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粉丝社群网络构造样态分析

2021-09-10王家泠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样态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沟通互动的方式日趋多元。随着网络群体的日渐扩大,线上粉丝社群逐渐朝着组织化、规律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依据对线上粉丝社群的实际观察,总结出互联网时代线上粉丝社群网络构造的基本样态,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巩固粉丝社群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粉丝社群;粉丝文化;网络构造;样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47-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适应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高速发展的线上粉丝社群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粉丝群体的特性,也提升了粉丝文化的复杂性。特别粉丝“出圈”事件的频繁发生,充分展现了新一代粉丝群体的强大行动力与动能[1],而这股行动力与动能,和粉丝社群的网络构造与组织样态有着密切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对粉丝在社群中的行为动因、互动方式、作用机制等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2],但对粉丝社群内部构造的相关研究则较为欠缺。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线上粉丝社群的具体考察,对此问题进行梳理。

二、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社群

对某一公众人物或文本对象表现出超常的兴趣、爱好和热情,是粉丝群体(fandom)的主要特征。和传统粉丝群体不同的是,网络成了互联网时代粉丝社群的“主战场”,在网络上进行群体活动的粉丝们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取得信息的速度更快,与偶像的距离更近,热情的爆发力也更为强大。当前,粉丝群体也从最开始的松散型讯息交换社区,向分工明确、纪律严明、行动力强的网络粉丝社群转化[3]。这些粉丝社群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突破空间藩篱,培养跨地域性的粉丝的忠诚度与黏性,催生出更多组织化、规则化、程序化、纪律化的集体行动[4]。

三、互联网时代粉丝社群网络样态考察

(一)粉丝社群成员的分布样态

以线上网络社群而言,小部分人在社群中比较活跃,大部分人处于相对沉默或不太活跃的状态。通常情况下,正是这一小部分比较活跃的成员承担了社群内大部分的工作,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例如,在明星贴吧等社区论坛里,研究者依据粉丝的参与情况将其分为发帖者和潜水者。潜水者指的是浏览网络社区但鲜少发言的人,和整个贴吧的日均发帖量相比,潜水者的发帖量明显小于平均值,这样的粉丝就被统称为网络潜水者(lurkers)[5]。这种参与度的落差不仅在开放性的贴吧论坛中可见,在以互动交流为主的微信群或QQ群中也同样有所体现[6],是網络粉丝社群的普遍现象。

为考查线上粉丝社群的真实分布样态,笔者对国内某“95后”偶像明星的两个不同社交软件上的粉丝群进行观察。以该名明星在微信上的“***粉丝微信二群”以及QQ上的“***粉丝QQ群后援会”为观察样本,选取2021年3月上旬连续14天内,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2点、晚上8点到次日0点这两个时间段的群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206人的微信粉丝群来说,其中交流密切、能够形成紧密联系结构的成员数为66人;而在496人的QQ粉丝群中,交流密切的成员也仅有124名,其余人皆表现出活跃度不高、话题参与不够积极的状态。因此可以得出,这两个线上粉丝社群基本符合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中的核心-边缘(Core-Periphery)分布样态[7]:群内总体的交互联系度不高,存在大量不活跃的潜水成员。

(二)粉丝社群成员的组成样态

和部分网络社交媒体不同的是,在明星的微信群和QQ群中,成员的互动更加平衡,具有双向、多元的特点。微博、抖音由发帖者或发频者所主导,互动易偏于单向,而微信群与QQ群在大部分情况下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的状态。但作为封闭性网络社群,微信及QQ群中成员的核心组成样态,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就该偶像的微信群而言,若根据粉丝入群的时间段进行划分,则66名活跃度较高的核心成员中,有8名属于中期入群成员,23名属于早期入群成员,35名属于晚期入群成员;再看QQ群,124名核心活跃成员中,中期成员为18名,早期成员为39名,其余67名都是晚期入群的新成员。除了核心成员之外的其余大部分群成员,则呈现出活跃度较低,相对边缘的状态。由此可见,粉丝社群中的核心粉丝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早期入群的“元老粉”以及晚期入群的“萌新粉”。这两个群体的入群时间虽然存在极大的差异,但对群内活动及交流的参与意愿,都处于较强的阶段。

再者,按照社会网络分析法,密度(Density)与中心势(Centralization)也是衡量网络社群成员组成样态的两个重要指标[7]。密度体现的是群成员相互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反映的是社群内部交流的积极性。若社群密度较高,说明群成员彼此之间的凝聚力较强;反之则表示群成员间的关联度较低,内部结构较为松散。中心势则是衡量网络社群集中趋势的指标,如果粉丝群的中心势较低,说明群内较少有“大粉”对群聊进行组织和引导,群内交流较为随意,或交流的核心话题不够明确等。以上述维度观察这两个粉丝社群后会发现,在同一个粉丝社群中,不仅不同时间段所呈现的密度与中心势指数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时间段内,粉丝社群内部构造所形成的小群体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密度与中心势表现,下文将针对这两点进行分析。

(三)粉丝社群内部的结构样态

为了解粉丝社群内部的构造情况,笔者首先将群内每名粉丝视作一个节点,再根据社群中粉丝的活跃程度和交流的关联情况,描绘出群活跃画像。结果发现,在粉丝的社群网络内部存在多个凝聚子群。根据社会网络分析法,凝聚子群[7]指网络中关系特别紧密的行动者结合成的次级团体。在粉丝社群中,凝聚子群指的是围绕某一特定话题进行小范围聚拢的粉丝所构成的集体,或者部分粉丝因为某些特定的相似行为而产生相对于其他成员更为紧密的互动。笔者选取微信群内部分互动话题的观察结果绘制成下表。

可以看到,除去潜水成员,粉丝社群会在对话过程中自动形成多个结构相对稳固的凝聚子群。凝聚子群的结构虽有重叠,但基本呈现出以“特定事件话题为核心”或“特定成员聚合”的特点。第一个凝聚子群因为包含有与群内其他成员互动较为频繁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核心粉丝,所以呈现出较高的密度与中心势指数。其次,是一些仅仅和小部分粉丝有过交流,且在群内整体交流过程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粉丝,这些粉丝之间也形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凝聚子群,在这个子群中密度与中心势指数都偏低。除此之外,还存在数个密度与中心势指数处于中等水平的凝聚子群,这些子群中个别粉丝的亲密度不高,彼此之间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结,但若将群内成员的交流互动指数相加,结果却比上述两个子群都高。这表明即使子群中个别粉丝彼此之间的联结不够紧密,但整体交流却可以更为广泛、充分,这种覆盖面广的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群内网络结构的密度。

四、互联网时代粉丝社群网络构造分析

(一)分布样态不均衡特点突出

首先,线上粉丝社群主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不均衡分布样态。即使是人数较多的粉丝群,经常在群中发布信息、进行互动的成员也仍是少数。可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粉丝群内部的组织样态并不如外界所猜想的那样紧密,群中大部分成员在群聊中都处于观望状态,并不是非常热衷于参加所谓的交流活动。此外,很多粉丝加入粉丝群或后援会的主要目的也是及时获取有关偶像的信息,对应援及其他日常交流并不是十分在意。也就是说,粉丝群内的多数粉丝和粉丝群并不是从属关系,粉丝只是单纯地将粉丝群视为一个获取偶像信息的渠道而已。

(二)粉丝活跃样态呈现不同趋向

按照进入社群时间的不同,粉丝的活跃样态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在粉丝社群中,最活跃的首推偶像的“元老粉”,这些粉丝从偶像出道或刚有名气时就开始追随偶像,对偶像有更全面的了解,加入粉丝社群之后,通常也会承担起更多的社群内工作,包括偶像相关作品的宣传、组织成员进行应援等。除了“元老粉”,粉丝群内的“萌新粉”通常也处于群内交流的中心位置。这些新粉追随偶像的时间较短,对偶像的了解有限,加上普遍年龄较小,对追星行为的归属感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会在粉丝社群中表现得更加活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粉的热情会逐渐衰退,在群内的活跃度会逐渐下降,和群内其他粉丝的交流也会逐渐减少,最终变成群内交流的边缘成员,甚至会因为对偶像失去热爱而“脱粉”,回归没有偶像的常规生活。另一方面,坚持下来成为“元老粉”的粉丝,他们的追星行为也未必是出于对偶像的追求,更多其实是对自身过去长期付出的努力、金钱等的怀旧与不舍。对他们来说,在社群内发布有关明星的信息、组织群内成员进行应援等,已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对偶像热爱的感情在追星过程中逐渐消退,更多地转化为对自我行为价值的认同,特别是在群中担任职务或“意见领袖”的成员,社群内部虚拟角色带给他们的归属感,也成为其继续参与群活动的动力。

(三)凝聚子群构造分化明显

粉丝社群由数个有着显著密度与中心势差异的凝聚子群所组成 。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凝聚子群的产生,和群内成员的个人行为模式及偏好有所关联。例如,上文提到的第一个子群,内部成员同属经济独立的上班族,因消费模式更为相近,所以选择“抱团”。也就是说,粉丝在网络上所体现的行为,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即使是以共同追星爱好聚拢起来的虚拟线上社群,其群内结构仍会存在某种与现实生活无法全然割裂的自然分化。因为群成员会自动趋向和自己行为模式相同、偏好相近的人进行交流,进而通过磨合,让子群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在子群内部,行为模式相近的成员的互动会更为频繁,“小圈子”内的交流也会更加充分。但即便如此,凝聚子群中的网络交流强度也不及上一层级的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子群中成员影响力的发挥。

(四)不同时间段交流样态有别

对群内粉丝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粉丝社群对应偶像活动的不同时间段,群内交流也会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偶像尚未发布新作的日子里,粉丝群内进行的交流大多是偶像的日程信息交换、美图视频共享等,有时还会穿插群内成员对自身情感或生活琐事的分享,内容相对分散,但涵盖面较广,能够满足不同凝聚子群粉丝对信息的需求,群内交流呈现出网络密度较高、中心势较低的样态;而一旦偶像发布了新曲或新剧,由于此时需要粉丝集中支持获得最好的成绩,群内的交流重点也就聚焦到了应援打榜的相关事务上,此时群内的中心势较高,而网络密度则较低。但应援期的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为几天或一到两周,随着偶像作品热度的消退,粉丝的应援热情也会随之消退,回归日常的交流模式。

总结来说,在日常时期,粉丝群内的交流相对较随意,去中心化的特点突出;而偶像发布新作后,由于粉丝应援通常是一种集体行为,有时间与成效的压力,群内领头的“大粉”对应援行动的组织会让社群内的交流呈现出一定的中心化特点。在此期间,“大粉”在社群内的领导地位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在群内发布偶像的相关信息、应援通道、偶像行程等,有组织的后援会社群甚至会进行细致的分工,如打投、反黑、搬运、制图、写文、剪辑等,让粉丝在对偶像进行应援时,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行动,覆盖偶像应援的各个层面。此时期的交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使群内活跃度达到高峰,一些热衷于应援而对日常交流没有偏好的“事业粉”,也会在此期间暂时摆脱潜水者的身份,参与到应援活动中来。应援活动结束后,他们又会重新回归潜水或半潜水的状态。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粉丝社群有四大特征。首先,粉丝成员在社群中的参与积极度不均衡,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分布样态。其次,社群内部粉丝依照入群时间,其行为表现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核心粉丝主要由早期入群的“元老粉”以及晚期入群的“萌新粉”组成。再次,粉丝社群内部由多个次级结构的凝聚子群组成,不同子群的密度与中心势存在差异。最后,对应偶像活动的不同时间段,群内交流样态也会呈现出显著差异。平时群内交流较为随性,呈去中心化样态,而一旦进入需要为偶像集中应援的打榜时期,群内交流则会偏向于中心化。以上是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粉絲社群网络构造所进行的样态分析结果,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并为粉丝文化的研究助力。

参考文献:

[1] 崔迪.从Fandom1.0到2.0:粉丝实践的文化变迁[DB/OL].全媒派,https://mp.weixin.qq.com/s/dUMe jaMnDT1CZGy6y6MsIg,2019-08-10.

[2] 胡岑岑.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8(6):4-12,77.

[3] 王艺璇.网络时代粉丝社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鹿晗粉丝群体“鹿饭”为例[J].学术界,2017(03):91-103,324-325.

[4]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64-72.

[5] 刘江,赵宇翔,朱庆华.互联网环境下潜水者及其潜水动因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8):65-72.

[6] 李纲,李显鑫,巴志超,等.微信群潜水者角色识别及行为动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6):61-71.

[7] 朱庆华,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179-183.

作者简介:王家泠(1977—),女,台湾台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网络社群、网络文化、粉丝文化。

猜你喜欢

样态互联网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样态
“月半谈”:名师工作室打造区域教研发展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