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研究
2021-09-10谷琳邓静
谷琳 邓静
摘要:近年来影视行业的急速发展,导致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教师是培育学生能力的先行者,如何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戏剧影视导演教师队伍是值得思考的时代命题。本文从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产教融合的时代意义出发,认为这是是符合专业定位的具体举措、是符合高等院校开放办学的定位的,且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而从教师团队构造方面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师团队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现如今高校内部条件的制约教师发展、目前教师的实践性或理论性较弱、课程不成体系、教师各自为政。最后从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师资团队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必须建立健全项目工作室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加快“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化培育才能构筑起一个专业化的戏剧影视导演教师团队。
关键词:产教融合;戏剧影视导演;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高等院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从高校走向社会。有了这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转型升级的空间。然而就在高等教育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模式到了必须改革的境地,“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 ‘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195号)的出台,正是宣告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进行产教融合。近年来,影视行业的急速发展让高等院校的传媒类专业愈发的受到大众瞩目,然而培育出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否符合影视产业的要求,是摆在业界与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产教融合才能够使得高等院校培育出的传媒学子真正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在产教融合的大格局面前,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成为了一个重大命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只有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育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生。
一、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产教融合的时代意义
(一)是符合专业定位的具体举措
戏剧影视导演,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科下属的一个专业,其有着自己的特性与电影,与其说戏剧影视导演是一个专业,不如说其更像是一个职业。戏剧影视导演在一部戏曲、戏剧、电影、电视作品的创作中,可谓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整个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是统领演职员团队的纲领性人物。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影视导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文艺单位、文化馆站、中小学,以及戏剧影视相关部门从事戏剧影视导演、教学、研究、编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就此可以看出,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本科生的培養核心在于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且需要此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导演、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实践性人才。但是,高等院校中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育教学如果不进行产教融合,就不免陷入到一种“关门办学”的局面中,影视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影视行业的发展与时代、经济发展相勾连,从电影电视剧到网剧、大网综、短视频,今年之间影视行业之格局发展速度可谓是瞬息万变,倘若不进行产教融合,其培育出的学生将不能符合社会、时代、市场的要求,其就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设定,这意味着此专业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桎梏。
(二)符合高等院校开放办学的定位
高等院校开放办学的格局与定位,早在上世纪就得到了确立。可以说高等院校开放办学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或者说高等院校开放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高等院校的开放办学,绝不是在是“空间”上打开校门而已,它必须是空间与思想上的“双开放”。高等院校“闭门造车”培育出来的学子是不能符合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故此教育体制改革的各种举措中都将“开放办学”当做是一个重中之重的目标。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如同风驰电掣,经济的发展也在时时刻刻中进行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只有开放办学才能够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学生,才能完成自己“育人”的使命。对于影视行业而言,近年来的行业发展可谓是迎来了新的空间,各类文化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版成立、电影票房的年年攀升、话剧市场的风生水起、网络综艺的圈粉无数、短视频领域的火爆让传媒学子的就业机会大大提高,但是这也要求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生必须对各类影视产业格局熟悉,高等院校只有开放办学才能够将“影视春风”吹入校园,才能符合自己“育人”的要求。或者说,只有真正引入“产教融合”才算是真正的开放办学,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学生,才能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
(三)有利于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
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其本质上而是未来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中流砥柱”,可以说学生群体的素养如何直接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故此,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是所有高等院校办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培育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成为了学界与业界的共识,只有这样人走向社会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产教融合,其根本意义是在于高等院校能够培育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育出真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让企业进入高等院校的育人中来,这是完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更是健全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现如今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高校教育中,教学与工作似乎是两个不合调和的矛盾点,一方面高等院校培育出的人才愈发的多且不能实现就业的目标,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无法寻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产教融合直接的将二者相结合,产业与教育相融合,符合市场导向的育人模式、培育市场需要的人才无疑是健全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举措,原本学校中不能讲授的行业知识、实践内容能够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缝合,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可以说产教融合,是培育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学生实现复合型、创新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师团队现存问题
(一)高校内部条件的制约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育人”,故此在高等院校中教学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功能。但是一个不得不注意的问题就是,现如今的高等院校中教学与实践是相互对立的、且未能调和的。一方面,高等院校注重“理论”建设,注意理论课程的讲授与学术研究建设,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了应用型转型建设、一些职业本科高校开始设立,但是其师资团队的构建依旧不能得到立刻的解决。什么样的教师教授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一理论的提出似乎也有着一定的合理性。高校教师的学术性与学理性发展直接制约了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性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例如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无论是灯光室、演播厅、非线编剪辑室,还是摄影机、摄像机、摇臂等等设备,其购买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校教师没有这些场地与设备,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培育,这也导致了部分高等院校教师直接转型为理论课的教师。可以说高等院校的资金掣肘性也制约着产教融合,没有实践性的教学场地与设备,所谓的产教融合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高校培育出的学生不能掌握戏剧影视导演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其必定不能适应中国影视产业急速发展的浪潮。
(二)教师的实践性或理论性较弱
高等院校自建立的那一刻起就不单单只是承担培育“人才”的唯一使命,它同样还是大学教师进行科研探索的地方。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概念横空出世,培育具有实践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成为了高等院校的又一使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即懂得影视行业理论、又对影视行业的实践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但是这样的境况在高校中是极为匮乏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教师大多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对戏剧影视导演的相关理论掌握的较为扎实,但是其实践能力较弱,没有多年的影视行业从业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实践性较强,在影视行业浸淫多年,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设备、掌握各种技能,但是理论性、学理性较差。可以说,目前二者共同构筑了中国高等院校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教师团队。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双师型”人才在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中是极为缺少的,无论是理论性较强还是实践性较强,其大多缺少另一方向的知识,这就导致了产教融合下教师团队建设的不合理性,产教融合既是产、又是教,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够符合要求,故此这成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教育教学团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三)课程不成体系、教师各自为政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而课程体系是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尤其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水平。”[2]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较为混杂,且专一度不够。戏剧影视导演作为一个混杂多元的专业设置,其无论是戏曲、话剧、电影、电视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涉及,但是短短四年间将这些内容都要讲授清楚是极为困难的。自然有的高校对于这个专业的定位就是电影导演或者戏剧导演,这也是极不恰当的,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就会偏向某一固定专业,因而也会导致課程体系的建设将会偏离影视行业、经济市场对于戏剧影视导演的要求。另外一点,目前的高校提倡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课程体系较为散乱,条形的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为行业培养人才,行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也应紧跟行业的发展,为行业培养未来所需人才。课程设置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首先就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改革和调整。教师团队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建设,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进行项目化、工作坊式的建设,才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唯一出路,但是遗憾的是目前高校都并非是这样的工作室团队建设,而是各个教师各自为政,以自己的想法与理念进行某一门课程的讲授,这样的方式不符合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也不符合高校育人的要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师资团队路径
(一)建立健全项目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度”的提出,是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的,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性、复合性、实践性能力。在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教学中,多维的课程体系是由多名老师构成的,多门课程共同构筑了学生的一个能力。例如影视导演课程,就是在场面调度、摄影摄像、视听语言、灯光、表演理论等等课程的合力配合下实现的。故此,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将这些独立的、并列的课程构筑出一门课程是值得思考的命题,也正因此“工作室制度”教学模式才能够横空而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了课程整合,教学采用立体化培养模式,发挥了专业群的工作室优势,呈现出打破专业界线,建立基础平台课程的趋势。同样以影视导演课程为例,有电影理论课程教师、剧本教师、实践课程教师、电影行业导演、行业导师共同研发校本教材,多维度、全面化的从专业角度出发集合所有课程的精华内容,重新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这是培育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专业之间的融会贯通也将会在这门课程汇总得到具体的实践。另外,行业导师的直接参与,有助于实现学生实习、实验的体系建设,教学与实践能够在这样的模式下直接进行融合。技术类课程、理论课程,以及人文课程在校本教材的研发中心也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工作室模式的建立将课程教师都进行了调动,实现了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产教合作。
(二)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就必须进行改进,对于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而言,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与激励是建设教师团队的必然举措。“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不是简单在教师招聘中就能解决的。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要保证“留得下”,目前众多高校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教师招聘中均提到了要有行业经验、懂技术、明实践,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注重实践类课程的讲授,在引进双师型人才的道路上各大高校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待遇相对影视行业较差,如何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让双师型人才留在高校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本校之中的其他非“双师型”教师如何进行转型呢,缺乏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的驱动,教师的转型积极性将不高,校内原有教师的转型将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解决这二者的问题,就需要“高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例如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享受某种工作环境、优先考虑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3]。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教师的发展方向,即努力向“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上发展。
(三)加快“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化培育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从本科院校的传统师资培养模式上来看,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应用型本科”这一概念的提出后,高校师资的培养和观念的导向上也将会发生重大变革。从戏剧影视导演教师的发展上来看,目前教师能到影视企业去挂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锻炼的效果也越来越差。中国传媒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对于戏剧与影视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到来的是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专业教师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另外,到企业挂的是虚职。如果挂职时间短,企业将老师当临时工对待,没有具体的任务分配给老师,老师只能袖手旁观,难有亲身实践的体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故此,高等院校就必須从学校角度出发,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来培育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培养能教学、能实践、能创作和主动掌影视行业最新动态的教师,构建具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师院队才能呈现出“理论课教师技能化、专业课教师技术化、实践课教师理论化”[4]的典型表征。
近年来,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培育还并不完善和规范,如何在产教融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专业的师资团队有待思考,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笔者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研究有了一丝思考,期待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能够得到真正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正义, 邓恩. 浅析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困境及双重现实需要——以湖南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为例[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 450(04):113-114.
[2] 贾虹.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促进[J]. 教育与职业, 2011, 000(005):66-67.
[3] 王艳萍, 孙丽芬. 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24-25.
[4] 田瑛, 陶瑞峰. 适应传媒产业需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J]. 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00(026):329.
本文为四川传媒学院2020年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项目: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