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微视频《我要的人生》 重大主题报道如何抓住00后

2021-09-11闵捷高天昱司格史剑

中国记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

□ 闵捷 高天昱 司格 史剑

(作者闵捷系中国青年报编委,高天昱、司格均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总监,史剑系中青在线总编辑助理)

7月,飞驰于大江南北的高铁上,“我要不白过这一生……青春向党,奋斗强国”几个大字不时出现在车厢的电视屏幕上——这正是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微视频《我要的人生》的片段。该片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打造。

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这款仅两分多钟的微视频登上B站热门Top1,引爆#青年之问: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话题讨论。“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白过一生!”“向党员先辈致敬!”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区、弹幕区致敬先辈,写下青春誓言。同时,该片席卷微博视频号影视日榜Top4、快手热门榜Top5、微博热搜榜Top30,并得到学习强国平台的重点推荐。自5月4日上线后,短短两天,传播量就突破了1亿次。该片由中宣部筛选推荐给国铁集团,在车载电视、公共大屏上展播。

这款2 分钟的主题微视频如何直击亿万年轻网友的心,成功“破圈”呢?

一、小切口看大主题,答“青年之问”

对于重大主题宣传视频产品,主创团队早已不是第一次尝试。2018年,短视频风潮席卷网络,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瞄准这一领域进行合作。基于长期从事青年工作的深厚底蕴和对视频领域的不断钻研,团队先后于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节点,合作推出了《青春的回答》《青春与祖国同在》《头条里的青春中国》等点击量过亿的“爆款”视频精品。

建党百年,是今年重大主题宣传的重中之重。此前我们操作重大节点选题,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选择每个历史时期代表人物来讲故事,叙事宏大、内容厚重。但这一次,我们想瞄准新一代青年,拿出点新花样儿,简单“复制”之前的经验可不是我们的风格。

为了更加贴近目标用户,团队采访了30多位大学生,了解他们的话语体系、喜怒哀乐。一幅新时代青年的用户“画像”渐渐清晰起来——他们爱游戏,爱追星,爱刷短视频,爱各种限量款,期待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他们也爱祖国、爱党,在国家人民需要时愿意挺身而出,追求精神的价值,不想“白过一生”……

春节前的北京寒风刺骨,团中央北楼九层的会议室却在热腾腾的“头脑风暴”中。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的十几位业务骨干围坐在一张会议桌前,正瞄着一个问题——如何既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信仰,又直击新时代青年用户的“痛点”。

对照着00后青年的画像,再翻翻近年来的新闻、热搜榜单,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小切口入手,不大段地讲典型人物故事,不求全,以百年间不同时期青年党员的“人生选择”作为主线,并将00后青年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和共产党员基于理想信念作出抉择行动的“高光时刻”结合起来,探讨“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

怎样将这种“对立统一”的内容更好结合?大家抱着这个问题过了个“充实”的春节假期。一边看样片找灵感想创意,一边学党史找故事抓重点。时间在我们一次次的“侃大山”中过得飞快,一次次“这个行!”,又一次次推翻。

方案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可以用旁白和画面分别对应展示“物质”和“精神”,类似“声画对立”,将两者的反差效果最大化。比如旁白是“我要换个全世界最酷的发型”,画面则是护士为了参加抗疫剪去心爱的长发;比如旁白是“饿了就大吃一顿”,画面是戍边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大口吃雪……

“妙啊!”制片人拍了下大腿,“就这么办!”他还提议把青年对房、车这种具体的物质需求也放进来,比如说要开豪车,可以是青年司机开高铁,这可能对青年焦虑也是一种疏解,“小我的局限要放到大我的无限中去解决”。

因此,《我要的人生》用青年扶贫干部一脚踏入山路泥地,诠释了“我要蹬上一双限量款皮鞋”;用王继才夫妇守岛30余年,诠释了“我要住在大房子里,面朝大海”……此外,我们决定不拘泥于惯常的平铺直叙,由青年所处的新时代作为开端,过渡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让青年更具代入感。

二、慢工中追品质,酿“青年之味”

想要抓住00后青年的心,主题贴近青年只是第一步,台词、演员、制作上也要年轻化,才“对味儿”。

画面精、节奏快、风格酷——这对于新时代部分的展现来说不难。如何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呢?我们尽量选择有代表性、有视觉冲击力又情绪丰满的历史画面。革命战争时期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先辈牺牲较多,由于整个作品的时长很短,情绪表达很可能不充分。如何能令整体风格一致又不失“燃点”“泪点”呢?我们想到了当时正在热播的《觉醒年代》。

这部电视剧是兼具人气与口碑的主旋律佳作。片中陈延年、陈乔年走向刑场的回眸成为“催泪弹”,感动了不少青年网友。

“不如就邀请‘延乔兄弟’扮演者出演革命时期牺牲的英雄先辈!”导演提出。对于00后青年,“延乔兄弟”就是他们心中革命英雄精神的化身,一亮相,厚重的爱党爱国情怀不言而喻。即使片子篇幅较短,也能迅速将情绪推向高潮。

旁白方面,我们每天“霸占”着中青报办公大厦21层的“创意空间”会议室,把台词一句句磨出00后的“青年味儿”。

“你平时这么说话吗?不是的话就改!”这句“灵魂拷问”反复在会议室中盘旋。近一个月的时间,三十余个版本“前赴后继”,终于淬炼出“酷飒不拖沓”,208个字诉尽“我要的人生”。

为了不浪费这“字字珠玑”,我们费尽心思设计转场、运镜,力求故事和情绪传达充分。比如对照旁白“换个角度看看眼前的风景”,镜头设计为迅速180度旋转,完美“卡点”;运用手部特写和快速升降格,表现主治医生和护士们在手术时的专注;用第一视角眨眼的镜头,配合急促的呼吸音效,表现中印边境战士面临的紧迫形势……

演员方面,我们几经周折联系到“延乔兄弟”扮演者,还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位95后、00后青年演员,并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同事中挑选了两位“业余影帝”。

片子时长较短,每个演员的戏份自然也不多,但导演的要求可不低,而这些00后演员的敬业也令我们感叹。

4月初的京郊山区春寒料峭,片中有场戏是抗洪战士通过倒立把裤腿中的洪水倒出,并且要还原出炎炎盛夏的场景。饰演抗洪战士的青年演员穿着短袖,一次次倒立,经受着一桶桶寒凉的泥水从身上、脸上浇下去。两三次下来,他便冷得发抖,嘴唇发紫,裹上羽绒服休息片刻,擦擦头发和脸,喝点热水暖身,又继续上阵。拍了十几次,这场戏终于过了关。

饰演抗疫护士的00后演员,一开始怎么也演不出一刀剪断头发的飒劲儿,大家急得抓耳挠腮。小姑娘一遍遍尝试,终于找到了感觉。后来她告诉我们:“换上防护服站在镜子前的那一刻,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医护人员‘逆行’”。成片中,她打头阵亮相,酷飒十足,令人惊喜不已。

团队精益求精,辗转了多个拍摄场地。光是扶贫干部在山间行走那场戏,就换了平地、山坡、小溪几个场景。饰演扶贫干部的演员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同事。在山坡上,为了清晰地拍出他手中的“脱贫攻坚工作笔记”,他顶着烈日来来回回几十趟,还要配合摄像机的运动,按照指定的方向和幅度摆动手臂,拍到最后都不怎么会走路了。摄像师扛着沉重的斯坦尼康摄像机,不断调整运镜,拍了30多条,而这些努力最终呈现在成片中不过一两秒。

拍摄完成不等于结束,本片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后期调节奏。

拿到粗剪,我们发现几个历史时期的转换处非常割裂,因为每个部分用了不同音乐,并且新时代部分结束后加入的历史素材,清晰度有了很大变化,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于是,我们尝试将原本新时代部分摇滚风格的音乐延长,铺满到“延乔兄弟”出场之前,结果意外的合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展现的老女排扣球、香港回归时驻港部队交接喊话、王进喜跳入水泥浆池加快搅拌等画面太燃了,超越了清晰度带来的影响。

为了调出“摇滚味儿”,在后期制作的三周里,团队每周都要“扎”到团中央宣传部两天,大家一起看片子、提意见、反复打磨。“每个字都要打到点儿上”,比如旁白讲到“面朝大海”,王继才夫妇守岛的画面就要正好切到远景出现大海;“关键词要着重处理”……历经5个月,酿出《我要的人生》这坛“美酒”,每一位主创都期待着00后用户感觉“真香”。

三、平台差异化推送,通“青年之心”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要的人生》这坛“美酒”,香飘00后青年心中,正是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合作发挥重大效能的体现。双方宣发节奏得宜,层次分明。看到满屏飘动的“泪目”“感动”,主创们又感动又振奋。

团中央宣传部发挥组织优势,全平台大力推广。特别是将本片作为团中央《“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云团课》直播开篇“头炮”产品,触及近2亿青少年,并充分调动了户外大屏等资源,“我要不白过这一生”作为视频主题语句,出现在大大小小城市的地标屏幕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调动“融媒云厨”全媒体平台矩阵资源,与快手、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平台合力传播,依托中青校媒等渠道,面向高校青年精准推广,并与艺人团队达成通力合作。

我们还注重设置议题,通过话题讨论带动视频传播。比如在B站、微博、微信,依托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强大的影响力,“青年之问: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五四青年之问”等话题持续发酵,00后青年“带着问题”观影,通过弹幕、评论积极表达观点。

“身处新时代,既意味着幸运和幸福,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1999年出生的董智辉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学生。五四当天,他在微博热搜#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中看到了这个视频,对片中一个个青年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奉献的画面印象深刻。“我所期盼的一生,是要将前辈们‘地质报国’精神延续下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

同时,我们在多个短视频平台运用“‘延乔兄弟’重聚演绎《觉醒年代》‘续集’”的差异化标题推广,也有力提升了本片的关注度。

河北金融学院会计学院齐家萱今年20岁,是《觉醒年代》的剧粉。当看到《我要的人生》中“延乔兄弟”扮演者回眸的一幕,他又一次泪目。“我要像‘延乔’一样,像百年来众多‘不愿意白过这一生’的青年一样,在这个时代发出自己的呐喊,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
青年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
《中国青年报》“电子竞技”报道议程设置研究
《中国青年报》:艺考不易,别让“艺术升”再来折腾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因为“没有”,所以胜出
“患者失语”与“报道失衡”:医患冲突事件报道框架的实证分析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媒介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