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与实践

2021-09-10尹霞凌旭戴俊良

内燃机与配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智能制造高职院校

尹霞 凌旭 戴俊良

摘要:高职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结构调整重组建设特色专业群,聚焦智能产业集群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促进产业、技术、人才之间有效衔接,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途径,提出依托生产型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特色专业群高位发展等发展策略,为高职特色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实训基地;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0-0249-02

0  引言

特色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调整、产业智能升级的“节点”,在推动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提升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是为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群,为行业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资源[1]。本文从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逻辑机理,分析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不足,提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思路,必将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发展与地方经济形成命运共同体协同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亮点,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协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的相關内容可知: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得到950万,智能领域设备操作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人次[2]。智能制造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高层次的变化,将朝向交叉复合应用技能方向发展,比如:高端智能设备制造与操作人才、智能系统集成的交叉复合型技能人才以及智能设备维修与改造人才等。它促使高职院校主动配合现代产业体系调整并快速优化专业结构,在资源配置上实现共建共享,在办学特色上形成优势品牌。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又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则需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基础,重视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及完善,优化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智能制造生产、集成控制、运维等高端技能,满足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协同发展。

2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问题点

2.1 专业群设置对接地方复合经济不完整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剧,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传统的单一专业建设模式难以支撑高质量高速发展的产业集群,加快专业群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应对内外部环境急剧变革的诉求,更是专业群建设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湖南经济发展分为三类:第一类指东部较发达地区,包括长沙、岳阳、湘潭、株洲、衡阳和郴州;第二类中部地带的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第三类指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因此特色专业群要与湖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推进湖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建设目标同步,才会助力长株潭核心增长,扶持大湘西、湘南、洞庭湖地区开放、生态发展提供高技能技术人才的支撑。

以上分析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对接区域经济。但高职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没有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使得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难以有效体现,进而使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制约。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设置过程中,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已经转换成多元复合技能,如果专业群设置不能对接地方复合经济的发展,便难以培养多元化高技能专业人才。

2.2 专业群建设不能协调发展

基于复合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内容及知识体系方面未能与时俱进,未能把复合技术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且和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所需的岗位及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距[3]。与此同时,随着复合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如果专业体系建设不协调,便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教师在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未能融入复合技术,教学方法滞后,实训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职能相脱节,且和企业设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样便难以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新型复合人才。

2.3 特色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共享融合不足

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进行自主筹建,学校二级单位使用各自的教学资源,资源共享程度低,专业群的建设投资匮乏,学生培养优势不明显,企业认可度不高。急需政府、企业、学校、职教机构四方共同建设教学资源。

2.4 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不深

特色专业群是以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依据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行业产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规划。部分高端产业集群仅有2~3个专业群与之对接,并且专业布局数量少、在校生规模小、校企合作资源有限,加上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政府支持力度有限,产教协同发展乏力,产教协同发展动力不足。

3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

为了优化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需根据现状高职院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实施有效优化对策。总结起来,具体优化对策如下:

3.1 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通过行业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充分掌握下,实训基地建设要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等特点,可更好的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4],结合目前具备的教学资源,明确专业发展理念,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把企业岗位能力融入到专业课程设置当中,对课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升,并通过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使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建设更具完善性及科学性。具体而言,在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重视专业群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这三大课程的构建,具体为:

①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涉及智能制造专业学生需学习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其一,公共基础课程;其二,专业基础课程;其三,专业群通用能力实训课程。使专业学生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需求及要求;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水平提升;通过专业群通用能力基础课程,以智能制造实训为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②专业群核心课程。主要以专业群范围内各个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特点为依据,对学生在智能制造专业方面的职业能力及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并对智能制造领域不同人才的分流目标执行,涉及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实训课程等。

③专业群拓展课程。以相近专业相互支撑及互补的基本原则,将专业群之间的壁垒打破,为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促进学生专业以外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专业群拓展课程、专业群任选课程、智能制造综合能力实训课程等。

3.2 健全校企共同体机制,推进特色专业群高发展

高职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需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机制。具体做法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加强生产协作交流,制定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模式,使校企之间实现命运共同高位发展。比如:以合作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柔性制造生产线,并结合岗位对应的能力及要求,由企业、高职院校共同修订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使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保持一致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智能制造专业学生的岗位专业实践技能。

3.3 整合资源优化实训基地结构,形成良好的校企运行机制

生产型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专业群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起整合资源,树立“企业管理,市场运作,学校使用”的思想,即对内实行企业管理,对外实行市场运作,学校拥有专用权的良好运维机制,致力于打造符合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发展的智能制造生产型实训基地,将岗位能力提升作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培养目标,将典型企业智能车间作为原型,还原生产作业流程,结合企业技能岗位需求,对专业学生的智能制造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培养。此外,高职院校需致力于寻求和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合作的机会,对智能制造校企合作联盟加以构建,并对智能制造人才高水平培养基地进行构建,以此为新型复合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充分有效地保障。

3.4 加强智能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需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5]。一方面,引导专业教师加强自主学习,明确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自身实践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生产型实训基地平台,引进企业高端人才,进而重构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师资队伍,促进现代化智能制造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順利、有序地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现代智能制造企业对专业群人才需求,需结合现有的资源重视特色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在其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构建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机制,并充分利用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功能,促进师资水平、整体教学水平的共同发展,以此确保智能制造专业群的“特色”有效体现出来,并为现代化智能制造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清慧,刘尚争,薛晓.服务南阳智能制造产业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80-81.

[2]肖智清,徐娟.全方位对接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的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研究——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2018(2):55-57.

[3]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4]刘娜.高职教育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2018(9):83-85.

[5]邓子云.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高职教育专业群布局的契合度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3):57-81.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智能制造高职院校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