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业能效浅析
2021-09-10李海燕
李海燕
摘要:东营市作为山东省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很大比重,东营区作为中心城区,对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估与比较分析,是协调能源消费与环境治理关系的前提,也是东营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能源消费与产业经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东营区;工业能源;产业结构
东营区工业能源消费量大,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先进地区也比较低,工业能源大量消费引起的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给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若以牺牲工业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显然既不可取也不现实,要实现工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因此,探讨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区工业能效水平现状
(一)东营区工业用能特点
“十三五”期间,东营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幅度超过17%。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
①工业用能总量上升。工业用能占全区比重大,经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占比14%,其中2019年工业用能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以上。
②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下降6.9个百分点,其中发电效率保持平稳,供热效率增长17%,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炼油效率下降约3%。
③能源消费强度有效下降。“十三五”期间我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趋势与能耗增速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二)东营区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煤炭消费比重大幅增长。2017年,首家热电联产企业纳为限上统计,由此工业煤炭消费比重上升36%。天然气消费比重持续增加。受煤炭消费压减及淘汰关停小锅炉政策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对现有锅炉进行煤改气、煤改电,天然气消费比重有所增加。电力消费由输入转为输出。受热电联产企业发电量影响,目前我区发电量高于用电量,表现为电力输出。
(三)东营区重点工业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初步测算,2019年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区总能源消费量74%,其中石油加工、化工、电力热力、采矿业等4个重点产业,合计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91%。石油加工业能源消费量最高,占工业行业能耗比重增长16%;化工行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显著,占工业行业能耗比重下降35%;采矿业能源消费比重稳步增长,电力行业能源消费量較为稳定。
(四)东营区工业能效现状水平
根据《山东省2019年度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东营区单位能耗产出效益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采用“经济-技术双效率矩阵”评价的企业有4家,3家石油加工企业均位于石化行业第三类,1家化工企业位于其他化工的第四类。主要行业情况如下:
①石油加工。石油加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7.45%。3家参评企业单位能量因数能耗介于7.45- 8.10kgoe/(t·能量因数)之间,能效水平均低于国家能耗限额、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先进值差距较大。
②化工行业。化工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45%。参评企业单位能耗税收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被评为四类企业。
③电力热力。电力热力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11%。两家热电联产企业,分别是背压和抽凝机组,总装机容量670MW,占全市29.7%,单机容量5MW机组2台,660MW机组1台。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均高于全市平均值5个百分点以上;机组供电煤耗均低于先进值;供热煤耗均低于限定值,与先进值相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石油加工。一是以地炼企业为主,设备工艺投用时间较早,装置单耗相对较高;二是受进口原油指标、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初始原料含硫量高、重质组分多,加工能耗高;三是产业链条短,企业多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小;四是能源梯级利用不够,余热资源利用不充分,能源利用效率不够高。
②化工行业。一是企业单体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低,高端产品少;二是在生产、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短板,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三是能源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统计不规范。
③电力热力。供热需求和工业用气需求不足,机组运行负荷率低、时间短,发电、供热煤耗较高。
④政策体系。工业节能政策体系不健全,目前仍然有效的各项标准、管理制度、政策等存在更新速度慢,与现状不相匹配等状况。在需要支持、鼓励的节能降耗环节未制定相应政策,节能政策制度体系仍未建立。
三、能效提升路径
(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全面落实“三个坚决”要求,依据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等标准,完成落后产能市场出清任务。依法依规加快推进改造提升或淘汰出清。在融资、用电、用水、用能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要素配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二)推进超限定值企业整改
对于技术指标超能耗限定值的企业,不断加强企业能效提升工作的监督力度,充分利用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以及执法检查等方式,实施台账化管理,制定限期整改方案,督促制定指标提升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推动余热资源高效利用
优化区域供热布局,支持高新区、化工园区等园区使用中心热源,推行集中供热模式。研究制定工业余热供暖政策,优先释放大容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供暖能力,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推进余热梯级利用。积极扶持一批余热利用、节能减煤示范项目,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技改
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清单化管理,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工艺革新,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更新落后设备,加快提升行业主要产品能效水平。
1.石油加工
按照统一部署,支持转型企业结合实际编制“一企一策”转型发展方案,按照计划完成炼油产能转移。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提升改造工程。
①加强防冻凝管理,提高高温蒸汽管线保温性能,减少散热损失;加强罐区用气管理,降低蒸汽用量。
②通过增上无级调节系统、余隙调节系统、适时更换高效电机等措施,降低设备用电。
③组织做好直排水的回用工作,优化伴热给排气点及管线设施,完善装置和罐区凝结水回收系统,减少用水损失;推广使用水务智能技术,对工业水多水源分配、循环水系统全流程以及污水系统进行优化,节约工业用水。
④优化流程,增加装置直供料,强化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⑤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延展产业链条,由炼化环节向“高化尾”方向发展。
2.电力热力
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工业抽汽改造,淘汰35蒸吨及以下锅炉。
①根据锅炉设计情况合理选用高热值燃煤,对锅炉磨煤机、省煤器、凝汽器、除氧器等实施技术改造。
②结合热电机组工业抽汽改造,对供热系统、化水系统、配电系统等进行适应性改造。
③完善对锅炉机组运行的实时监测、能耗管理和计量器具的配备,规范厂用电等的计量,提升各设备运行的匹配性,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
3.化工及其他行业
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提升改造工程。重点推进新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①推广应用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技术、超重力偶氮化反应器装备新技术、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高效高可靠多级化工离心泵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
②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通过适时更换高效电机,对压缩机等耗能设备实行节能改造升级以及电容补偿、谐波治理等措施,节约用电。
④推进余热余压利用,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五)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结合全区企业节能需求,结合国家节能技术推广目录,重点针对炼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广泛征集、定期推广一批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完善节能技术推荐平台和推广机制,及时发布技术产品资讯,精准组织供需对接,广泛开展宣传培训。
(六)数字赋能,提升能效
瞄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装备換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园区上线”“企业上云”。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接入端系统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进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
(七)推行节能技改新模式
瞄准节能潜力大的企业,引进具有全面性、高水平、专业化能力的节能改造服务公司与团队,向企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技改新模式,打造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扩大利用规模,挖掘节能空间。
(八)大力发展新能源
合理布局新能源产业项目,立足自身优势,聚焦生物质发电、地热取暖、太阳能+多能互补以及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模式,积极探索实践,全面构建安全、高效、低碳、环保、循环、集成的用能和发展体系。
(九)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增强企业对能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督促企业不断健全能源管理岗位和统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能源数据统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防止出现技术性错误,增强企业能源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区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专班作用,深化政府部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业节能
降耗。
(二)严控“两高”项目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两高”项目管理的通知》(鲁政办字〔2021〕57号)、《关于印发山东省“两高”项目管理目录的通知》(鲁发改工业〔2021〕487号)文件要求,严格落实“两高”项目能耗、煤耗减量替代审查。对标单位产品能耗先进水平,把好新上项目节能审查关。未通过审核评估的,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
(三)实施能效提升工程
通过能源审计、能源信息化建设、节能技改扶持、节能管理、完善奖惩制度等手段,对重点高耗能企业,分类制定提升方案,实施差别化管理政策,倒逼企业技术改进、结构调整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能效水平。对于超能耗限额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目标的要调减能耗、煤耗指标。对能效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的其他企业,加快推进节能技改,切实提高企业单位能耗产出效益
水平。
(四)鼓励支持企业加大节能技改力度
企业通过节能技改腾出的能耗指标,原则上优先保障指标来源地新项目落地,推动要素资源向好项目、好企业集中,实现能源要素的高效优化配置。
(五)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增强企业对能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督促企业不断健全能源管理岗位和统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能源数据统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专业能力,防止出现技术性错误,增强企业能源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东营市想要全面提升工业能效,需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超限定值企业整改,推动余热资源高效利用,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技改,为东营市工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晨希,宋留成,时希杰,李明佳,陶文铨.工业行业能效评价方法的分析和比较[J].中国能源,2018,40(08):30-34+47.
[2].我国工业节能现状调研和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03):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