔽了。
我请求跳下救生艇
刘远怀
河南多地受到暴雨袭击,我和同事前往新乡采访。两天时间里,我们在卫辉市区、辉县市的农村,目睹了洪水的无情,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大爱和团结。
7月24日5点多,我和同事耿毅卓在新乡一家酒店的大堂醒来,动身前往卫辉。前一晚,新乡市多家酒店房间爆满,就在我和同事以为要露宿街头时,遇到了这家酒店。老板让我俩在大厅的沙发上免费住一宿,同样住在大厅的还有其他人。
卫辉的情况远比新乡严重,作为临时指挥部的卫辉市公路管理局,院内全是积水。地势较高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各地前来支援的救援车辆和物资。
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水汇聚在城市,整座卫辉城被洪水分割得七零八散,交通全靠救生艇或者底盘很高的车,许多村民被齐腰深的洪水困在家里。医院门口积水很深,来自山东淄博的一辆大卡车,涉水运载要前往医院的市民;救援队集结期间,市民切了西瓜非要送给队员。
我们跟随采访的救援队,经过在郑州、新乡多日的救援,救生艇的发动机损坏严重。救援不等人,几名队员问清水深后便决定跳进水里推着救生艇出发。一公里多的推行后,救生艇到了目标小区。坐轮椅的老人,年过半百的老夫妇,还有襁褓中的婴儿,都坐在了救生艇里。
为了救生艇里能够多转移一些群众,我向队长请求允许我下水。回程中,街道上的水最高处到了我的脖子。我用右手紧紧地抓着救生艇上的绳子,左手拿着手机记录着这一切。
第二天,我们到了辉县市占城镇,占城镇是泄洪区,很多村庄都变成了孤岛,这里汇聚了来自山东、湖南、福建、四川等省份的十几支救援队,不同颜色的衣服,不同口音的话语,却有着相同的目标。
已经被转移出来的村民,将各地捐助的物资搬运到大堤上,通过救生艇运到村里;村民们自告奋勇,为不熟悉情况的救援队员带路;午饭时间,与占城镇一河之隔受灾较轻的冯村村民,做了炒面、馒头送给大堤上的救援队员。
在受灾地区,我遇到了很多救援队员,他们都是听到河南受灾的消息后,不计报酬地自发前来救援的。各地捐助的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送来,卫辉高速口甚至因为运送物资车辆太多交通拥堵严重。
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救援队途经新乡高速口,市民们扯着条幅感谢救援队;来自山东威海的厨师小贺,在救援队住宿地旁边免费提供餐食……灾难来临之时,灾区的每一个人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只为让白沙孤岛被看见
孙贝
7月20日,暴雨袭豫,省会郑州变成一片泽国。城市断水断电,网络不通,洪水将彼此割裂成孤岛。冒雨到家后,确定部门同事都暂时安全,通过断断续续的网络得到信息,这场雨来势凶猛,郑州很多地方已基本被洪水淹没。
第二天一大早,我开车往单位方向。在郑开大道白沙区域,洪水已经完全将这片区域覆盖,车辆被淹没,行人已经无法通行。这里的写字楼、居民区、高校区、医院等数万人被困。
此时救援队还没到现场,附近的居民已经开始想办法自救,我立即展开现场采访,了解积水的区域、水深以及被困人员情况。由于现场信号不稳定,采写完信息、拍摄视频和画面后,我就开车再往回走,到有信号的地方将稿件回传,再开车返回现场。
21日下午,徐州救援队来到这里,这是第一支到达郑开大道白沙区域的救援队。了解情况后,他们立即展开被困人员转移。当天晚上11点,经过救援队的努力,这里成功转移被困群众一千五百多人。阜外华中医院情况也稍有缓解,急缺婴儿尿不湿和奶粉。我将这两条信息迅速回传发出。
□ 受灾情影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停水、停电、停网,麻醉科、外科、手术室的医护人员正在紧急转移病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22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和解放军战士、消防官兵等都集结于此,开始集中转移阜外华中医院病人和其他被困群众,并向附近大学输送物资。由于救援队都是外地人,对路况不了解,我主动给救援队带路,前往被洪水围困的中原科技学院。由于断水断电断网,同学们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在得知大家在校园都安全后,我及时回传信息,告诉寻找同学的大家:校园里大家都好。随后,我又和救援队前往阜外华中医院,采访转移病人。
回到岸上后,我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周围的爱心群众,他们自发地聚集在这里,力所能及地协助救援:免费为大家提供开水但不愿意说姓名的大姐、号召全村为救援队和居民免费做饭的王大姐、开摩托车运送被困居民的22岁“机车男孩”……这些不仅感动着现场,也感动了网友。
寻找凡人英雄
7月20日当天,我在鹤壁出差,一位同行的同事接了个电话后突然很焦急,她停在路边的车被淹了。这时,我才知道郑州暴雨情况的严重性。
结束工作计划返郑时,郑州东高铁站、郑州地铁均已暂时关闭,接着是各种求助信息和救援信息出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我和一起出差的同事王峰都觉得,作为记者,即使不能赶赴一线,也要做点什么。
张丛博
此时,顶端帮办栏目已经与网络志愿者携手开始进行求助和救援信息的梳理汇总,直报相关单位,我也赶紧盯紧各微信群朋友圈进行信息传递和集纳。
第二天一早,得知郑州不少同事陷入断水断电断网困境,难以及时发布相关新闻信息后,我利用酒店网络,决定开设文图直播,将各路记者所获得的碎片化信息进行快速集纳发布,尽快将最新情况传递出去。
在紧张的一天直播发布后,获悉高速恢复通行,便与同事驱车赶回郑州。高速上,各地救援车辆穿行,郑州道路上随处可见抛锚的车辆,以及积水退去后的淤泥,整座城市伤痕累累。
在城市紧张救援的同时,发生在暴雨之中的凡人英雄故事也开始在网络传播,人们急切想寻找英雄。我便开始了凡人英雄的寻找和报道工作,通过网络线索征集和信息搜集,先后找到了京广路隧道的救人英雄“白衣哥”、京广路隧道“喊话哥”、第一个被救出车厢的地铁5号线亲历者、11人合力救出祖孙三人的救人群体成员等,通过平实的讲述,以“亲历者说”的方式还原救援现场,其中多个报道是顶端新闻独家首发,引发热烈反响。
地铁5号线、京广路隧道的情况备受关注,虽然报道是以个人亲历视角,但我与亲历者反复沟通细节,并与多家媒体的报道进行细节匹配确认,力图还原最真实的现场,希望通过自己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事件还原提供可靠资料依据,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事件全貌。
这场防汛救灾报道中,我并不是冲在最一线的记者,但通过和同事采访防汛救灾中的各路救援人员、志愿者以及学校、企业等,希望带给读者现场感,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
面对断网断电,新闻报道如何构建应急机制?
张艳艳
7月20日,郑州遭遇罕见特大暴雨,上午大家还在朋友圈转发大雨如注、街道流水成河的照片,轻松地说着欢迎来郑州看海,却没想到伴随着晚高峰到来的竟是一场如此令人措手不及的汛灾。一时间,各大网络社交平台迅速被各类灾情视频及照片占领,一线资料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 7月23日,来自国家电网山东菏泽供电公司的电力应急抢修增援人员在郑州市纬一路瑞园小区抢修电力设施。(新华社记者 朱祥/摄)
如今,郑州已经基本恢复往日秩序,但街边随处可见泡水汽车和隆隆作响的大功率水泵,依然提醒我这座城市到底经历了什么。
20日上午,我接到一名登封市市民反映:他们小区一层被大雨几近淹没,二楼也岌岌可危,加上暴雨长时间浸泡冲刷导致墙体灌水,急需救援。市民通过断断续续的网络将视频发给了我。经过核实,一则简洁明了的视频报道短时间受到千万网友的关注,当天小区市民及时得到救助,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郑州这场暴雨中,樱桃沟受损严重,12处大坝被冲毁,断水、断电、断网,一时间成了一座“孤岛”。23日,我和同事驱车赶往樱桃沟,看到一部分受灾现场好似悬崖,时不时还发生着塌方。这里有近7万人以井水为生,暴雨后水质受影响,居民最需要的物资是瓶装水。信号的受限,使得这里的信息不能充分扩散。我们当即对现实情况以及捐赠渠道做了报道,为救援人员和物资捐赠方提供详细的服务信息,让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强力武器和主要战场,但当电力中断、通信基站停止工作,失去这一强大武器的加持,我感到有些迷茫。电量不足、信号不佳导致沟通不畅,我们已经习惯的工作流程被打破,此时,如何迅速重新构建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及时发出基于事实的报道,以使更多群众得到救助,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值得所有新闻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