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

2021-09-10杨澍全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杨澍全

摘 要:交通建设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动摇的战略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国建设需要人才支持,本文对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交通建设人才培养策略,从而推进我国交通强国建设。

关键词:交通建设人才;人才培养;交通强国

0 前言

2019年9月印发实施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是我国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的新战略,是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新举措。《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交通强国的基本内涵,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2021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为未来5年交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需要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交通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贯彻习近平同志的人才战略思想,将人才战略确立为交通强国第一战略,对于早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建设体系,全面实现交通建设现代化,进入交通强国前列,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提升人才培育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交通建设行业科学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完善交通建设行业领军人才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合理划分人才类别,以项目的形式有计划、有侧重地对各类人才进行支持。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支持人才自选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

突出交通建设行业发展需求导向,大力支持交通建设行业高校“特色学科”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高校交通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快培育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同时,通过落实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建立适应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保障体制。

2 创新的人才培育模式

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必要相应地改变教学观念,逐步从过去的“教学”转向“自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并且能够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

2.1 项目教学培养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项目导向原则,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来实现学习目标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如在施工课程中,引入 1~2 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指导学生以项目为背景拟定施工方案,编写施工作业指导书。在地下工程监控量测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的内容拟定隧道施工监测方案,并根据项目实际确定工程的监测频率。在地下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中,要求完成典型项目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制。通过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使各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确保了各学习领域的有机衔接与相互支撑,通过划分学习情境的方式来重构课程结构,使学生摆脱了识记知识点的枯燥学习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互联网+模式

交通建设的相关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辅助学生课后学习,需要引入大量的施工案例、三维动画、仿真视频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重点难点,为建设“国家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提供支撑。交通建设相关课程在线课程建设可重点围绕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地下工程监控量测等四门培养学生施工管理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相关领域在岗人员继续学习提供相应的平台。

2.3 校企互动培养模式

根据隧道项目施工特点及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应逐渐完善高校的地下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相关高校应购置各类隧道构造模型、盾构机构造模型、隧道施工工艺模型,打造完善的虚拟仿真模型展示实训室。此外,还应交通建设实训室相应器材设备,如喷浆机、注浆泵、锚杆钻机、钢筋锚杆、收敛仪、多点位移计、应力计、应变计、压力盒、测斜仪等。通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施工过程课堂化。为了加深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相关高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在校园内打造具有真实职业文化氛围的铁路隧道实训室,在实训室中模拟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设施,张贴安全警示标语,通过形象宣传、图牌展示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了解企业的

生产制度和工艺流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交通工程一年四季连续循环作业,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进入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完成实习后则返回学校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3 丰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对于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要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加快建立科学的交通建设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合理设置理论成果、能力和业绩等考核指标,适当延长基础研究型人才的考核周期。当前,我国交通建设领域许多指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既有赖于我国在交通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更有赖于一大批有着扎实学识和过硬本领的大国工匠。《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所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无论是解决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研发、高水平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還是打造与交通强国地位相适应的交通建设市场体系、现代治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都急需一大批学有所精、技有所长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因此,应该把扎实专业知识、执着行业情怀、交通创新思维、认同交通强国目标作为重要的人才评价标准。

4 结论

我国在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奋进的新征程中,高等交通工程人才具有核心的作用。培养高等交通工程人才,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交通行业高校的自身内涵发展的需求。交通院校以及相关高校的交通建设专业要自觉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的需求、对标世界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着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交通人才培养体系为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建设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罗旭.《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背景下高职院校交通人才培养探讨[J].广西教育,2020(23):136-138.

[2]杨云峰,江泉.交通强国战略下建设卓越交通高职院校的几点建议[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29(1):18-21.

[3]陈晨.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交通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0(6):66-68+82.

[4]詹斌,高瞻,刘胜华,等.交通专业群建设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20,35(2):112-114.

[5]晋民杰,韩智强,贾志绚,等.构建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建设和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120-12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