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多种素材,应对高考写作
2021-09-10严华燕
严华燕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生都对高考作文存在惧怕心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素材匮乏。素材的不足,导致写出来的文章视野窄、格局小,无法从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通过自由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似乎也成了一种奢望。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仔细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作文试题大都以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为主,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融入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体现出时代特征,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研究高考试卷,对备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种策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关注时事热点,积累新素材
仔细研究高考作文题,我们会发现,这些题目大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话题,要求青少年参与讨论。比如,2020年新高考一卷将重大的社会事件有机地融入试题之中,选取抗疫战役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场景命制试题,要求考生站在特定的视角,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问题,完成写作任务。该作文题能引发同学们对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價值选择等的思考。
2020年全国卷二卷的作文题也是如此。试题将考生带人全球抗疫的进程中,试图引导他们从人们相互支持、团结合作这一现象出发,思考人类该如何应对各种危机,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可见,命题人非常关注时事,关注高中生的个体感受,并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感受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传承优秀的文化、美好的品格。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走出教室,走出“象牙塔”,去看一看窗外的世界,关注我们的新时代,真正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要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收看《新闻联播》《今日关注》等电视节目,学会从中提取富有时代感的话题,将读、思、写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时事热点素材库。
比如,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人民日报》上就登发了许多文章记录了这一事件。其中,《用精神标注中国高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从1975年首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到2005年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再到此次复测,一代代测绘人逆风而行,一次次刷新着中国人在世界之巅的印记,一次次标注着挑战无极限、征服不可能的精神坐标。不仅仅是登珠峰,还有下深海、探南极、入海岛、闯西部无人区,中国测绘人履险蹈危,不负全国人民的期待,不仅标记着祖国的高度、深度和宽广度,而且展现了祖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这种精神也必将激励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这段文字虽然短,却很精彩。作者从一个事件中挖掘出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写出了深度和格局。大家可以将其记录到素材本上,适时运用。
关注时事热点,就能积累新鲜的素材,开拓自己的视野,如此就能做到在写作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步伐,展现大局意识。
二、重视语文教材,变“旧”为“新”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作品,是语言运用、思想表达、艺术呈现的典范。大家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绝不能满足于从中获得一部分的知识,而应该反复阅读,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大家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与提炼其中的素材。
比如,学完了《渔父》,在以“选择”为主题进行写作时,有的同学就合理地利用了《渔父》中的素材,他写道:“人生没有标准的结局,活成什么样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圣人不凝滞于物’,顺从自己的愿望,适应多变的环境,洒脱而自然地生活,或许就能将崎岖不平的道路化为坦途。屈原与江边的渔父曾经有过一段对话,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小作者在写作中化旧素材为新素材,融人自己的理解,非常巧妙。
当然,在课本中寻找和积累素材的时候,大家要有一定的目标,不能盲目地记忆书中的句子。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有选择性地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比如,学完《论语十则》和《鸿门宴》,大家可以抽时间读一读《论语》和《史记》,从中积累素材。
2020年全国卷一的作文题属于历史人物评说题。材料就出自《史记》和《论语》。很多考生选择从齐桓公或鲍叔牙的角度立意,观点趋同,导致文章难以出彩。
有一名同学在阅读《论语》时积累了以下句子:
子路日:“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在写作中,他便从管仲的角度来立意——舍小节而成大义。古人崇尚“士为知己者死”,那么管仲相齐,是不是就成了“变节”的贰臣?小作者深入探究了这一问题,并指出:管仲是能“一匡天下”的旷世奇才,他生于朝代更迭之际,能为天下舍小义,是世间的楷模。他的胸襟博大,看到的是桓公的文韬武略,看到的是齐国的黎民苍生,看到的是华夏的乾坤之计……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要多关注时事热点,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中挖掘新素材;重视语文教材,找寻文化传承的密码,变旧素材为新素材,在备考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捷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