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中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方法重构
2021-09-10杨征
杨征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唯一直接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课程,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作用,需要对以往的德育方法进行重构。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德育相关内容为指导,结合学生道德品质构成的四要素。从项目中心重构德育方法的原则、开展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构建基于项目中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方法,使道德内化,进而培育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项目中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1]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设定中,德育目标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教育教学中应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在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将纲条式的道德品质内化理解,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较大的联系,能够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学有所用,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因此,基于项目中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方法,对德育方法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项目中心的德育方法重构的原则
道德品质根据其心理结构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道德不是来自生物成熟,也不是在环境中将道德品质进行直接内化,而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不断建构其所理解的经验来实现的。[2]所以在重构的基于项目中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方法中应做到项目选择的开放性、项目实施的自主性和项目评价的多样性。
(一)项目选择的开放性
在项目选择时应以教材为例子,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子,树立一面镜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里展开探究,学得轻松、习得自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但是,教材提供的事例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文本内容之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给学生更深刻的教育启迪[3]。
例如,在《我国的国宝》“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在给学生介紹认识了许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引入了酉阳桃花源的相关知识。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我们身边就有“世界遗产”,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更深了、意更浓了……同时,依托本课,开展项目中心式的德育教育。也即是,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搜集北京资料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二)项目实施的自主性
由于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一个团队在进行,团队理念是一个团队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团队的价值观念,包含在团队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知识大爆炸的“互联网+教育”时代里,自主和创新是时代和个体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团队理念是对团队精神文化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时代精神。
同时,自主的团队理念建设,应注重与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的协同建设,以便于自主、创新的核心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让每个队员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强调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教师拖着学生完成项目。
二、基于项目中心的德育方法
(一)精细化选择项目和教学方法
传统意义上,“以教为重”指的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等进行学习,这一过程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直接高效;“以学为重”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能够接受的程度、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进行教学设计,这一过程的优点是能够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但有研究表明无论是“以教为重”还是“以学为重”在教学上都过于片面,教学环节更应该注重教学并重,要根据中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中段语文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建构式教学法等。这就要求老师在项目选择和实施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知识建构和探究的时间,这样适合学生的理解和形成长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规范项目中心式的德育教育模式
项目中心式的德育教育,其核心点便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来实施项目,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形式。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组织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内化构建出自己的价值观和得出对于道德的理解。
如教学《中华食文化》时,我们在探究食物文明环节开展了四个系列活动,分别是食之有具、食之有故、食之有谱、食之有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自主性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培育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又通过中华美食文化让学生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构建双线混融的项目中心德育模式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3]基于项目中心,构建双线混合的德育模式,是《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以线下为基础,线上平台为依托,开展项目中心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优质的资源完成相关项目任务。同时,在项目选择时还应注重网络德育,也即是绿色上网、做合格的网络公民等。
如在《礼貌待人》一课中。线下,教师出示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各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礼貌待人。之后,学生再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不礼貌行为和礼貌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各种情况下不礼貌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
总之,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依据,开展项目中心式的德育教育。同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热点,合理选择项目内容和实施项目的形式。进而丰富《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内涵,重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吉海荣,董洪叶.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礼仪素养教育的寻绎[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4):69-71.
[2]卞玉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式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3):62-64.
[3]安宝珍,郭雨馨.“儿童哲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1):42-44.
[4]宣璐,余玉花.试论新时代道德教育中的法治内涵[J].基础教育,2020,17(1):5-10.
[5]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J].基础教育参考,2003(04):4-7.
[6]陈卯轩.法治的德性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79-86.
[7]窦丹,论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与发展趋势——评《现代教学论纲要》[J].当代教育科学,2016(03):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