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燃机滑动轴承磨损机理及失效分析

2021-09-10贾文静

内燃机与配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失效内燃机

贾文静

摘要:内燃机工作条件较为复杂,特别是近年来其逐渐趋于高转速、高负荷等发展,以及人们对滑动轴承润滑机理研究不断深入,润滑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内燃机滑动轴承抗磨损性、抗疲劳性提出新的要求,需开展其磨损机理分析,掌握其失效原因,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减少滑动轴承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阐述轴承磨损机理基础上,分析柴油机磨损过程,最后分析内燃机滑动轴承磨损失效。

关键词:内燃机;滑动轴承;磨损机理;失效

中图分类号:TK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0-0142-02

0  引言

内燃机滑动轴承是机械核心零件之一,可靠性较高、工作平稳是其核心优点,但正常使用过程中,持续性对其造成磨损,以及失效现象屡见不鲜,影响其工作效率。内燃机滑动轴承磨损主要是其表面镀层磨损,其自身磨损程度成为影响轴承承载能力及使用寿命核心因素,所以为进一步保证内燃机滑动轴承使用可靠性,有必要开展其磨损机理分析,研究失效部位表现,确定失效直接及间接成因,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对滑动轴承使用可靠性至关重要。

1  内燃机滑动轴承磨损机理

针对机械零件而言,其摩擦副从投产至损伤需历经三大阶段,即磨合、稳定、剧烈磨损,且三个阶段呈现的磨损表现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磨合阶段

加工完成之后新零件表面存在一定粗糙程度,以及具有较为突出的尖峰,两个表面通过尖峰真实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微凸体间产生较大的接触压力,严重状况下会超出材料屈服强度限值,致使凸体材料发生位移,以及接触面发生变形即局部温度较高,形成熔焊,在其表面相对运动下被撕裂。同时,微凸体实际运动过程中,易出现划伤、碰撞等。因此,滑动轴承处于磨合阶段,磨损量急剧增高。此外,由于零件进行加工及装配时,其表面间隙未处于均匀状态,无法形成稳定的油膜,正处于润滑至混合润滑过渡阶段。零件持续性处于工作状态,凸体不断处于平缓,促使其接触面积不断增大,单位接触面积与其成反比,同时通过一定时间磨损之后,其油膜逐渐形成处于稳定状态,磨损率随之减小[1]。

1.2 稳定期磨损

稳定期滑动轴承磨损逐渐趋于平缓,磨损率持续性降低,并达到一定条件下其处于稳定状况,零件摩擦副表面形成稳定的油膜,处于润滑油充足工况下,其消除零件凸体间接触,改善气表面受力状况,促使凸体尖峰受力面积增大,处于均匀受力状态。此种运行条件,对减少轴承磨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尤其是油膜厚度与接触面粗糙度之比为2:1,摩擦副润滑程度较佳,凸体间几乎未接触,摩擦表面传力主要依附于油膜,所以轴承磨损处于平稳状态。稳定磨损阶段是轴承正常工作状态,其保持周期与零件工作,以及磨合阶段磨合质量相关。由于机器启动或中断条件下,之前建立完整油膜被消除,润滑条件发生变化,磨合阶段磨合质量较佳的机器,其自身稳定磨损时间较长[2]。

1.3 剧烈磨损阶段

由于上述机械磨损处于稳定期,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润滑失效、载荷增加等,均加剧机器表面磨损程度。剧烈磨损是持续性受磨损最终产生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及急剧性。机器处于剧烈磨损过程,不仅影响机器实际运行效率,而且自身运行产生噪声增大,摩擦副由于摩擦剧烈,内部温度持续性上升,导致零件被损伤。

上述机器磨损三个阶段并非是固定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处于动态化,不合理的磨合、非正常磨损工作条件均提前剧烈磨损阶段,造成机器早期磨损失效。磨合阶段过程中若载荷过小,亦或使用润滑油不合适,会推迟机械稳定磨损期,导致新设备投产使用时间推迟。反之若磨合阶段过短,机器磨合未处于最佳阶段,会导致机械出现早期磨损。

2  柴油机磨损过程

2.1 内燃机摩擦副及润滑系统

柴油机出厂之前需对整机开展系统性磨合,以及相关参数调试验证,核心目的在于改善运动副接触状态,运转柴油机的磨损主要体现在零部件摩擦副表面形态,以及接触状态发生变更,随着机器部件表面状态持续性变更,润滑状态逐渐趋于稳定阶段,从边界润滑转移至流体稳定润滑状态,进而避免柴油机过早出现磨损,提高柴油机工作效率及延长使用寿命。

2.2 柴油机磨损过程及其相关性

新柴油机零件或新安装的零件表面,存在一定的宏观、微观缺陷。机械处于磨合阶段,其运动副表面在接触下形成一定相对运动,接触面积较大其压力持续性增大,尖峰形成剧烈磨损,其表面结构和性质均发生变化。机械逐渐适应磨合条件,随着接触面积不断增加,其表面压力不断减小,磨损率下降。按照柴油机实际工作条件及磨损机理,着重分析其实际载荷、速度、摩擦副表面形貌等对磨损造成影响,由此分析其实际磨损量与载荷、速率、摩擦副状态成正相关。因此,分析柴油机整机磨合过程时,不仅需考量运行速率、载荷因素,而且需将摩擦副实际状态予以计入影响因素中,特别是润滑油影响[3]。

3  内燃机滑动轴承磨损失效分析

3.1 滑动轴承损坏形式及失效

滑动轴承工作具有平稳性及可靠性,但由于其易磨损,正常失效型式是磨损失效,轴承间隙较大超过磨损限值条件下,轴承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其实际磨损使用寿命达到设计值。一般针对滑动轴承失效分析,是针对处于非正常状态下造成机器损伤,其损坏形式未处于设计使用寿命损坏阶段。影响滑动轴承早期损伤因素较多,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滑动轴承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设计计算偏差较大,精度控制不当,轴承内部镀层材料选取不当等。②生产工艺、加工质量不佳。生产工艺、加工质量与轴承正常运行密切相关,若加工过程中造成其形成质量缺陷,易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提早进入剧烈磨损阶段,缩短机器使用寿命年限。亦或加工方式滞后,造成其材料内部性能、尺寸等未满足相关精度要求。③装配工艺。装配工艺滞后、装配后精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是影响其损坏核心因素。④使用及维护保养不当。机器使用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维护保养,有助于消除机器运行存在不良隐患,促使其性能始终保持在最佳使用状态。然而,若机器投产使用之后持续性处于高温、高压工况下,忽视其机器维护及保养,会造成提早进入剧烈磨损阶段,影响机器工作效率及使用年限。⑤其他部件影響。润滑油失效、滤清器选取缺乏合理性等,均会导致轴承损伤。由上述因素表明,轴承损坏因素较多,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滑动轴承损坏现象是综合性成结果,所以对其进行失效分析时,需按照其表现形式分析,逐一确定其发生因素,如此保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4]。

3.2 内燃机滑动轴承损坏现象及其对策

内燃机滑动轴承损坏现象分析十分重要,需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此确定其损伤的主次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提高滑动轴承运行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包含以下七种现象,下面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3.2.1 划伤

机器表面存在划伤主要现象是表面沿旋转方向存在若干根划痕,核心损伤机理是由于大颗粒硬质机械划过机器表面,确定形成因素是轴承润滑间隙中存在一定的硬质颗粒,可能是润滑油内部存在物质,亦或装配工作未做好清洁工作。针对上述损坏现象应检查滤清成效,检查其他零部件是否存在磨损,润滑油内部是否存在硬质粒径,装配做好清洁工作。

3.2.2 磨粒磨损

工作表面核心承载区域内出现沿旋转方向细微摩擦痕迹,轴承间隙增大,损伤区域内呈现较亮的抛光面。损伤机理是机油中含有微小的杂质,持续性磨损机器表面,产生原因是润滑油过滤之后质量不佳,造成较大粒径进入机器表面,润滑油被污染。采取措施是利用光谱等方式进行分析,明确粒径相关参数,估测未来磨损趋势。同时,增强滤清成效,及时更换机油。

3.2.3 混合摩擦磨损

工作表面局部较为光滑,轴承间隙增大。此种现象形成的机理是油膜过薄,持续性处于混合摩擦状态下,造成区域内磨损。油膜厚度不足,承载力薄弱等是形成其核心因素,以及柴油机持续性处于高载荷工况。采取改善措施是使用轴瓦寿命若达标,属于正常范围内,应及时更换轴瓦,适当调整轴承参数,增加油膜厚度及承载力。

3.2.4 咬粘

工作表面大面积沿圆周方向出现沟痕,油槽及轴瓦边缘存在一定的残痕,轴颈表面也粘焊轴承合金。发生机理是轴承持续性处于工作状态,高温状况下合金软化,轴颈将其正在高压下拖动,形成粘驸及材料发生位移。形成此种因素较多,如轴承载荷较大、润滑油粘度较低、剧烈磨损形成温度增加等。若此种现象属于偶发性,可能是其他零件引起;若时常出现其他部件处于正常工况,需综合性进行考量:油膜整体厚度是否充足、承载力是否满足运行要求;润滑系统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可靠性;轴承间隙与材料实际温度是否满足要求;材料许用比率值是否被超限。

3.2.5 偏磨

其呈现现象是轴瓦一侧边缘出现磨痕。形成核心因素是轴颈、轴承支座出现形变或加工偏边。采取措施是通过调整改善曲轴设计,增强其自身刚度;严控轴承颈锥度公差;连杆大端轴承出现损伤现象,需核查是否引起其轴承孔偏斜。

3.2.6 擦伤

工作表面局部区域内出现刻痕,具有明晰的界线。机器损伤机理是滑动轴承表面存在硬质粒径,持续性擦划表面,多见于油膜厚度较薄区域内,形成核心因素是机油滤清不佳,采取措施与划伤相同。

3.2.7 侵蚀磨损

主要是油孔、油槽边缘呈现冲刷磨痕,损伤机理是机器表面流动润滑油中存在一定磨粒,造成表面出现损伤。此种现象形成因素是润滑油质量不佳,流道设计不当致使流速过高。应改善其流道设计,拓宽油槽截面。

4  结束语

滑动轴承作为内燃机核心零部件,其具有一定的平稳定、可靠性,唯一不足是易损伤,影响工作效率及零部件使用年限。因此,为提高零部件使用效率及延长年限,应对其磨损机理展开系统性分析,掌握影响其磨损的主次因素,以及研究其失效根源,便于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改进,保证其使用性能优良,延长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权秀敏,丁林.微造型化对滑动轴承轴颈表面涂层摩擦行为的影响[J].钦州学院学报,2019(7):11-16.

[2]张一磊,徐武彬,李冰,等.椭圆误差对滑动轴承转子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0(2):247-250.

[3]赵道利,马晓栋,孙维鹏,等.考虑温黏热效應的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动态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18):100-107.

[4]杨期江,赵学智,汤雅连,等.非零奇异值数量的理论分析及其在滑动轴承-转子振动特征提取应用[J].振动与冲击,2019,38(15):17-26.

[5]姜元平.柴油机轴承润滑系统分析及设计软件的研制[D].山东大学,2004:1-105.

[6]高元,王文中,赵自强,等.表面织构对滑动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6(8):6-13.

[7]张金煜,孟永钢.推力滑动轴承表面织构的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12(17):91-99.

[8]王晓青,夏水华.滑动轴承失效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研究[J].内燃机,2011(3):26-29,59.

[9]曹清香.柴油机主轴承磨损监测装置的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8(5):28-30,34.

猜你喜欢

失效内燃机
内燃机,舞台依旧在
山东济南: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开幕
小型内燃机内部EGR对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小型内燃机内部EGR对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沧电锅炉受热面几种典型失效案例分析
如何延长船模内燃机的使用寿命
谨防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失效”
三伏贴“失效”三大原因
大学化学实验用氟离子选择电极的再生处理研究
王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