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21-09-10张燕生
张燕生
在“十四五”战略布局的表述中,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昭示着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公报提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国需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不动摇,而实体经济的核心必然以“制造强国”作为支撑。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会涉及到超大规模市场量和质的要求,其核心就是“质量强国”。一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讲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高质量。另一个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讲求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流通、消费、国民经济循环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来看,“制造强国”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超级全球化驱动世界经济进入黄金增长的快车道,世界人均GDP增速亦进入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在国际工序分工的时代,一个产品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完成,还可以做到及时供货、零库存。在那个阶段,我国以参与国际大循环为主体,依靠扩大出口、招商引资,发展了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工业经济。在新冠疫情、贸易战、去全球化的冲击下,那个只追求效率、利润、增速的时代结束了。但同时,一个神奇的世界开启了。数字全球化、服务全球化、人文全球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更短、更有弹性和韧性、更能够精准满足新需求痛点。
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过去,美欧生产网络为世界提供市场和技术服务,中东和亚非拉为世界提供能源资源,东亚生产网络为世界提供劳动力和制造环节。然而,新冠疫情后,世界开始出现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的新趋势。尤其是中国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了东亚生产方式转型。未来三十年,我国将确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模式走向开放型大国模式。
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扩大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受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国际贸易投资减速的背景下,我国依然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继续推动商品要素等流动型开放迈上新台阶,推动规则规制等制度型开放走进新层次,推动创新链、人才链等知识型开放跨入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深化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我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一个开放大国的长期战略部署。
2020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这需要解决好三个新的问题。第一,要在开放发展中构建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等内生性发展的体制机制、生态系统和跨境网络,与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更紧密挂钩;第二,要在开放发展中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现代化制度体系和法治架构,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第三,要在开放发展中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强国体系,开放合作、共享发展,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网络相互对接。解决新三十年的三个新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了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在具体落实“十四五”规划时,第一,要统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过去构建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体系,讲究产品内分工、国际工序分工,讲究零库存、及时供货。然而,受到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贸易战以及反全球化等逆流严重冲击,未来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而这个过程将更为关注安全。安全首先就是能够构筑国家的重大核心利益,包括供应链、粮食、能源、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安全,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链的供应链安全。
第二,构建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制,重点在于统筹协调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五中全会讲道,“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突破,意味着通过“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协同发力,将成为发展新阶段激发新活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是统筹“双循环”格局中的开放和风险问题。全球化到了下半场,显著的变化是全球开放风险显著上升,我们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战、大国冲突,以及世界普遍出现的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技术和投资保护主義显著上升。全球化开放风险凸显,既包括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银行危机以及经济危机的风险上升,也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大国“科技”和“产业”脱钩等风险。这时风险就会上升得非常快,因此要统筹开放和风险的关系。
而实际上,传统的全球化在收缩,但服务的全球化、数字的全球化和人文交流的全球化却不断往前推进。在我国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化转型、城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当中,蕴含巨大的商机。作为全球开放大国,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今后将依托国内市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在做深、做实、做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同时,深耕东亚、深耕“一带一路”市场、深耕欧美生产网络。如果做好风险管理和防范,大有可能出现一批非常优秀的国际化创新型企业。
结语
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要辩证认识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变化,保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战略定力,坚定尊重常识、规律和逻辑的历史耐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将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将有力推动新型全球化继续前行,增加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