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建设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1-09-10屠新泉刘颖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屠新泉 刘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一项内容。对外开放是中國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也是过去40多年中国始终坚持的理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局面,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但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行动并未因此发生动摇。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五中全会公报将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体现出党中央对今后十五年开放型经济发展更高的期待和更深远的谋划,阐明了未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彰显出中国坚持开放发展路线、推动全球各国合作共赢的良好意愿。

一、开放方能发展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

经济对外开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路线选择。实现经济对外开放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扩大国内市场的自由化和开放度,使内外两个市场深度融合,促进人员、资金、技术、产品和信息等交流,在最大化市场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深层次地讲,对外开放代表着国家治理和发展的一种理念,意味着国家会顺应国际发展大势,吸收和包容一切先进事物,学习和采纳全人类的知识成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已然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共存格局,推进对外开放、拥抱全球成为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史验证无数次的客观规律。回顾古今中外文明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早期的大河流域文明,还是之后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开放、交流和融合,是世界各地主要文明繁荣昌盛的普遍规律。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开放史,无论是通过主动平等的对外经济文化往来,还是被动暴力的征服对抗,世界文明都是通过保持与外界密切联系来获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那些曾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国家和文明,都是顺应世界潮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拥抱全球体系,同时在国内持续施行针对性改革,充分释放开放红利,进而实现国富民强。而只重视内部稳定和短期得失,对全球社会发生的改变视而不见,“闭关锁国”,就会失去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正是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78年中国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为了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吸收外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21世纪以来,加入WTO使中国快速融入全球市场,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带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创造出全球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上的“放眼世界”,中国的发展理念不断演变、自新,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培育出一流的国家治理能力,国际治理影响力也有了长足进步。可以说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直接受益于对外开放。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开放领域和深度进一步提升。通过主动下调货物贸易关税、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颁布并持续缩短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托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等,中国不断充实对外开放的内涵。中国推进市场开放、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和营商环境的行动,为全球资源进入中国市场创造稳定、良好的预期。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持续向好的势头短暂中断,但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迅速行动之下,国内疫情快速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发展再次步入稳定运行轨道。同期,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经济体深陷疫情困境、难见好转。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以实际行动深化国际合作,尽己所能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生产秩序快速恢复,满足疫情期间各国人民居家生活和工作需要,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转,稳定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往来;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领域的步伐并未放缓,通过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市场开放措施,为全球自由经贸秩序注入一针强心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报告,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预计全年GDP下滑4.9个百分点,而中国将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29.0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实现了6.3%的同比增长。中国在开放经济方面保持定力,为各国出口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和巨大的市场机会。

二、国际国内新形势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提出新要求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技术领域的颠覆性突破带动全球化形式演变与国际产业分工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国这样拥有巨大经济体量、复杂的要素资源分布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更需要与时俱进、谋定而后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发掘和探索适合自身的有效路径。

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应用和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疫情期间互联网经济等新业态逆势成长,在中国和世界各国抵御疫情冲击、稳定社会经济运行方面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彰显出科技进步对于全球经济结构的再塑造能力。从经济全球化视角来看,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贸易成本,为更多主体参与全球市场创造了机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升级,吸引中小企业和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到全球生产和服务网络,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第二,国际竞争新优势表现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能够带动全球合作伙伴创造新价值。国际竞争的优势并非完全在国外市场产生,中国国内市场具备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同样可以以中国市场为跳板向外扩散,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起强韧的创新协同和业务配合关系。另一方面,未来数据、技术、知识产权等虚拟要素逐渐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源要素,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基于国内大市场锻造自身竞争力、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产业协同满足个性化且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基础,这也是“双循环”模式下提供的机遇所在。

第三,抓住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2005年至今,服务贸易平均每年增长5.4%,较货物贸易增速高出0.8个百分点。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疫情导致全球物流阻滞、人员隔离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已经取代货物贸易成为推动经贸领域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催生了新的服务贸易业态发展。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支持下,跨境电商、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满足全球差异化消费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健康、医疗、文化等传统服务的跨境贸易提供了技术可能,降低了服务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障碍,服务贸易范围不断扩大。据WTO测算,到2040年,服务业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可能增加50%,总额将达到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服务贸易有望成为“全球化新引擎”。

最后还要注意到,开放不一定能使全体参与方受益,全球化的市场往往会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对原有的经济秩序会带来一定冲击。在推进开放的同时,需要尽快建立起风险预警监测和应对机制,加强国际间合作和相关制度建设,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中国开放发展的机遇,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所说:“我们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三、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外开放前瞻

中国的经济腾飞之路从对外开放中获益良多,过去的实践与经验愈发坚定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决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的演进。伴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发展阶段的动态调整,对外开放的内容和形式也在持续发生变化。但不变的课题是,开放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要辩证认识推进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既要为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做好准备,又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各自的优势,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将对外经济交往置于次要地位。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持续攀升,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中国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为国内外主体提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全球商品和要素流入中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和企业,让全球共享中国市场红利,为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同時注入活力。

第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政策开放向制度开放转型。继续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赋予不同经济主体平等地位,大力提高法律实施和执法水平,构建健全、稳定、可预期的开放体制。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大开放制度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赋予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等贸易投资平台更强的市场探索和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互利互惠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基于已有的国际治理规则体系,积极创新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普惠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注入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各层次平台中;坚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主线,把握求同存异的治理方针,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以区域/双边自贸协定为载体,加速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和落地,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等自贸协定谈判进程,促进世界各国贸易投资往来和经济持续增长,书写全球各国互利合作、共商共赢的新篇章。

第四,把握科技创新方向,创新开放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技术应用市场,具有应用场景上的绝对优势。中国要牢牢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契机和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充分利用自身在商业技术应用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开放市场领域的应用,培育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重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对外开放新格局与第四次科技浪潮同频共振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