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审美文化的差异
2017-04-15于子源
于子源
摘要:服饰,既是人类用于保护自身皮肤的工具,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学的追求。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服饰也随之出现变化,形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服饰的研究,文化工作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中国与日本在地理关系上一衣带水,难免产生文化上的影响,这点从两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汉服文化与日本的和服文化都是经过漫长阶段发展而成的,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影响的地方。本文将分别对我国的汉服文化、日本的和服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对比两国在民族服饰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探讨我国汉服文化对日本和服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观念;文化差异;民族服饰
服饰最初是人类为了对皮肤进行保护和遮羞所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出现审美观念,并且通过服饰表现出来。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已经学会了用各种宝石、兽皮、兽牙、羽毛对自身进行装饰。这种原始而朴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类开始学会在服饰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民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始形成了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地理上的距离越近,其服饰文化越具有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极为接近,文化在各具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在民族服饰上也有所体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從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年前。由于中国境内社会发展进程较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都影响甚至引领着日本文化。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文字、语言、生活方式,还是服装服饰。
无论是中国的汉服,还是日本的和服,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代表我国民族服饰的汉服,磅礴大气,具有庄严的气质;代表日本民族服饰的和服,古朴典雅。两者虽然在色彩上多采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对此,国内与国外的学者也展开过许多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许多对中日两国进行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包括了经济贸易、政治、文化、能源、国民素质等领域。但是,我国学者对两国差异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方面,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展开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在数量极少的民族服饰相关研究当中,也只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段的两国服饰进行比较,或者是汉服文化对和服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姜丽在2010年发表的《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和李捷在2012年发表的的《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等。
(三)国外研究现状
在欧洲和美国学术界,也展开过很多有关于日本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日本的文化风俗、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入手。而在日本国内,学者也展开过许多对中国的研究,研究重点与中国学者对日本的研究基本类似,主要着眼于两国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缺乏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没有从宏观上对两国民族服饰的发展进行对比,这一缺陷在日本学者的研究当中也同样存在。
二、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一)中国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我国民族服饰的主要代表就是汉服,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三皇五帝时代。汉服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周礼而产生,并且不断完善,已经深深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华夏衣冠”这一词语就深刻说明了我国民族服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服虽然产生于周朝,但是在汉朝定型下来,汉服的得名也是由此而来。汉服一般分为裙衣、深衣、襦裙等几种类型,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与汉族文化庄重、磅礴、泰然自若的风格相符。
汉服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右衽,也就是在衣服的领口部位,前襟要向右掩,这是汉服自古以来都保留的特点。汉服这种特点的形成与我国自古崇尚右有关。右衽与汉族文化关系密切,甚至被认为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我国,左衽一般代指异民族的统治,也可以用于代称死者。
在汉族文化当中,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员的服饰也有所不同。“冕服”是一种重要的服饰类型,主要是帝王在各种庄重场合所穿戴的;而官员和学者经常穿戴的服饰则以“长袍”和“襦裙”为主;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上衣和裤子分开,这也是基层人民服饰与统治阶级服饰最明显的区别。头饰也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男子多数以斤、冠、帽作为头饰,而妇女则会在发髻上佩戴珠花和步摇等装饰。
(二)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服饰的主要原料来自于植物和动物,比如各种兽皮、藤条等。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总体来说,我国的民族服饰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衣和裤子分开的形式,另一种是上下身连接在一起的长袍。在服装的装饰方面,我国民族服饰采用的主要是动物图案、植物纹样和几何图案。
汉服产生于夏商时期,在西周时代得到了初步完善。王室贵族为了维护统治,表明自身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了不同场合穿戴不同颜色、样式和图案的衣服。到了汉代,纺织技术出现了极大进步,丝绸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服装材料,并且一直沿用下来。除了服装,人们还会利用玉石、金银材质的首饰来进行装饰。
三、日本民族服饰文化
(一)日本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日本和服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五百年的日本新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和服又被称为“贯头衣”,是一种套头式的圆领衫。在布匹上挖一个洞,将头伸进去,再将上衣和裤子用绳子拴在身体上,这就是最早的和服形式。随着原始社会的继续发展,服装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对襟式成为男士的主要服装类型。这种衣服长度基本覆盖到男子的膝盖,具有圆筒形的袖子,采用左衽,用绳子系在腰间进行固定,下身着“袴”,也就是绑腿裤。而同一时期的女子服装,则采取全身连在一起的形式,类似现代的长裙。
在穿衣服的同时,日本人民还会搭配一些配饰,比如将长袖系起来的布,也有戴在脖子上的领巾。而于须比则是妇女用来包裹头部的装饰,这是为了避免男子看到自己的面貌。进入公元一世纪以后,日本的染色技术逐渐发达,日本人民开始大量使用染织品来作为衣服和饰物的主要原料。
(二)日本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民族服饰历史始于奈良时代,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左右。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的唐朝,日本派遣大批学者和僧侣到中国来进行学习,将中国的法令制度、民俗习惯带回日本。在这一时期,日本颁布了“衣服令”,规定不同官位级别的人要穿戴不同的衣服,无官职级别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统一穿着制服。
进入九世纪以后,也就是平安时代,日本民族服饰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在平安时代,公卿、武士与平民的着装区别进一步加大。对于平民服饰来说,袖口逐渐变成圆弧型的小袖,而对于公卿和武士阶级,则采用小袖外套大袖的穿戴方式。进入镰仓时代以后,武士文化开始兴起,服饰文化开始向着简约的方向发展,服饰风格开始趋于朴素,和服这一服饰类型也正式成型。进入桃山时代之后,日本得到了统一,绣箔、扎染等手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服上的花纹和图案也越来越精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和服开始出现能功能分类,比如参加婚宴和茶会的“访问装”,参加庆典、相亲、成人礼的“留袖装”等等。
四、中日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
(一)中日在民族服饰上的差异
虽然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但是在日本街道上穿着传统和服的身影仍然很常见,和服并没有随着现代文化的发达而消亡。尤其是在日本传统的“男孩节”和“女孩节”,更是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大人与儿童。儿童穿着的和服在装饰上往往比成人穿着的和服要简单,只有背后的花结和一件小小的配包,没有其他装饰。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要精心打扮孩子,烘托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因为和服文化在日本传承。在日本街道上,随处可见出售和服的商店,也有很多提供和服材料的布料店。在售卖和服的服装店当中,也有一些身着和服的工作人员,就连大型商场当中也有穿着和服,脚踏木屐的模特。这是日本和服文化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和体现。
而在我国,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经历过各种时期,对于我国民族服饰的认定上,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汉服”这一概念虽然被很多人认同,但是其界定范围比较模糊,是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另外,我国国土辽阔,包括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各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树立一个鲜明的中国民族服饰形象,已经成了现代人迫切的文化诉求。近年来,我国民间对于“复兴民族传统,树立汉服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也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振兴的好兆头。
(二)差异的形成原因
民族服饰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属于典型的岛国。在古代,由于航海技术所限,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在本国境内活动,环境相对封闭,这是传统服饰形象可以轻易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原因。另外,虽然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中国一样,经历过许多朝代,但是本质上都是大和民族自身的衍变过程,基本没有其他民族的参与,社会文化具有极高的单一性和纯洁性,这也是日本民族服饰可以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国土面积辽阔,自古便与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发生各种接触,形成了我国多民族的特征。在不断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军事冲突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文化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成分相对复杂。而且,我国在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一直保持着对外交流,无论是通过丝绸之路还是海上航线,其中以汉、唐、明为代表。处于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当中,民族传统服饰自然比较难以保存下来。
(三)汉服对和服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日本四面环海,与外界沟通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落后的状态。当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日本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我国境内战乱频发,部分人民流往海外,将养蚕、纺织等技术流传到日本,日本与中国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在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学习中国的文化,模仿中国的服饰制度。汉服对和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装样式上,在色彩搭配、花纹图样和配饰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木屐,就是我国传统服饰当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也被和服文化继承下来,并沿用至今。
五、结语
服饰文化是中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我国的汉服文化与日本的和服文化都是经历过漫长发展阶段形成的,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虽然我国在民族服饰历史上比日本要长久,但是在文化保存和继承上还需加大努力宣扬。我国应当积极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以期扩大我国优秀的民族服饰的世界影响。
【参考文献】
[1]竺小恩.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3-57.
[2]周鹏程,张春梅.从传统服饰看中日文化的异同[J].科技视界,2014(09):98+132.
[3]王祖兮.论唐朝服饰文化对日本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4+40.
[4]闫彩妮.旗袍与和服的文化比较[J].陇东学院学报,2014(04):76-79.
[5]王宇倩.鹤纹样在中日传统服饰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05):129.
[6]竺小恩.朱舜水与明朝服饰文化在日本的传播[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46-5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竺小恩.古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形成第一次高潮[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7-52.
[9]竺小恩,潘彦葵.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服饰文化“唐风化”时代[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5-70.
[10]金禹彤.论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衣冠服饰礼俗——以《海行总载》记录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87-93.
[11]李捷.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J].群文天地,2012(07):134-135.
[12]肖琼琼.从民族交融看中國传统服饰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47-52.
[13]陈佳.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对周边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J].大舞台,2012(12):256-257.
[14]罗俊超.黄色と紫色から見た中日の伝統文化相違——高貴の観念を中心として[J].科技视界,2015(13):186-187.
[15]XinjianLi,MartinPutterill.StrategyimplicationsofbusinessculturedifferencesbetweenJapanandChina[J].BusinessStrategySeries,20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