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角下在小学体育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2021-09-10姜立萍
姜立萍
1 引言
随着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越来越多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涌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实的小学体育课堂往往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向不明确。若是在小学体育课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那么便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此优化课堂教学。
2 基于“以生为本”视角的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的构建意义
2.1 “以生为本”、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以生为本”也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新课标的核心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要求,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出色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令他们全面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围绕课堂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令自身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能力得到提升。
2.2 构建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在“任务型课堂”中,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完成任务,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现实的小学体育课堂一般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展开,学生、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推进及效果。在小学体育课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会朝着明确的方向去学习,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
3 基于“以生为本”视角的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的构建策略
3.1 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课堂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令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由此可见,“课堂任务”是成功构建任务型课堂的重要前提。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自然承担着设计课堂任务的重任。教师设计“课堂任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因素,而且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体育能力等等。总之,“课堂任务”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符合教学重难点。只有先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任务”,那么之后的教学环节才能顺利推进,最终成功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课堂”。
3.2 分组、独立学习相结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旨在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堂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进而令他们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是拘泥于某种学习形式,那么显然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由“小组合作学习”或者“独立自主学习”的形式展开,不同的学习形式有不同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等能力,“独立自主学习”则是侧重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形式,才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进步。
在教学“篮球基础动作”时,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不同的学习形式。讲解示范基础动作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传球、投篮、行进间运球的要点,然后设计以下课堂任务“自主探究这三个篮球动作的技术要点”。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课堂任务。当学生比较熟悉这三个篮球动作之后,教师便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下一阶段的练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往返运传球练习”,以此令他们巩固所学动作。
3.3 重视总结评价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其中的引领组织者。学生由于经验学识有限,所以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因此,教师要重视“任务型课堂”中的总结评价环节,该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不足之处。通过总结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以此完善教学方案。由此可见,“总结评价环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是巩固学习成果、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以“足球基础动作教学”为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留取10分钟时间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后,教师可以提问他们“你们成功掌握了停球、射门的技术要点吗?”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点评。在此之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思課堂中的表现、任务完成度。为了令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教师还可以在总结评价环节结合“学生互评形式”。小学生的认知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可能无法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总结评价,从而导致不敢开口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表达,以此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总之,教师要时刻谨记“以生为本”理念开展“总结评价环节”,这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作者单位:青岛重庆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