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恽寿平山水技法的研究

2021-09-10吴勉之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

摘要:恽寿平,清六家之一,其艺术史之地位,因没骨法为后世推崇,世人多了解他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与作品,他的画面设色清秀雅致,通常以“雅俗共赏”来一词来评价他的作品,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他在山水技法上的师承,这一次对他的没骨花卉也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他对于前人技法的融合、笔墨特点以及所表达的审美观念。在山水方面,恽寿平主要是通过对前代画家的临摹以及对自然的写生来实现山水画0方面的成长,创作了很多拟古之作,同时也查阅了相关文章,知道了他在哪个时期看了哪些作品、对他的人生经历和对他对山水画的体会有了更系统、深入的了解。通过文章表达自己对他的没骨花卉和山水画中审美观念的学习感受。

关键词:恽寿平;没骨法;拟古山水画;审美观念

作为前朝遗民,恽寿平的作品中有着属于他的时代感,这种感觉在他的画面中以委婉曲折的方式传递给观者,这种隐晦可以通过和前代画家的对比体现出来,同为遗民画家,八大山人的鸟变形夸张,单脚独立,白眼向上翻起,毫不掩饰心中的愤懑,恽南田曾画过侧面单足而立的公鸡(《官上加官图》),没有朱耷那样直接且辛辣,画面中的公鸡一足抬起似要迈步却显得战战兢兢,通过描绘当时汉人官吏的踟蹰心态侧面抒发了内心对于社会动荡、故国不再的伤感。也许是因为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藏在了画面背后,所以评述他的画的时候会用“雅俗共赏”一词,画面中清秀的颜色不会给观者带来不适,但却不会轻易将自己苍老的背影(内心的独白)直接呈现出来,我第一眼看到他的花卉作品的时候,也只停留在了画面中温柔淡雅的颜色,眼前想象了一个画家珍惜的将生活中的花草蔬果记录了下来,似乎感受不到作为遗民画家的悲伤或者其他的情绪,但他作为文人画家,又怎么会拘泥于表现对象表面的色彩呢?于是试图看到更多的信息来接近作者。当时有模仿他的画家,用色浓丽不复雅致,他评述说:“离山乃见山,执水岂见水”,起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以为他的设色观点中包含了将主客体区分开来审视的认知,但是他的题跋中还曾记录下“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的审美心境,遗象忘言,追求对象和主体同心同德的状态,在对象上体现作画者的品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想到了西方美学课上老师在讲阿尔贝蒂时,提到他将美的来源分为主体(思维的选择、决断和整理;双手的收集、增减与操作)、客体(令人欢愉的事、理性的启示、材料),这样区分和郑板桥的三分法(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觉得恽南田及他们两者的看法都体现了“使不同的事物获得厚度、重量与纯净”。恽南田的写意花卉师法同代、宋元,并远涉五代,将宋人的工整富丽与元代的飘逸淡雅结合起来,画面通过深浅颜色表达前后层次与阴阳向背,他的没骨花卉不管是偏工还是偏写都会带上染色的步骤,在学习写意花鸟的时候临摹过金农、陈淳的作品,觉得金农、陈淳的作品墨色变化一笔而成,使画面中带有的性格更加明显、外放,恽南田笔迹细致,对于物体的外形把握偏工整、“形似”,创作时,对象的颜色根据形态变化丰富,作品中不仅有色与意、色与水的关系,还有色与粉、色与色的关系,赋予了原本属于水墨写意余绪的写意花卉独特的风格。染色不像落墨法纵横挥写,后者作画时主体似乎消散于墨色中,染的过程中似乎又将自己和对象拉开了距离,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让自己看到更精微之处。秀逸的用笔所表达的对象带有一种勁健的力量,花卉是柔软的,但在画面之中通过改变植物的自然形态,构图和描绘时赋予花卉峭拔挺立的姿态,折射出画家的独立不羁的品格。

恽南田在研究没骨技法的同时也一直在坚持山水画的学习,《南田画跋》中记载了大量恽南田对山水画的看法,他山水作品用墨不多而苍润,让人看了会有潇洒、清新的感觉。

恽南田通过他的交游关系见到了大量宋元时期的笔迹,他有一册山水小景作品,都是通过见到的大幅的原作,学习其中的典型特征和母题式样,通过小幅的山水小景,虽然尺寸变小了,但其中仍然能让人感受到了元代山水中的萧散气局,例如他的山水图册中,可以看到王蒙典型的解锁皴和主峰动态的S型山体走势,相比较于王蒙《夏日山居图》的淋漓和《秋山草堂图》的工整,以及繁密湿润的皴法,恽寿平的山水小景将繁密丰富的皴法简化,变得不那么厚了,用墨枯湿不浓重,整体给人的感觉更平淡,带有个人的特色。在学习山水画的时候临摹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等,以富春山居图为例,用笔上,觉得黄公望的披麻皴看似断断续续或带有修正的感觉,但在横卷式的构图中呈现出波浪式的推进,少了孤寂冷清、多了闲适与抒情,恽南田除了学习了黄公望的皴法,同样学习了黄公望以浓墨侧笔点状表达树叶的形态,山水小景中画中以浓墨点树穿梭在山脉间,赋予竖构图的山水小景以节奏感,淡墨擦染暗示远山,色润好看,让人仿佛看到“卷帘风雨过山窗”。从这些拟古之作中感受到,恽南田并不仅仅是在学习前人的技法和构图布置,“技法只是一种表达精神或者情感的手段,是可以更新的,唯有自我是永恒不變的”,康熙元年至康熙十六年,恽南田开始游历杭州、绍兴、苏州等地,途经各地的山川,当面对曾在画中看到的自然时,他在自然中想到前人的作品,产生了共鸣、产生了相同的感受和创作的冲动,在画面中表达自己心理和精神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和没骨花卉一样,在山水画中能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再一次被拉近,在对象中寄寓自己的思想历程、感情和人性。恽南田曾提出“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观画者不生情”,将画中的对象与人的精神产生联系,将表达的对象人格化,他在画山水、画花卉,同时也是在画人、画自己,画面中反映着他的审美观念。

他在品评一幅元代的作品时写道“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唯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鸿急管,声情并茂,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比拟者。”他体会到了元人如倪瓒、王蒙的作品,整体的萧散逸气中有着哀鸿急管般的节奏与韵律感,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评价他的作品,通过他的没骨花卉和山水小景中的形象刻画、题跋寓意所传达的内涵,他幽淡境界的背后仍有着对生活的感受和热情,画虽抒发胸中不平之气,但“不知世界,安知治乱?”,他仍注重对生活的感受与造化的奇特,这些在他的画面中组成了一个力的气场,散发着能量。

作者简介:吴勉之,1998.12.8,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常州市,学历本科,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浅谈中日审美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职公共艺术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
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趣味教学——让学生拥有发现形式美的眼睛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教育 文
《红楼梦》读后感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
指导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之我见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