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探究
2021-09-10姚锋
姚锋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然而,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课程教育目标的模糊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重知识轻德育的倾向等问题,存在对“课程思政”必要性、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困惑。本文通过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课程思政”在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构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教育学“课程思政”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实施策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运转的完整而复杂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融合、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如果脱离了整体或与整体不协调,就会削弱教育效果。若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目标,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04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开启了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之路。改革重点是将中小学德育建设课程转为大中小各类学校的德育全课程一体化,推进全体学生、全部课程育人格局的升级。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思政课程,通过思政课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程思政”的产生和发展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有着紧密联系,其概念的提出是源自思政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经验,即在高校课程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原来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只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覆盖面小且教学时间短,学生未能全部掌握思政课程科学内涵。在后续的改革中,提出“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学融合,在专业中体现思政课程,在思政课程中升华专业课程,可使二者形成统一的有机体。“课程思政”的内涵宏观层面指的是学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是一种全方位形成合力的综合教育方式。微观层面指的是学校在开设的思想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他课程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使用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其他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高校教育学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在课程目标设计中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淡化了思想意识情感的设计和思考;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过分强调卷面成绩的重要,忽视了思想态度情感的考察,导致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学习科学知识为主。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弱化了对教育职业的感性认识,缺乏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将主要教授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知识点,导致学生缺乏对于教育、教师的感性认知。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教育学后,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课外家教的经历,绝大多数未在课外实践,对教育职业学生缺乏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对教育的内在规律缺乏认知,影响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发展。究其原因,首先,多数高校缺乏附属中小学,学生培养方案不够完善、教师人数少等。其次,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占教学总时间的比例较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三是当前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对口职业较少,导致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兴趣不高,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对部分已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师范类学生总体满意,但与过去毕业的师范类学生相比,当前毕业的师范类学生思想状态不稳定,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却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学习,自身授课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在招录新教师后的第一件事是进行教师岗前培训。究其原因,首先,大部分师范类学生表示学习教育学课程对于毕业后从事的教学工作没有实质性帮助,表现出师范类专业与当前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学生在学习教育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难以树立对教育行业的情感。
二、依托学业成绩检查与评析环节,推动课程思政续航力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析,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又可以成为衡量和评价课程思政成果的一面镜子。教师通过学业检查和评析,可以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思政经验,汲取课程思政教训,促使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的融合。
(一)在课程考核内容中渗透思政元素,二者浑然一体
教师可以在不同的考核内容中,结合课程特点,设计融入思政内容的主观性题目,有机渗透思政教育,这需要教师做到考试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洽无间,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导致画蛇添足的反向效果。例如,《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理论考试中,针对某个“三废”处理设计案例,说一说设计感受。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实践考核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实操能力,还要考查他们是否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在课程考核评定中贯彻思政要求,践行师德师风
成绩评定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批阅试卷这一神圣权利,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奋发向上。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手中那支红笔的分量,遵循客观公正、公平准确的原则,把考核答案正确与否和考查思路正确与否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理想信念,认真仔细地做好批阅工作。把積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贯穿在学业评价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优良的师德师风,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要落实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整体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效,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课程思政是要在原有学科、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基础上,自然渗透思政元素,实现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现代多元化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之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