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事件作为电影素材的价值再创造

2021-09-10吴喜梅

红豆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吴喜梅

【摘要】在电影业的发展中,新闻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新闻事件为电影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来源,由新闻改编的电影也因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意味,彰显了社会主流价值,并拓展了“原事件”的受众群和生命周期,形成舆论场的二次传播效应,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主流价值;现实主义

以新闻事件作为素材进行电影创作,并非今天独有。早在电影诞生之初的1898年,梅里爱导演就根据土耳其、希腊战争创作了电影《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虽然该片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电影剧情片,但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根据新闻事件创作电影的可行性。

在我国,上映于1921年的故事片《阎瑞生》是公认的第一部由新闻改编的电影故事片。[1]之后的30年代到70年代末,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内地取材自新闻事件的电影主要表现为新闻纪录片,这不在本文探讨范畴。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一方面,因为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倡导,涌现出大批以媒体报道的先进模范人物为素材的影片;另一方面,随着第六代导演的兴起,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开始大规模出现。第六代导演更倾向于从社会新闻中寻找创作素材进行电影化改编,其影片大多走文艺片路线,在各大电影节颇受欢迎,但在票房收入方面不太理想。在2008年前后,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开始注重类型化叙事和电影化视听表达,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有意识提高影片的观赏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和反常性,是衡量一则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重要标准。①一些新闻事件本身所包含的戏剧性元素和事件本身的曲折性,也为其进行电影化改编提供了叙事再创作和影像表达的可能性。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跨文本的呈现,激发了新闻事实新的活力,产生了新闻报道方式之外的新价值。

一、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弘扬国家形象塑造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为了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讴歌时代人物模范,大量根据媒体报道的先进人物事迹被改编为电影。如影片《焦裕禄》《生死牛玉儒》《任长霞》《大山深处的保尔》《女检察官》《香巴拉信使》《杨善洲》等。[2]

这类影片一般由官方出面,由各级地方政府和党政部门参与资助拍摄,取材自经主流媒体报道过的正面人物,比如在“最美教师”“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有较高道德品质,较强为社会付出和奉献精神的人物,往往成为改编电影的首选。通过对他们的故事和生活的电影化呈现,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教育和弘扬精神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电影开始朝向类型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此时出现了一批以电影化的方式、以影像的力量彰显国家形象,弘扬民族自信的新闻改编电影。

如上映于2015年的《解救吾先生》(根据“吴若甫绑架案”改编),塑造了机智果敢、有责任有担当的警察形象。上映于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改编自“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影片中,我国派往金三角的警察各尽其职,配合默契,与潜藏在金三角的中国禁毒特工内外夹击,联手在金三角打击毒枭巢穴。上映于2018年的《红海行动》(改编自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表现了我国军人热爱和平、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我国政府维护国家和公民海外权益的意志和能力,彰显了大国意志和民族自信。[3]

此外還有上映于2019年的影片《中国机长》,该片根据2018年川航紧急迫降新闻事件改编。影片以灾难片样式,以电影艺术化的方式,将这一在世界民航史上可称之为奇迹的紧急迫降事件,呈现于银幕上,着力刻画了机组人员面对危难时的职业素养和操守,书写了新时代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

二、对现实密切关注,底层叙事与温暖的人文关怀并重

我国电影一直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从以《难夫难妻》《弃妇》《十字街头》《大路》等为代表的早期电影中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式书写,到“十七年电影时期”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的遵循,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小花》《苦恼人的笑》等影片对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传统的回归,再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第六代的异军突起,再次掀起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热潮,直至今天,在“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三大理论体系支撑和指导下的中国电影创作中,书写现实针砭现实的作品,持续保持着一股强劲的态势。

按照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电影,“其影像天然具有最大限度贴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属性”②,可以说,他们都与当下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成为新闻改编为电影的重要基础。

如果说作为我国公认的第一部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阎瑞生》,是因为原新闻事件本身的轰动性、曲折性和警世性进入创作者视野;而从上世纪80年代始,在主旋律电影浪潮下,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为素材进行的创作蔚然成风,并持续至今,成为新闻改编电影中不容忽视的构成,那么由第六代扛起的现实主义大旗,延至部分新生代的创作主张和创作实践,则让我们看到了新闻改编电影中体现写实电影人文色彩和批判意识的一种存在,即:从新闻报道中获取可供电影创作的素材,消解宏大叙事,更关注个体际遇和命运,不回避社会问题,又充满人文关怀意味。

这类电影往往取材自民生类新闻,原新闻表现形态既有文字新闻,也有图片新闻,影片的共同点是聚焦普通民众,关注小人物,反映底层生活,折射社会热点和痛点。故事内容的背后是对某一类群体生活状态的反映和矛盾的展现,通过小故事折射社会现状,并由点延伸到面,引起观众情感和心灵的共鸣,以及相关的思考与讨论。

如张杨导演的《落叶归根》,《南方周末》曾以《一个打工农民的死亡样本》为题,对此新闻进行报道,影片借“送工友尸体回家”这一故事,既塑造了讲诚信的主人公,又表现了社会中不易被人关注到的小人物的命运。刘杰导演的《马背上的法庭》,改编自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办案的真实故事,《南方周末》2003年8月14日以《马背上的法庭》为题进行报道,影片通过基层法官翻山越岭给乡民办案的故事,反映了乡村基层执法艰难的现状。李杨导演的《盲山》,改编自女大学生被拐卖的新闻,展示了偏远山乡“买卖妇女”的社会问题和基层执法难的现状。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改编自媒体报道的“彭海峰儿子被拐卖,历经数年寻子”的新闻,触碰到了“拐卖儿童”的社会问题。此外还有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改编自重庆一男子抢劫被击毙的新闻),以文艺片样式折射中国家庭亲情关系、彭家煌导演的《走路上学》(改编自《南方周末》的新闻报道《飞索求学》,反映了偏远山区“上学难”的问题)、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触及当下百姓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

从内容看,这类影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环保、医疗、家庭伦理道德等,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人文化的叙事方法,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通过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表现,折射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真实面貌。

区别于韩国新闻改编电影中强烈的批判锋芒和力度,我国由新闻改编的电影对于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大多采取委婉含蓄的叙事策略,而更注重挖掘底层人物和普通人人性深处的亮点,同时对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外部环境给予温和的批判,[4]可以说,相较于批判功能,更强调电影的情感抚慰功能。如影片《亲爱的》以充满悲悯的笔触刻画人贩子李红琴,她被丈夫所蒙骗,并不知两个孩子是丈夫拐来的。影片结尾,孩子被拐卖的田文军、鲁晓娟夫妇也原谅了李红琴。

三、舆论场的二次传播效应

在资讯时代的今天,新闻热点新闻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变为旧文,新闻的受众面也自身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对新闻的电影化改编,会使原事件和人物随着电影的上映,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面对新闻首次传播时的社会舆论,电影通过非新闻化的表现手法也实现了向更广泛的非新闻受众群体的信息覆盖。

以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为例:该片根据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事迹改编。影片播出后,少年李勇的际遇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之手。

再如影片《我不是药神》。影片上映于2018年7月,距离“陆勇假药案”已相隔近五年,作为新闻受众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已降低。影片上映后,由于电影所表现的新闻原事件的重要性和社会反响,原事件再次进入媒体和受众视野,《南方周末》《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北京青年报》《华商报》等媒体对电影及其背后的新闻事实进行回顾式和延伸性报道,通过对陆勇的再采访,对抗癌药市场的调查,对民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深度报道,不仅让原新闻事实得到了再次传播,并助推了再次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舆论热议。李克强总理就影片引起的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急群众所急”。[5]

可以说,新闻改编电影不仅通过影像化叙事为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感,激发大众反思,还可引导大众参与话题的讨论,使电影所取材的原事件的影响力得以扩大和延展,形成輿论场的二次传播效应,进而促进所折射和反映的问题的解决。从新闻到电影,实现的不仅仅是叙述载体和文本的转变,也是对原新闻事件的价值延扩,实现原事件的二次传播。

参考文献:

[1]林泰琪,肖爱云.探析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J].传媒论坛.2018,1(24).

[2]冯硕.中国内地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殷衍韬.跨国叙事中的新英雄主义与国族认同——以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为例[J].艺术教育,2021(04).

[4]王素芳.中韩“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差异化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5).

[5]张永韬,郑言.媒体融合视角下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3).

注释:

①徐宝璜.新闻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12.

②夏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浓与淡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用现实主义的力量迎对司法复杂性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1982—1990:连续剧时期中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确立
为什么
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