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公交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策略研究
2021-09-10张袁伟欧阳王鹏邓波孙瀚文樊杰
张袁伟 欧阳 王鹏 邓波 孙瀚文 樊杰
摘要:本文对燃料电池公交车主要动力系统部件进行了参数匹配,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整车仿真模型,建立了功率跟随控制、模糊逻辑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两种控制策略下车辆的整车性能。结果表明,在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下燃料电池更多处于最佳功率输出区间内,启动频率降低;整车百公里氢耗较功率跟随控制下降4.7%,提升了整车经济性,为燃料电池公交车控制策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燃料电池公交车;动力系统;功率跟随控制;模糊逻辑控制;仿真
中图分类号: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1-0031-05
0 引言
介于燃料电池动态响应慢、电流单向输出不能实现能量回收等特性[1]。本研究选取了燃料电池与动力蓄电池混合驱动的动力系统结构形式,驱动能量来源于燃料电池与动力蓄电池输出的电能,驱动动力来源于驱动电机将电能转化的机械能。为实现燃料电池工作在最优效率区间,整车能量分配需满足以下几种模式:①当电机需求功率较大时,由燃料电池与动力蓄电池共同提供功率输出,若动力蓄电池SOC过高,由动力蓄电池单独提供;②当电机需求功率与燃料电池高效率区输出功率相近时,由燃料电池提供能量;③当电机SOC较低时,燃料电池提供整车能量所需同时向动力蓄电池补充电量[2-4]。为研究怎样的控制策略能更好实现上述工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功率跟随控制与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下整车性能表现。选用的研究对象为8.5m燃料电池公交车,对其动力系统进行了参数匹配,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模糊逻辑控制的优越性。
1 整车参数及指标要求
燃料电池公交车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需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如表2所示。
2 燃料电池公交车主要动力部件匹配
2.1 动力系统形式的选取
本文选用燃料电池和动力蓄电池混合驱动车辆行驶的动力系统,如图1所示。该动力系统相比于燃料电池作为单一能量源,能有效避免应单一能源造成的整车性能不足、无法进行能量回收等问题。并能在不同的工况、不同功率需求下采用不同的能量输出模式。
2.2 驱动电机的参数匹配
驱动电机是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的动力来源,为满足车辆的正常行驶所需,驱动电机在低速行驶、坡道行驶等工况下需提供较大的扭矩输出,在加速工况中需提供较大的功率输出,同时应具有较大的调速区间。驱动电机参数匹配主要对电机的峰值转速、额定功率、峰值功率、峰值扭矩进行选择。
2.2.1 最高转速
驱动电机最高转速需结合车辆最高行驶车速进行选定,见公式(1)。
根据表2车辆的性能技术指标需求,结合公式(1)计算得到电机最高转速nmax=2426r/min。查询市场上主流电机相关参数,确定电机的最高转速为2500r/min,电机额定转速为1000r/min。
2.2.2 额定功率
电机的额定功率需满足车辆在满载最高车速下行驶所需功率。如公式(2)。
即:P额定=58kW
2.2.3 峰值功率
电机的峰值功率需满足车辆能在爬坡、加速等工况下正常行驶。
①最大爬坡度所需功率。依据表2车辆的性能技术指标需求,车辆在15%坡度半载状态下能够以20km/h车速正常行驶,此时车辆的需求功率,如公式(3)。
计算得到此时车辆的需求功率P1=103kW。
②满足加速性能所需功率。依据汽车行驶阻力平衡方程,得到车辆加速度的推导式,如公式(4)。车辆加速行驶时间按公式(5)积分得到。
根据表2车辆的性能技术指标需求,(0~50)km/h的加速时间为15s,结合公式(4)、公式(5)计算得到整车的需求功率P2=114.6kW。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车辆在爬坡、加速工况下所需功率,驱动电机峰值功率需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即:
2.2.4 峰值轉矩
驱动电机最大输出扭矩需满足整车在最大爬坡度情况下的扭矩所需,即满足车辆在半载、车速为20km/h、爬坡度为15%的扭矩需求,如公式(6)。
即:Tmax?叟1418N·m
为保证车辆安全行驶,驱动力需小于地面附着力,如公式(7)所示。
式中μ取0.5,即:Tmax?燮4350N·m
最终得到:
2.2.5 电机参数
结合上述计算,驱动电机需满足以下参数要求,如表3所示。
最后确定市场上某款永磁同步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其电机基本参数如表4所示。
2.3 动力蓄电池的参数匹配
车辆在剧烈工况下行驶时对电池的需求功率最大,本文以车辆在15%坡道行驶下所需的功率来确定动力蓄电池最高输出功率。如公式(8)、公式(9)所示:
式中:α=0.1489(15%),v=20(km/h),L=4km。
通过计算得到Pbattery=105kW,Ebattery=21kWh
考虑到动力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按85%可使用电量进行控制,可得电池的额定电量,如公式(10):
即E额>24.7kWh
根据上述计算,选用某款镍氢电池作为燃料电池客车的动力蓄电池,基本参数如表5所示。
2.4 燃料电池的参数匹配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8.5m燃料电池公交,基于公交车多数情况以低速行驶。故以车辆在平整路面满载40m/h正常行驶工况下所需的功率值作为燃料电池额定功率值。如公式(11)所示。
即:PFC=25.7kW
通过上述计算,选用某款额定功率为30kW的燃料电池进行车辆匹配。
3 整车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3.1 整车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完成燃料电池公交车模型的建立,如图2所示。目标工况采用中國典型城市公交工况[5],如图3所示。其中,工况模型导入工况数据为整车仿真模型提供目标车速输入。驾驶员模型模拟实际驾驶员操作,根据目标车速控制车辆实际车速。同时搭建了控制器模型、整车动态模型、驱动电机模型、燃料电池模型、动力蓄电池模型。
3.2 控制模型建立
3.2.1 功率跟随控制
以车辆需求功率为输入,结合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运行状态,进行功率分配,建立整车功率跟随控制逻辑,如图4所示。
3.2.2 模糊逻辑控制
建立模糊逻辑控制模型,以电机需求功率P、动力蓄电池SOC为输入,以燃料电池的请求功率和电机功率比值K为输出。
①变量模糊化。根据上述计算可得,驱动电机需求功率P的范围为P∈[0,1.5×102]kW,动力蓄电池输入变量SOC∈[0,1]。电机需求功率P模糊分布设定为7个,即零、正很小、正小、正中、正较大、正大,用ZO、SS、PS、PM、B、PB对应表示;动力蓄电池SOC模糊分布设定为4个,即低、较低、中、高,用L、LS、M、H对应表示;输出变量K,其模糊集为{0,0.2,0.3,0.4,0.5,0.7,1,1.3,1.4,1.5,1.6},数据选取是经查阅文献和利用经验法所得[6-10]。②隶属度函数。为使控制更为准确,本文采用非均匀分布的隶属度函数,构建的电池SOC和电机需求功率P如图5所示。③模糊控制规则。搭建模糊逻辑控制规则库,如表6所示。
在MATLAB/Simulink中将设计好的模糊控制策略搭建成模糊控制仿真模型,如图6所示。
3.3 仿真结果
两种控制策略下整车主要性能指标仿真结果如图7~图12所示。
仿真发现,两种控制策略下车辆均能跟随工况行驶,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在模糊逻辑控制下车辆的动力性能略有下降,经济性较功率跟随控制有较大的提升。整车动力性、经济性仿真结果如表7所示。
4 结论
本文主要对8.5m燃料电池公交车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参数匹配的设计与部件选型,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整车仿真模型搭建,完成了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的设计。进行了功率跟随控制策略和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下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下燃料电池工作点更多处在高效率区间内,较功率跟随控制策略百公里氢耗降低了4.7%,为燃料电池公交车控制策略的开发、建模、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秦孔建,高大威,卢青春,等.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构型研究[J].汽车技术,2005(4):26-29.
[2]李志峰.燃料电池/蓄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控制策略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8):137-139.
[3]黄先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参数匹配与试验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4]刘飞.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驱动系统选型与仿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24-27.
[5]张富兴.城市车辆行驶工况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6]AMIRABADI M, FARHANGI S.Fuzzy control of hybrid fuel cell/battery power source in electric vehicle[C]//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2006, IEEE Conference on. IEEE, 2006:1-5.
[7]WANG A, YANG W. Design of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in hybrid vehicles by evolutionary fuzzy system part I: fuzzy logic controller development[C]//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6. WCICA 2006. The Sixth World Congress on. IEEE, 2006:8324-8328.
[8]金振华,欧阳明高,卢青春,等.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优化控制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73-276.
[9]李军,朱亚洲,纪雷,等.混合动力汽车模糊控制策略优化[J].汽车工程,2016,38(1):10-14.
[10]杨亚联,叶盼,胡晓松,等.基于DP优化的ISG型速度耦合混合动力汽车模糊控制策略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6,38(6):67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