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9-10左红岩张胜乔李红磊
左红岩 张胜乔 李红磊
摘要:“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文章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为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演示文稿,课程思政,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
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融、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演示文稿制作是課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简称PPT)作为设计工具让学生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可以制作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从而使表达的内容更容易理解。
演示文稿制作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而言,可结合时事政治引入教学内容,设计主题演讲PPT,既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又能以真人真事引导和培养学生吃苦、敬业、拼搏奉献的精神。
一、优化教学目标,确定思政育人目标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为主线[1]。笔者确定演示文稿制作模块思政育人目标如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对中国工匠精神的理解。
二、挖掘思政元素,做好教学设计
制作PPT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沟通。演示文稿制作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可利用资源多。《纲要》指出: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
演示文稿制作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笔者选用项目为制作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并进行展示演讲。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任务、思政目标、思政元素和思政融入方法如下:
任务1:确定PPT主题和结构,搜集素材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思政元素:抗击疫情真人真事;融入方法:真实案例。
任务2:PPT演示文稿制作;思政目标: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思政元素:文字设计,图像选取,视频选取;融入方法:动手实践。
任务3:PPT优化;思政目标:增强对中国工匠精神的理解;思政元素:排版设计,图表制作;融入方法:小组合作,实践练习。
任务4:PPT演示效果制作;思政目标: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思政元素:动画制作,放映效果设置;融入方法:实践练习。
任务5:PPT展示与演讲;思政目标:提高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思政元素: PPT展示和主题演讲;融入方法:上台展示,小组互评。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目前的教学对象是“00后”的大学生,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成长的一代,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需要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本模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智慧职教”平台建立SPOC,上传教学资源、教学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分为课前自学、课中导学和课后拓学3个教学阶段。
下面以“任务3:PPT优化”教学设计为例,展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一)课前自学
学习内容:自我诊断PPT作品,明确本次课课程任务。
思政目标: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发布调查问卷、项目评价表。上传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课程素材等学习资料至“职教云”在线平台。
学生活动:登录“职教云”,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抗击疫情”演示文稿制作技术调查问卷填写;完成“PPT中图表的使用”和“PPT文字排版”两个微课学习;阅读“PPT项目”评分规则,对本小组作品进行自我评分和诊断。
(二)课中导学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实施需要,课中导学分为任务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等教学环节。
1.任务引入
教学内容:汇总学生技术难题,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思政目标:激发学生优化作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调查温问卷情况汇总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技术问题,针对各小组项目自我评价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对项目自我评价进行讨论。
2.任务分析
教师抽取3个小组PPT作品展示分享,师生进行点评,教师通过点评,分析PPT设计原则。通过师生点评总结,让学生理解PPT设计的原则,进行职业规范的宣传与灌输,增强职业责任感。
教师分享优秀PPT作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抗击疫情”主题,对“抗击疫情”PPT主题用心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分析优秀PPT设计需考虑以下6个方面的因素:PPT结构设计、页面布局设计、色彩搭配、内容提炼、媒体元素选择、放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职业素养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任务实施
PPT优化任务共计3个子任务: PPT结构化设计、制定PPT优化方案和PPT优化实操练习。
子任务1:PPT结构化设计
情境引入:展示优秀PPT样例,引导学生思考优化演示文稿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思政目标:培养面对问题积极寻找出路的责任意识。
任务实施:通过观摩学习优秀PPT样例,初步理清PPT制作流程。教师开启线上讨论活动。学生讨论PPT制作流程,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师生共同总结PPT框架包括标题页、目录页、过渡页、内容页、尾页。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操练习法。
子任务2:制定PPT优化方案
情境引入:学习PPT整体设计、PPT排版技巧、PPT文字、PPT图形图表微课。
思政目标: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任务实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确定PPT优化流程。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微课“PPT图形图表”、“平面排版CRAP原则”,发放PPT优化素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PT优化方案。教师指导各小组完善PPT优化方案。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論、角色扮演
子任务3:PPT优化实操练习
情境引入:演示文稿中图表优化、平面排版优化如何着手?
思政目标:培养不厌其烦进行修改优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任务实施:学生分组完成PPT作品优化。教师设置小组PK游戏;学生展示优化前作品、优化后作品。学生上传优化方案到“职教云”平台。师生共同总结PPT中图表优化、平面排版优化。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小组PK。
4.任务评价
任务评价主要通过展示分享、互评和总结提升方式进行。
展示分享:随机抽取3组学生上台展示优化后的作品,检测学生完成情况。通过此教学环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激发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技能提升和情感升华。
互评:下发互评任务,要求学生对照评价规则,客观公正进行互评,共同学习提高。优秀作品上传职教云平台进行展示,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提升:下发课堂总结任务,要求学生对自己课堂表现及所思所想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课中导学阶段,学生作品从V1.0到V2.0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实现了技能和素养双重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课后拓学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年一届学生技能运动会中组织“PPT制作大赛”。大赛以时事热点为主题,如2019年主题为“建国七十周年”,2020年主题为“抗击疫情”。大赛要求学生创作PPT作品并上传学院微信公众号,通过投票评选优秀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数据表明,学生作品规范性明显提高,原创率达100%。90%以上的同学认为PPT制作模块所选择的项目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PPT制作应用技能明显得以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需增强立德树人意识,明确思政育人的责任。教师需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政治教育资源,在制定课程目标、完善教学设计中强化育人导向。考核评价中融入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性评价,考核标准中充分融入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课程思政”指标点。把思政教育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过硬技能本领、良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2]陈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高校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