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业模式探究
2021-09-10陈晓红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经济狂飙突进。本文基于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聚焦当代大学生创业群体,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主要困惑,探讨通过新媒体技术应用进行创业的可行性和多样性,以此为大学生创业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创业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9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eWTP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孵化器建设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JYTYB02
一、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一说到新媒体,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微信、微博,它们确实是当代新媒体内容的主流载体平台,但新媒体这三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却绝不仅在于此。新媒体是一种利用新技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产生的媒介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平台、数字杂志、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本质上还是媒体,传播的媒介还是以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为主,只不过前面加了一个“新”字,这使之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例如,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抖音、B站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日后因技术革新而产生的新的媒体传播手段都可以被称之为新媒体。那么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新体现在哪里呢?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变了,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报纸、收音机、电视获取内容信息,而现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读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创新实现了媒體内容的数字化,无论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视频,都在被数字化后装进了可移动的设备里,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资讯[1]。直白地说,新媒体就是数字化的新形态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分类。
新媒体承载的数字化内容使之具备信息更新及时、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化、平民化等诸多特点,这使得新媒体越来越被重视,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网络经济的各个层面。首先,人们发声变得更加容易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须再借助报社、广播站、电视台进行广告投放,只需在新媒体平台上免费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创作的文章、视频、音乐等内容。其次,新媒体运营相关的就业需求越来越旺盛。从只有互联网公司招聘新媒体运营人才,到几乎各家企业都设置了新媒体运营岗位,仅经历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之所以其就业端口得到如此程度的扩大,无非是因为企业看中了新媒体的“强互动”特性所带来的获客能力,“形式多样”特性所带来的品牌传播,“低门槛”特性所带来的营销成本减免。最后,创业路径变得多了,无数自媒体人被它养活,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因入门门槛较低、投入较少的特点接触新媒体,通过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实现内容变现,比如微博的李子柒,抖音的黑脸V都是新媒体领域里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些成功的自媒体人所展示的强变现能力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自己的新媒体创业之路。
二、大学生的创业困惑
新媒体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并开始尝试。根据高校学生创业情况调研,大学生创业的人数逐年攀升,创业方向呈现多样化特征,且以团队协同创业居多。虽然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其创业的实践经验薄弱,大学生创业前对有关创业的知识的获取仅源于学校的创业教育,以理论、模拟实践为主,创业实战能力有限。在创业过程中,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严峻问题,大学生创业的资金主要源于家庭的资助和银行的小额贷款,但这两种方式所提供的资金有限,不足以支撑较长的创业周期,且银行在考虑到大学生无收入支持的情况下,对其创业贷款的审核较为严苛,审批的贷款金额也很少。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提供了大学生创业的环境
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各地方政府、高校也出台了基于区域特色、区域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从实际层面扶持大学生创业,如提供创业基金、加大创业补贴力度等,这就为大学生新媒体创业提供了外部环境的支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庞大的网民数量为新媒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高互联网普及率为新媒体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可观的发展空间。且我国新媒体的受众基数和市场容量都非常巨大,这为大学生新媒体创业提供了内部环境的支持。
(二)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创业的路径
对于大学生创业群体而言,传统的创业路径存在门槛高、花费多、风险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靠充足的起始资金、广阔的社会人脉、不竭的商业资源解决,这无疑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但是,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接连产生,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得以拓宽。大学生创业群体可以借助新媒体独有的多样性、平民化的时代特征,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资源和经验不足的问题。比如,在新媒体平台上创业不需要巨额的注册资金,有些平台甚至可以免费注册,初始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另外,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通过发布原创作品或转发一些内容精良的作品吸粉,扩大自己的粉丝群体,这样资源问题也能轻松解决。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经验匮乏的问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搜集开源的成功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借鉴。
(三)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创业的内容
手机上的各种图文内容(微博、微信、知乎、今日头条等)、音频内容(喜马拉雅、荔枝FM等)、视频内容(抖音、快手、B站等)等新媒体内容,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视野,一些新颖的创业内容也在其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进入他们的视野。当代大学生对新兴的内容创业模式颇感兴趣,也能快速接受,通过精心制作创业内容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大大节约了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宣传成本,从根本上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
(四)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在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时代,大家都看到了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泛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也催生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新媒体平台,滋生了一些不良的内容信息,例如,微商平台上的三无产品多如牛毛,这些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害的。因此,在日益增多的信息中,大学生创业者要保持谨慎的心态,认真辨别,不能贪图便宜,而要脚踏实地地选择。目前有些非正规的网贷平台看中大学生创业者资金方面的不足,向其鼓吹零门槛贷款,轻松还款,导致很多警惕性不强的大学生陷入了“滚雪球”还款的泥潭,同时也拖累了家人和朋友。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负面因素。
四、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创业模式探究
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庞大网络用户数量和网络市场规模让网络创业成为当代大学生热衷的创业项目,笔者依据大学生网络接触率较高、获取资讯能力较强、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特点,列举了三种适合的创业模式。
(一)电商创业模式
電商创业模式是一种借助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的网络创业方式,因其纯线上交易、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等特点在大众创业者中广受青睐,尤其在需要兼顾学业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中广受欢迎。电商平台从一开始的淘宝独大,发展为现在的天猫、京东、拼多多、亚马逊、Shopee等多家平台齐聚。以这种模式进行创业的大学生的业务一般以商品零售为主,进行在线销售。大学生创业者依据对市场容量和行情的调研分析,选定货品类目和货源,随后进行采购、入库、网店上架等操作,并依托平台大小促销活动和店铺促销吸引平台上的访客进行购买。
(二)内容创业模式
内容创业模式目前也是极为热门的创业形式,因其无须创业者持有实际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备受大学生青睐。内容创业说白了就是一方依靠提供内容,获得用户的喜欢、关注和点赞,依托每个作品的流量进行变现。在这种模式下创业者吸引用户凭借的是作品内容中所体现的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创业者通过持续发布用户喜欢或关注的内容作品积累账号人气和粉丝数,以此吸引广告商的合作,之后创业者就可以在作品中穿插广告,借助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实现盈利。新媒体承载的内容十分多元,大学生创业者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内容形式的选择,比如微信公众号推文、抖音短视频等。
(三)“内容+电商”创业模式
“内容+电商”创业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一种融合形态,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休闲+商务”的形式,是自身热度与售卖商品的有机结合。它的创业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商家,其通过内容创作带来的热度预热销售氛围,再在作品中投放商品购买链接,或组织直播带货,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2]。例如,淘宝直播中,商户们利用直播大幅带动了店铺的销售额,而李佳琦这样利用自身热度帮助品牌商家带货以获取中间收益的人便是这一种创业模式的典型代表。随着多家主打内容创作的新媒体平台上线了直播带货功能,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微博、小红书等以图文内容输出为主的APP,目前这种创业模式已成为大众创业者颇为青睐的一种网络创业方式。
综上所述,三种创业模式各有优势,但并不是对每位大学生创业者都适用,大学生应依据自身优势和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创业模式的选择。
五、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群体开拓了创业路径的选择空间,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吸收优良的创业教育,多尝试创业实践,提升创业能力。与此同时,还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业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适合自己的创业路径,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及时规避新媒体时代的不利因素,最终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袁心怡,沈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业途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0(14):213-214.
[2] 徐若虹,王文,任璐.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分析[J].高教学刊,2018(05):8-10.
作者简介:陈晓红(1987—),女,浙江义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管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