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儿童出版物中的路径探索
2021-09-10孙鲁淼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点工作中指出,要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从小就让孩子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在目前的出版物市场中,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结合的内容不多,因此,这个系列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点。通过鲜活的拟人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简单实用的知识,向孩子们传递中医药知识,使之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十分必要。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儿童读物;传播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206-03
一、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的意义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则离不开中医药的庇佑和保护,中医药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始终。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记录了古人不断精进、观察世界的点点滴滴。向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传播中医药文化,使孩子从小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了解,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理念,不仅能让孩子少生病,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对整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医药文化及儿童认知特点
(一)中医药文化特点
说起中医药,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几个词就是古代、晦涩难懂、把脉、玄妙等等。中医药走过了悠悠几千年的岁月,带着每个时代的印记和特征,一直守护着人类的健康。中医药文化是紧紧围绕中医药展开的,是很多中医爱好者在进入中医之门的过程中习得知识的来源。
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习得难度要比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习得难度低得多,而传递给儿童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一定要从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点入手。例如,“日月”“天地”这类的词汇就包含了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1]。“阴阳”这两个字看似抽象,实则并没有多么奇异、不可理解,也可以解读为正反、矛盾等互相对立又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它是古代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朴素的方式。中国古代神话中家喻户晓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中就包含“清升浊降”这一最基本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盘古睁开双眼,挣破混沌,一部分上升为天,一部分下降为地,其中上升的是清气,下降的就是浊气。古人通过仔细的观察将这些概念用浪漫的神话故事记录、传承了下来,一个简单的故事,将清浊的性质描述得十分准确、清晰。为此,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中医药文化知识尽早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培养他们善于观察世界的良好习惯,启发他们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挖掘他们对万象世界的求知潜力。
(二)儿童和青少年认知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阅读需求,应紧紧贴合这些特点和需求开展图书出版工作。国内主要儿童图书分级标准是按年龄划分的,以0~12岁孩子为主体,根据各年龄层儿童的心智水平、阅读欣赏习惯,综合考虑各类图书的篇幅长短、词汇难度、主题深浅等因素,将儿童图书分为5个阶段,具体为0~3岁、4~6岁、7~8岁、9~10岁、11~12岁,12岁以上则被划分为青少年读物[2]。
第一,4~6岁幼儿中医药文化知识启蒙图书的设计思路。1岁以内的儿童对颜色比较敏感,仅仅对短小、简单的词汇有初步的认知,很难理解大段的长句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到3岁的儿童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个体,开始学会借助简单的词汇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低幼儿童的生理特点导致儿童在3岁以前不足以理解简单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从4岁开始,儿童已经有了基本、简单的想象能力,他们会将自己比作小动物,并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角色扮演,因此,4~6岁是栽种中医药文化萌芽的最好阶段。
故事类的描述可以使低龄的儿童产生角色共情,借用此种方法将中医药文化内容融入图书出版中,也能做到顺水推舟、不留痕迹。在内容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儿童对图书知识内容的需求,还要满足儿童在情绪上的阅读需求。要重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韵》《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等蒙学经典的学习,通过这类书籍增进儿童对古文的了解,培养儿童阅读古文的语感。同时,还要善于发掘经典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从而为掌握更有深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6岁以上儿童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启蒙图书的设计思路。6岁以上的儿童具备了更加完整、全面、深入的了解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他们可以通过自主的观察、探索及反复实验获取更多的知识,印证自身获取的知识是否正确。所以,应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儿童的兴趣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图书策划的重点。
可以借鉴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等传统方式,同时结合创新手段,有意识地将知识的普及从语言教育的引导转化为文化教育的引导,使融合不留痕迹、不显刻意。在语言的表述上要减少长句、从句的使用,适当引用中医经典名句,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想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冬吃萝卜夏吃姜”等,使儿童以阅读出版物为起点,愿意、乐于探索身边的世界,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与大自然的融合,真正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
第三,青少年阶段中医药文化知识启蒙读物的设计思路。青少年正经历学校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大多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识字和逻辑思维上也更加成熟。他们渴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并通过对点的认知和学习实现向更宽、更深的维度的拓展。
在策划针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类图书时,应倾向于在读物层面进行开发,使用以图辅文的方式,投放节奏感强、带入性强、探索度高的系列生动故事。要保证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连续性强、关联程度高;要在每个故事中设置下一个故事的悬念,将平面故事电视剧化,将情节设计得更具悬念,进而给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更加精准、细密、理性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读物是青少年在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时比较突出的诉求。
三、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结合的问题与创新路径
在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结合的过程中,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启蒙,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展现中医药文化知识,通过好玩的内容使孩子们体会到文化原有的魅力,激发孩子主动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动力。
(一)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结合的问题
第一,生搬硬套。目前在儿童出版物出版过程中,生搬硬套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衡量一本图书是否真正贴近儿童特性,能否走进儿童心里的重要标准。在编辑策划的过程中,要把握儿童的认知和审美,使专业的知识和内容不仅摆在图书上,还能被切实应用在生活中。在选择图书作者时,不仅要考察作者的专业背景,还应考虑作者是否能在专业的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把握语言风格和故事节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大胆启用跨界人才来承接出版内容的设计工作。出于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的特殊性,策划编辑要在把握传播原则的基础上做到胆大心细,实现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的高度融合。
第二,机械拼接。低龄儿童图书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但将成人能够理解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原封不动地放在出版物中并附以幼稚化的插图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结合要避免出现机械拼接的问题。因此,策划编辑在设计选题时应起到“转换器”的作用,要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到“如何将一句难懂的话拆解到极致”上,要想尽一切办法,用新颖有趣的方式表达传统内容。
(二)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儿童读物结合的创新
第一,全程参与,让编辑成为“导演”。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倒逼图书编辑从传统的内容把关、编辑加工中走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播渠道的拓展和营销方式的创新上来。在图书出版之前,应对图书出版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一一预判和方方面面的排查;应磨炼自身创造、创新能力,借助新型技术讲述传统文化知识,使图书内容更加新颖直观,为读者带来更多交互体验;应强化自身的嗅觉和洞察力,站在用户的角度反观产品,提升精品意识、发行意识、读者意识。在图书下厂时,可以将第一版图书少印一点,在第一版销售期间精准地捕捉读者反馈和建议,进而在第二版图书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编辑不仅要会策划、会加工,更要做得书、讲得出,要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帮助孩子们通过图书了解更加客观、多元的知识,实现从“认”到“识”的转变。
第二,给孩子展示客观真实的世界。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的《全国图书出版统计报表》对少儿读物作出了界定:“供初中及以下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不包括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课本及其补充读物)”。然而,跨专业、融合性强的图书往往容易出现内容拆分细化不到位的问题,大篇幅的成人化的表述会导致孩子难以理解和接受。但中医药文化知识启蒙读物也应该从简单的涂色书、描红书、知识罗列书中跳脱出来。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绘本——我不要生病》为例,书中以拟人化的方式描述了小神鹊正义之身击败风、寒、暑、湿、燥、热这常见六淫的过程,图书中设计的有正有反的角色增强了图书的故事性,使孩子们看得进去,进而能从图书中了解和认识到贴近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第三,引导儿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医药文化知识启蒙图书中,编辑要适时引导作者,避免其在写作时应用过多技巧和手段堆砌内容。在图书策划过程中,首先要编辑和作者自己觉得内容有趣,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儿童自学的兴趣。
依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绘本——我不要生病》为例,其中在《我不要咳嗽》分册中,在描述嗓子的痛感时,通过嗓子里压满大石头的画面细节来处理,同时结合数字化资源,将石头和石头碰撞的声音有声地表现出来,多方位、多角度地给予了儿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这样的方法,对儿童形成深刻的记忆和更好地理解嗓子痛的症状有很好的帮助。
第四,把握结构、控制节奏。有关穴位的内容是中医药知识启蒙中最容易切入的知识点,但仅仅用故事表现某一穴位叫什么,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功效是什么则流于表面,忽略了向孩子传递文化内核的本质,也不足以向孩子传递深入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策划编辑可以在一本书内反复强调一个知识点,使所有的故事和结构都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以保證表述体系和逻辑的清晰度,避免孩子还没理解旧的知识点,就要接受新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松抓住重点,获得编辑真正想传递的关键知识。同时,编辑策划过程中要保证整个故事的节奏和情节布局的合理性,使之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接受特点,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绘本——小穴位大用处》为例,这套图书的分册中,一个故事最多讲述两个穴位,且两个穴位之间必定有一定的关联,或位置临近,或功效相似,这样的编排能使儿童更好地记忆内容。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绘本——我不要生病》中,整个故事更加注重整体结构的设计,按照春、夏、秋、冬、长夏的逻辑体系进行策划和编写,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向儿童传递了中医药文化知识中最核心的内容——辩证思维,并解决了中医儿童图书中阴阳、气血、津液等难点问题。
第五, 抓住中华优秀文化之根。在儿童出版物发展势头依然迅猛的今天,借由图书使儿童真正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十分重要。出版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物,是出版人和读者的共同愿望。近几年我国引入了不少国外儿童出版物,但这些出版物中存在一些并不适合中国儿童阅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正确文化认知的形成。
例如,在引进的国外出版物中保留了大量外国人的名字与称呼,如“贝蒂”“汤姆”“甜心”等。在给中国孩子阅读的出版物中,建议使用中国人常用的姓名,但同时也应该避免“小明”“小红”等毫无特色的人名。为此,编辑和作者要积极开动脑筋,要使文中出现的人名就像孩子们班里的同学的名字一样,使孩子感觉到亲切、真实。在我国的姓氏文化中,姓代表了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在出版物中更深层次地挖掘姓氏文化,将姓氏文化的渊源表达得更为透彻,可以帮助儿童了解有趣的姓氏文化知识,树立文化自信。
另外,一些引进出版物中还会提及主人公最喜欢的饮食是奶油蛋糕、果汁等,而此类表述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面向中国儿童的出版物应符合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习惯。近些年儿童中频繁出现“超重”“过胖”等现象,一方面是孩子饮食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某些国外引进的出版物中的导向作用有关。例如,奶油蛋糕中奶油和鸡蛋的使用量远远大于人体能够消化和吸收的量,过量食用将影响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还有一些国外引进的出版物中会介绍国外饮食文化,并强调遵守西餐礼仪的人才是绅士或淑女,等等。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不同国家的行为和习惯也会有所不同,要摒弃“只有学会使用刀叉,将餐巾铺在腿上,以及知道什么样的酒杯对应饮用哪种酒”才是“小绅士”“小淑女”这种诱导性表述。中国的饮食文化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简单,中国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为什么筷子的形状是头圆尾方?为什么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为什么不能在吃饭时用筷子敲碗和盘?为什么要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为什么要荤素搭配?为什么要以暖热的食物为主?”等等。进行与传统知识有关的图书出版工作,十分考驗一名出版人的文化素养、民族自信及把关能力。作为出版人,必须了解与中国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我们的名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美好的祝愿,包子、面条、米饭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能保证身体健康,以及餐桌上需要注意和值得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国儿童应该了解和学习的知识和文化。因此,作为编辑,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要在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鞭策、警醒自己,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是非观,意识到图书出版人必须坚持“正本清源”。
四、中医药文化知识出版物营销推广实践和对策
中医儿童图书属于小众图书,既有医学养生的内容,又有儿童图书的形式,将其精准投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是后期发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推广过程中要利用现有资源,以出版社的新媒体矩阵进行多次软文推送,并通过全员营销模式实现多角度、大范围的覆盖,使不同人群都能得到信息辐射。其次,要做到多点跨界合作,加大增值服务力度,提供音视频服务,实现图书销售与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媒体、新渠道的强强联手,通过制作图书衍生节目等手段进行推广。再次,要不断调整,坚持不懈。营销推广工作应该多给产品一些时间和机会,可以借国家的政策红利和中医药惠民的热度,增加其成为长销书的可能性。最后,要充分形成合力,将策划的图书以系列的形式串联起来,以打造品牌和品牌连锁效应。
五、结语
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儿童的基因,这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乃至国家自信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中医儿童图书出版人应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中国儿童提供更加出色的优秀出版物,更加务实、努力地打造文化风景,铸造文化长城。
参考文献:
[1] 申咏秋,鲁兆麟.《黄帝内经》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6):108-109.
[2] 白冰.少年儿童分级阅读及其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9(09):35-36.
作者简介:孙鲁淼(1986—),女,吉林四平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中医儿童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