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全球焊接研究进展 (2014~2018 年)
2021-09-10李洋罗震郑博方王帅罗丹青金帅
李洋 罗震 郑博方 王帅 罗丹青 金帅
摘要:以2014~2018年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焊接领域学术论文、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和CNKI专利数据库收录的焊接领域发明专利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的焊接领域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技术绘制出全球焊接领域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热点等的科学知识图谱。指出我国机构和学者对全球焊接领域论文、专利贡献最大。“ 接头—微观结构—力学性能 ”是全球焊接领域的研究主线。与日本、美国等焊接制造强国相比,我国焊接技术在产学研转化及企业创新方面尚有不足。
关键词:焊接;大数据;知识图谱;发展现状;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TG4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2003(2021)01-0001-16
DOI:10.7512/j.issn.1001-2303.2021.01.01
0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热加工技术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材料、冶金、结构、自动化与计算机控制等多门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热成形技术,成为现代制造业中的支柱技术之一[1-2]。航空航天[3]、先进武器[4]、核能核电[5]、石油化工[6]、海洋工程[7]、轨道交通[8]、新能源汽车[9]等重大国防、民生工程的建设与发展都与焊接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为先进焊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力发展焊接制造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对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
当前我国焊接技术应用与服务产业市场化转型,正处于保生存、保市场的高压期,经济增长的换挡期,改革调整的阵痛期,思维模式的转型期[10]。文中以2014~2018年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获批的自然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焊接学科的发表文献量、申请专利量、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全球焊接学科的研究学者、研究团队、研究热点等知识图谱,厘清焊接学科发展现状,为未来焊接发展策划提供参考。
1 数据采集
1.1 论文数据采集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分别检索2014~2018年发表的主题为焊接、封装和表面工程的论文。由于传统焊接和封装、表面工程的主题词不同,故分别进行检索。
图1为CNKI数据库和WoS数据库检索得到的论文数量。由图可知,2014~2018年在CNKI数据库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基本保持不变,5年共发表28 707篇;在WoS数据库发表的论文逐年上升,5年共发表论文21 803篇。
1.2 项目数据采集
本研究重点考察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的焊接学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项目信息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nternet-based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ISIS)获取。通过ISIS系统,采集申请代码为E041607(焊接冶金)、E050803(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的项目,以及申请代码为E050904(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备)中关于焊接的项目。
图2展示了5年间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批准数。其中面上项目每年分别获批29、27、27、33、30项,共获批146项,平均每年获批29项;青年项目每年分别获批27、32、32、33、37项,共获批161项,平均每年获批32项。
1.3 专利数据采集
在CNKI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按分类号B23K或B29C65检索2014~2018年申请的专利。其中分类号B23K表示“ 钎焊或脱焊;焊接 ”,B29C65表示“ 塑料部件的接合;所用的设备 ”。检索共得到197 392条专利。在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中,采用与B23K、B29C65对应的关键词进行专利检索,共得到118 995条专利。图3展示了中国和全球焊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呈逐年上升態势。
2 研究机构与研究学者分析
2.1 焊接领域主要国家或地区
图4展示了基于WoS数据库得到的发表论文数量大于5的79个国家或地区图谱。其中圆圈大小表示论文数量多少,曲线表示合作关系,线条粗细表示合著论文数的多少。颜色表示根据软件聚类算法获得的分类,如红色区域(18个国家)以东欧国家为主,包括俄罗斯、波兰、捷克、乌克兰、奥地利;绿色区域(13个国家)包括西欧的德国、意大利、挪威、丹麦等,以及南美的巴西、墨西哥、古巴等国,两个大洲的国家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连接;蓝色区域包括英国、爱尔兰、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12个国家;黄色区域包括印度、也门、埃及、约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瑞典;紫色区域以亚洲为主,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台湾地区、越南和菲律宾;浅蓝色区域有法国、威尔士、比利时、挪威、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橙色区域包括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孟加拉和科威特;棕色区域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和卡塔尔。
图5以密度分布的形式展现了2014~2018年发表文章总数大于5的79个国家或地区图谱。可以明显看出世界上存在几个焊接研究密集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美国、印度、德国、伊朗、俄罗斯、法国、巴西、西班牙和土耳其。
提取图中各国家或地区发表论文数、论文引用数、合作数、合著论文强度,按照发表论文数排列,得到2014~2018年发表论文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或地区,如表1所示。表中的“ 合作数 ”是指每个国家或地区与多少国家或地区有合作,“ 合著论文强度 ”是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合著的论文次数,“ 论文国际合作程度 ”是指合著论文强度与发表论文数的比例。
根据数据,可以总结得到以下几点:
(1)我国大陆地区在焊接学科发表的论文数在世界排名第1,且论文数是排在第2位的美国的3.3倍。论文引用数约为美国的3.1倍。从论文绝对数和引用数量上看,可以说我国是焊接研究领域的“ 强国 ”。
(2)传统制造、焊接强国的“ 论文国际合作程度 ”都较高,如美国为51.6%,德国为52.2%,日本为45.5%,英国为85.3%,法国为81.9%,意大利为61.2% (排名第12,未列入表1)。
(3)一些小国或资源贫瘠国家的“ 论文国际合作程度 ”都很高,这是很好理解的,如加拿大61.2%,澳大利亚(排名第18) 93.5%,瑞典(排名第19) 84.1%,西班牙(排名第20) 63.9%。
(4)我国大陆地区的“ 论文国际合作程度 ”非常低,仅高于印度和土耳其(排名第15,未列入表1),这是值得思考的。
2.2 焊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
图6为基于CNKI数据库的我国焊接领域的研究机构图谱。可以明显看出,国内焊接学科主要的研究团队集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传统及新兴焊接强校。
图7与图8分别为基于CNKI数据库的我国焊接领域发表论文数和引用数最多的20个机构。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国内焊接学科发展较快的研究团队,都是国内较早成立焊接专业的大专院校。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发表论文数和论文引用数上均排第一,是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研究机构。
(2)从地域分布来看,焊接学科发展较好的学校都分布在我国一些重工业地区和城市,比如重工业基地东北的哈尔滨、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以及西北地区的兰州。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焊接学科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3)在发表论文数前20的机构中有两个企业上榜: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说明我国这些年在高铁动车和海洋石油领域发展迅速。
图9给出了基于WoS数据库的全球焊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图谱,通过提取图谱数据总结于表2、表3中。由表可知,在焊接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表论文数为全球第一;日本大阪大学为发表论文数最多的外国机构。
2.3 焊接领域研究学者
图10展示了2014~2018年基于CNKI數据库的我国焊接领域研究学者图谱。图11、图12分别为发表论文数和论文引用数最多的20位学者。可以看出:哈工大冯吉才教授在发文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兰州理工大学石玗教授、樊丁教授、黄健康教授等学者在发文数量和引用数量上也较多,并且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也很紧密。
图13为2014~2018年发表文章总数大于5的3 207位作者图谱,其中圆圈大小表示论文数量多少,曲线表示合作关系,线条粗细表示合著论文数的多少。颜色表示根据软件聚类算法获得的分类。图14为3 207位作者论文密度图谱,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合作关系都集中在中心区域。
表4列出了基于WoS数据库的发表论文数最多的10位研究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冯吉才教授在论文数和引用数上均为全球第一。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尔技术大学的Hanlin Liao教授为外国学者中发表论文最多。前10位学者中有8位为我国学者,表明我国焊接学者是全球焊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贡献显著。表5则列出了基于WoS数据库的发表论文数最多的10位外国研究学者。
图15为综合WoS和CNKI数据库得到的我国焊接领域发表论文数最多的20位研究学者。从表中看出,很多研究学者分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老牌的焊接专业学科较强的高校中。这个结果与前文研究机构的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3 焊接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了解焊接领域2014~2018这5年来的研究热点,可以更好地掌握焊接学科的发展动态,包括研究前沿与研究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焊接工作者开展今后的工作。文献中的关键词往往概况了文献所关注的最核心主题,因此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学科的研究热点。
3.1 我国焊接学科的研究热点
图16为基于CNKI数据库焊接领域发表论文得到的关键词图谱。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得到我国焊接学科的一些研究热点方向:
(1)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是我国焊接领域的研究主线。
(2)在工艺技术方面,激光熔敷、搅拌摩擦焊、激光焊接是关注度最高的研究工艺。
(3)在焊接材料方面,铝合金是关注度最高的研究材料。
(4)在研究对象方面,残余应力、焊接变形、温度场、硬度、焊接缺陷、质量控制、裂纹、耐磨性等与焊接接头性能直接相关的属性是主要研究对象。
(5)在研究方法方面,数值模拟、热处理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6)在焊接设备方面,焊接机器人是最重要的研究设备。
3.2 国际焊接学科的研究热点
图17为基于WoS数据库的词频大于10的1 837个关键词图谱,其中圆圈大小表示词频多少,曲线表示关键词相关性,相关性高的词定性地聚成大类,表示为同一种颜色,其中紫色区域以钎焊为主;红色区域以表面工程为主;黄色区域以焊接结构方向为主;蓝绿色区域以搅拌摩擦焊、搅拌摩擦加工方面为主;蓝色和绿色区域高度重合,包括弧焊、激光焊、点焊等各类熔化焊方面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得到国际焊接学科的一些研究热点方向:
(1)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接头行为是国际焊接领域的研究主线。
(2)在工艺技术方面,搅拌摩擦焊、激光焊、激光熔敷是关注度最高的焊接工艺。
(3)在焊接材料方面,铝合金是关注度最高的研究材料。
(4)在研究对象方面,残余应力、温度、金属间化合物、腐蚀、疲劳、热影响区、变形等与焊接接头性能直接相关的属性是主要研究对象。
(5)在研究方法方面,数值模拟、热处理、优化技术、表征技术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上述研究热点与基于CNKI数据库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3.3 搅拌摩擦焊研究热点
更具体的,以搅拌摩擦焊为例进行分析。图18为与搅拌摩擦焊相关的关键词图谱。其中与搅拌摩擦焊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有: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aluminum alloy、joint、behavior、parameters、aluminum、material flow、alloy、evolution、magnesium、tensile properties、steel、tool、tensile strength、residual stress、model、process parameters。根据这些关系,可大致勾画出搅拌摩擦焊领域的研究热点:(1)铝合金搅拌摩擦焊;(2)搅拌摩擦焊接中工艺参数研究;(3)铝合金搅拌摩擦焊中的材料流动;(4)镁合金搅拌摩擦焊;(5)钢材搅拌摩擦焊;(6)搅拌摩擦工具的研究;(7)搅拌摩擦焊接中的残余应力;(8)搅拌摩擦焊建模。
基于同样的方法,得到焊接領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1)搅拌摩擦焊变形、残余应力与接头疲劳性能;(2)铝合金搅拌摩擦加工;(3)金属基复合材料搅拌摩擦加工;(4)镁合金搅拌摩擦加工;(5)纳米复合材料搅拌摩擦加工;(6)铝合金搅拌摩擦点焊;(7)不锈钢、铝合金激光焊;(8)激光焊小孔研究;(9)激光焊数值模拟;(10)激光熔敷复合涂层;(11)冷喷涂机理;(12)铝、钛材料的冷喷涂;(13)热障涂层;(14)WC-Co系硬质合金的超音速火焰喷涂;(15)电阻点焊接头失效模式、接头强度;(16)铝/钢、铝/铜、铝/镁、铝/钛、镁/钢、钛/钢异种材料焊接;(17)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焊接变形的有限元模拟及预测;(18)钎焊时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以及界面反应。
4 焊接领域基金项目分析
4.1 面上项目
2014~2018年共44个机构获批146项面上项目。图19给出了获批2项及以上面上项目的研究机构。
由图19可知,2014~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获资助的面上项目最多,达22项,占据全部项目总数的15%,可谓“ 一枝独秀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焊接领域的传统强校,具有焊接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获批面上项目排在第二位的为天津大学,5年共获批面上项目15项,占全部获批项目的10%,天津大学同样是焊接领域传统强校,是我国最早成立焊接专业的高校之一。排在获批数前10名的其他高校基本都是焊接学科的传统强校,多数具有省市(地区)的焊接重点实验室。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获得面上项目资助的单位都为高校(共42所),仅有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各获得1次面上项目资助。
图20为2014~2018年焊接领域面上项目词频数大于10的关键词统计结果。将这些关键词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研究目的,如研究、机理、行为、机制、调控、方法等,这些关键词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基础问题研究的初衷相一致。
(2)研究对象,如激光、复合、电弧、界面、摩擦、相等,表明面上项目所重点资助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最新焊接技术是向着这些方向发展。
(3)研究材料,铝合金的焊接成为了面上项目的资助重点。
4.2 青年项目
图21为获批2项及以上青年项目的研究机构。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获批15项青年项目位于榜首,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均获批了7项,江苏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均获批6项,清华大学获批5项,北京工业大学获批4项。多数机构仅获得1~2次的青年资助。值得注意的是,与面上项目相比,获得青年基金资助的单位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所或企业,例如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所、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对青年项目采用与面上项目一样的分析方法,得到2014~2018年青年项目词频统计结果,如图22所示。与面上项目相比,青年项目关键词更多,研究对象更广,这与青年学者思路更加活跃的特点有关。
4.3 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对比分析
图23为获批面上和青年项目之和2项及以上的机构,共43家;获5项及以上项目的机构仅13家(平均1年1项),说明我国焊接领域的研究规模还是很有限的,研究力度相对集中。获批自然科学基金前10名的机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37项)、天津大学(22项)、北京工业大学(16项)、上海交通大学(16项)、江苏科技大学(14项)、西北工业大学(11项)、清华大学(9项)、太原理工大学(9项)、西南交通大学(8项)和山东大学(7项),均为传统焊接强校,这与上文研究机构和研究学者分析的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机构获批面上和青年项目时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这些机构的研究人员结构。
2014~2018年焊接领域面上和青年项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并汇总,结果如表7所示。分类过程参考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根据表7,焊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特点总结如下:
(1)开发新的焊接工艺(69项)以压倒性优势成为焊接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其中又以开发电弧焊为基础的复合连接技术(30项)为主要研究热点。
(2)金属焊接性(43项)、高能束焊(42项)、钎焊(38项)可视为焊接领域自然科学研究里面的“ 第二研究大类 ”。
(3)压力焊(29项)、过程检测与控制(24项)、焊接力学(23项),微纳连接(15项)、新方法新原理新材料(13项)、其他应用(13项)则为焊接基础研究领域的“ 第三研究大类 ”。
(4)与面上项目相比,青年焊接工作者更愿意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如采用实时成像技术、采用反问题理论)、提出新的焊接原理(如亥姆霍兹原理)、焊接新的材料(如镁基复合材料、碳化物陶瓷),这也与青年工作者思维活跃的特点有关。
(5)有一定经验的焊接工作者(面上项目)比青年工作者更多地开展了面向特定应用的研究,这也体现出具有一定经验的焊接工作者对行业内重大需求的认识更深、把握更强,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5 焊接领域专利分析
5.1 基于CNKI数据库的专利分析
图24为2014~2018年焊接领域中国专利类别。可以看出实用新型专利累计达68 742项,占全部专利的57.77%;发明专利累计达50 253项,占全部专利的42.23%。发明专利中已授权专利3 682项。可见,实用新型专利占到了我国焊接领域专利的多数,这与国家鼓励开发低成本、研制周期短的焊接技术的创造,从而更快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有关。
图25为2014~2018年焊接领域中国专利的主要关键词。其中“ 焊接设备 ”占比例最大,出现6 428次,占总数的11.58%。其后依次为“ 焊接装置 ”、“ 焊接工装 ”、“ 焊接夹具 ”、“ 支撑板 ”、“ 气动元件 ”、“ 焊接机 ”、“ 定位装置 ”、“ 支撑架 ”、“ 焊接方法 ”、“ 焊接材料 ”、“ 激光切割机 ”、“ 固定板 ”、“ 连接板 ”、“ 激光焊接 ”、“ 连接杆 ”、“ 定位板 ”、“ 紧固件 ”、“ 焊接机器人 ”、“ 激光加工 ”、“ 制备方法 ”、“ 伸缩杆 ”、“ 固定装置 ”、“ 机器人 ”、“ 支撑座 ”、“ 控制器 ”。
从上述关键词统计不难发现我国焊接领域的专利研发主要集中在焊接装置和焊接工装,其次为激光技术与焊接机器人。这些关键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目前,我国制造行业焊接机器人已占全部工业机器人的40%,并且正以年总需求量的30%增长。预计到2030年,重点制造领域焊接自动化率将提高到80%,焊接装备将具有网络化数据采集和通信功能,建立基于焊接制造质量保障的焊接装备运行参数大数据分享和共享云端平台,实现焊接装备运行状态和参数的无线跟踪。焊接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必然对焊接装置与焊接工装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焊接装备需要具备必要的传感、通讯、计算能力。同时焊接机器人一旦设定完成就会按照设定路径进行焊接,如果工装定位不一致,就无法保证焊接质量的一致性。因此为了焊接机器人的顺利实施,必然要开展焊接工装的研究。
5.2 基于DII数据库的专利分析
图26展示了2014~2018年基于DII数据库焊接专利所属类别(category)图谱,图中的分类是以德温特手工代码所表示的,例如类别最多的代码为M23-H,其含义为“ ANCILLARY EQUIPMENT,Incl-udes equipment for cleaning welding devices ”。
圖27为类别前20的焊接专利。这20个分类为M23-H(焊接设备)、X24-D03(激光焊接或切割)、M23-D05(激光焊接或切割)、M23-G(检测与控制)、P55-C(焊接)、P55-T02C (运输、支撑系统;自动焊接系统)、A09-D03(高分子成形设备)、P55-T(工具;防护设备;控制;喂料机和分配器)、X24-D09(其他焊接、切割)、A12-H(高分子机械工程)、V04-A01(印刷电路的钎焊、焊接或铆接)、X24-B06(使用保护气的电弧焊接或切割)、X24-B04(焊条和附件)、A12-W12F(高分子的应用-冶金)、A11-A03(高分子的混合、耦合)、M23-A03(钎焊装备)、M23-D01B4(通用焊接装备)、A11-B17(轮胎制造)、A11-C01A(高分子热密封)、P55-B01(软钎焊)。
图28展示了2014~2018年DII数据库焊接专利机构(专利权人)图谱。图29为焊接专利数量前20的机构。在专利数量前20的机构中,日本占12家,美国4家,我国4家。日本在焊接技术发明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上榜的机构大多数为高校,而国外几乎全为企业。这体现出:第一,我国专利产学研转化有待加强;第二,我国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仍有较大不足,需要我国焊接工作者多加重视。
6 结论
文中以2014~2018 年Web of Science、CNK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和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收录的文献、专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热点、基金、专利等方面进行数据与图谱分析,取得如下结论:
(1)我国为焊接领域的“ 超级大国 ”。
基于WoS数据库,2014~2018年在焊接领域我国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引用数上均为世界第一,且远远高于世界第二的美国,为焊接学科的“ 超级大国 ”。但我国在国际合作程度上仅高于印度,而多数发达国家均存在紧密的国际合作。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以及全球焊接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日本大阪大学是外国焊接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
(2)我国学者对全球焊接技术进步贡献明显。
基于WoS数据库,2014~2018年发表论文数最多的前10位研究人员(见表4),我国研究人员8位,外国研究人员2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冯吉才教授是这期间全球焊接学科发表论文数和论文引用数最多的研究人员。我国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高校都是焊接领域传统强校,焊接学科的研究学者也都集中在这些焊接学科发展较快的研究机构中。
(3)焊接领域研究热点。
a.“ 接头—微观结构—力学性能 ”这条研究主线已成为全世界焊接工作者的共识。
b.基于CNKI数据库和WoS数据库论文关键词分析,从焊接工艺、焊接材料、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揭示出全球焊接的主要研究方向:激光熔敷、搅拌摩擦焊、激光焊接是关注度最高的研究工艺;铝合金是关注度最高的研究材料;残余应力、焊接变形、温度、硬度、焊接缺陷、疲劳、腐蚀等与焊接接头性能直接相关的属性是主要研究对象;数值模拟、热处理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c.基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梳理出包含“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 ”等在内的18个焊接领域研究热点。
(4)在基础研究方面。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分析,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三类重点方向:
a.开发新的焊接工艺为焊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面,其中电弧焊为基础的复合连接技术为研究热点。 b.金属焊接性、高能束焊、钎焊。
c.压力焊、过程检测与控制、焊接力学、微纳连接等。
(5)在技术创新方面。
a.基于CNKI中国专利数据库,我国焊接领域的专利研发主要集中在焊接装置和焊接工装,其次为激光技术与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正成为我国焊接技术开发的主流。
b.基于DII专利库,国际上焊接专利申请重点在焊接设备、激光焊接或切割、检测与控制等方面,与我国的焊接研发方向异曲同工。
c.与日本、美国等焊接制造强国相比,我国焊接存在产学研转化不足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李晓延,武传松,李午申.中国焊接制造领域学科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2,48(6):19-31.
方大勇.现代焊接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國设备工程,2019(5):206.
黄宁,张亚霄,章朋田,等.机器人焊接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J].金属加工(热加工),2020(1):5-7.
陈建华.新型高强装甲钢板的抗弹性能及焊接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罗英,郑浩,邱天,等.核级主设备焊接技术探讨及展望[J].电焊机,2020,50(9):194-201.
方堃.海洋石油工程水下焊接技术现状及发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9):31.
陈和兴,易江龙.海洋工程焊接技术现状与分析[J].中国材料进展,2015,34(12):938-943.
彭蝶,张连华,韩晓辉,等.轨道交通制造焊接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金属加工(热加工),2020(8):6-9,13.
G Meschut,V Janzen,T Olfermann. Innovative and highly productive joining technologiesfor multi-material lightweight car body structur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2014(23):1515-1523.
宋天虎.开创我国焊接行业的新局面[J].电焊机,2020,5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