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现象研究

2021-09-10胡恒绮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改编电影

摘要:随着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影的取材也逐渐多元化。将新闻事件改编为电影的形式就是新时期电影行业发展的一次新的探索。这一形式巧妙融合了新闻与电影的优势,通过新闻与电影的资源共享打通了新闻业与电影业的发展壁垒,实现了优势互补,使电影依托新闻事实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使新闻的传播与电影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词:新闻事件;改编;电影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80-03

一、综述

192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改编自发生在上海滩的真实新闻,拉开了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序幕。近年来,由新闻事件改编而来的国内外优秀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熔炉》《素媛》等,这些电影在获得优秀票房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兼具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是对新闻事件的再研究、再思考、再发酵,同时也是新闻IP化的重要一环。新闻事件的特殊性、改编电影的艺术性和未来发展的多样性,使得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成了一个具有复杂多元特性的综合体。本文将对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艺术表达进行进一步探究,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思路。

二、原因与动机探究

(一)商业因素

商业电影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以娱乐消费为目的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首要目的是获取商业利益。近年来,在商业电影的行列中出现了大量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相较于其他商业电影,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社会效益更能得到显现,但其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因此成本是其制作必须考虑的因素。由新闻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其内容主干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因此影片大多能够通过纪实风格实现较好的艺术表达效果,相较于特效丰富的商业大片,它的场景搭建与后期特效的工作量较少,存在以较低成本完成电影制作的可能性。例如,《我不是药神》的制片成本仅为7500万左右,而最终却获得了31亿的高票房,横向比较同为30亿级票房的《唐人街探案2》,其制片成本约为5.5亿,约为《我不是药神》制片成本的7倍。因此,作为商业电影,以新闻事件为题材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在票房未知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资金风险。

后期宣发的费用在商业电影的成本中占比约为20%,是商业电影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宣传能够为电影打开市场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口碑,创造优异票房成绩,是电影发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衍生自具有一定热度的新闻,而新闻事件本身便具有庞大的流量以及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便能够继承原新闻事件的热度。同时,优秀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也能够为该类型电影创造良好的口碑,从而为电影打开知名度,创造更多的社会关注度与观众群体,并转化为票房成绩。2018年上映的《红海行动》便是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这一特點的生动体现,该电影改编自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尽管其在宣传方面十分低调,但也门撤侨事件本身的新闻热度以及导演林超贤上一部类似题材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湄公河行动》的良好口碑,为《红海行动》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从而让其赢得了优秀的票房成绩。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更多追求的是商业电影的娱乐消费作用,缺乏静心思考的耐心,许多电影成了所谓的“爽片”,在观看时观众的情绪能够被充分调动,但当走出影院后便不记得电影的具体内容。而对一部电影的评价,除了从其画面直接展现出的剪辑节奏、情节设置、声服化道、颜色取向等角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画面所传递出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一部电影如果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但价值观存在偏差,就不能算作一部优秀的电影[1]。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等,在上映之后便引起了有关电影情节设定与价值观方向的激烈讨论。而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取材自经过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虽然在众多报道之中,正面和负面的价值观泥沙俱下,但互联网和舆论的充分发酵能够过滤出部分价值观正确、反映社会问题、创造良性舆论的新闻事件,这也能帮助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有效避开“价值观偏差”的雷区,减少因价值观偏差而产生的商业风险。

(二)社会因素

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不是仅局限于银幕之上,其内容以及所传达的价值观通常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发展。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事件本身便具有关注度与一定的社会舆论基础,在经过新闻事件充分发酵后,以电影的形式再次将社会焦点对准该新闻事件,能唤醒社会记忆,有效延长新闻周期,扩大新闻传播范围,增强新闻传播力度,再度引发社会舆论,创造话题与热点。同时借助舆论宣传电影,通过新闻与电影的优势互补,使新闻事件与电影的社会效益均实现最大化。《素媛》改编自韩国真实性侵女童案件,新闻事件在报道之初便在韩国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迫使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出面道歉并承诺修改相关刑责,并于2012年在国会通过了《性侵儿童惯犯化学阉割法案》,让韩国成为亚洲首个推行化学阉割的国家。2013年电影上映之后,该案件的社会舆论再度达到高峰,加之犯罪嫌疑人将于2020年出狱,因此,有超过61万人联署,要求青瓦台重审该案。如今,在全社会的监督下,出狱的罪犯赵斗淳仍佩戴电子脚铐在警方的严密监视下活动。《素媛》有效发挥了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特点,延长了新闻周期与舆论时长,有效推动了韩国社会对于侵害儿童事件的关注以及相关法案的完善,推动了其社会的进步,体现了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所具备的良好社会效益。

但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并不是对新闻事件原封不动的再呈现,新闻事件在被主流社交媒体报道并充分发酵后,会出现众多社交媒体相继发布有关该新闻事件的细节零散信息的情况。而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一项重要流程就是去碎片化,在被众多细节信息包裹的新闻事件中选择重要部分加以呈现,提炼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痛点或精神品质,由此引发社会的反思或褒扬。《我不是药神》作为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优秀代表,在繁杂的新闻事件中抓住“购买印度特效药治病救人”这一主干内容加以改编,挖掘出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社会痛点,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电影上映后不久,李克强总理便针对该电影引发的强烈社会舆论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三)创作因素

近年来,“IP热”风靡大众文化市场。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直译是“知识产权”,它在这一概念中被丰富为具有良好的受众群体,且具备一定开发潜力的文学与艺术作品,在此期间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被改编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而IP电影就是“IP热”浪潮中出现的重要的文化产品之一,它依托原文学与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粉丝群体,为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获得票房提供保障。随着众多文学和艺术作品被改编为电影,“IP热”所带来的文学红利逐渐消散,而此时电影导演们便将影片选材对准了同样自带流量与关注度,同时还受到社交媒体舆论扶持的新闻事件,相较于文学和艺术作品,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具有较强的纪实风格,此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制片成本更低,在文学红利消散的背景之下俨然成了IP电影的绝佳替代品。

同时,在“IP热”浪潮下所改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类型较为有限,就中国电影市场而言,IP电影主要来源于网络小说、音乐、动漫、游戏以及综艺,而长时间产出题材的雷同难免导致观众对IP电影产生审美疲劳[2]。而不同于此类IP电影以娱乐消费为主要目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仍保证了社会效益,其题材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反映社会现状,相较于IP电影更具可看性与可反思性。

电影剧本创作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复杂的工作,从选材与世界观设定到情节构思和人物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充分考虑现实因素,需要具备逻辑性与合理性,如果脱离现实规律,创造出的剧本便会漏洞百出且难以让观众融入情节进而产生共鸣。而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脱胎于真实发生的新闻案例,具备故事情节上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能够减轻主创团队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压力,同时为电影剧本不会出现较大漏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剧情合理逻辑完善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戏剧化改编,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与社會价值,能够创造出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更加值得思考与推敲的优秀剧本,同时也有助于优秀电影的产出。

三、艺术化表达探究

(一)平面信息立体化

新闻事件在报道过程中的目标往往的是向受众展示该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求让受众对该新闻事件有自时间顺序上的大体认知。而在此过程中,尽管随着新闻报道的视像化逐渐成为趋势,新闻事件给予受众的信息正由文字形式向着图像、视频等多元形式转变,但其主要作用仍为转述新闻事件,因此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也仅停留在较为浅薄的阶段。此时新闻受众接收到的新闻信息是平面的,所谓“平面”,指的是受众获得新闻的过程实际上是被迫接受指定信息的过程,缺乏对新闻事件的多角度、主动认识以及深入的思考。

而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在原新闻事件充分发酵与深度报道的基础上,综合各类碎片信息和舆论观点,能够将各类信息与电影进行有机融合,交织在剧情与画面中,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主动寻找电影中的细节与耐人寻味之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发现。此时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受众所接收的信息便不再是平面信息,而是立体信息,其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接收到的是综合了大量新闻碎片信息且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声音与画面,受众需要在其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对声画信息进行解构。因此,不同受众对同一电影解构出的信息也存在差异,而解构信息的差异便有助于引发关于该新闻事件的二次舆论以及受众对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深度讨论。

虽然电影的发行与新闻事件发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有所削弱,但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能够使新闻事件的大量主干与碎片信息得到较为全面的整合,并将该信息立体化,使受众能够通过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对原新闻事件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用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换取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深度。

(二)叙事模式戏剧化

传统纸媒大多固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将新闻信息最重要的部分最先呈现出来,并依次呈现重要性递减的新闻信息,一则新闻的阅读或报道时间往往不超20分钟,而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时长则大多为90~120分钟。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人对于信息接收的新鲜感和兴奋程度会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因此,新闻事件改编电影需要将新闻事件的这一固定的叙事模式进行戏剧化改编,通过多样的剪辑手法和叙事方法使情节跌宕起伏,为电影增添戏剧色彩[3]。

同时,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戏剧化改编能够实现对原新闻事件的二次传播,延长新闻时效。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戏剧化改编调整了新闻事件各个节点的呈现顺序,不断出现的高潮情节能提高观众的兴奋感与注意力,使观众更加深入且从多个角度获得新闻信息,形成二次舆论,在实现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的消费娱乐目的的同时,也使之展现独特的社会效益。

(三)精简陈述丰富化

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只选择新闻主干信息,大量的与主干新闻内容关联较小的细节信息则被省略,报道存在大量的信息空白。而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目的不仅仅是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而需要通过融合碎片信息于主干情节之中,最终形成具有细节与内涵且能够进行多角度解读的电影。因此,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可以通过艺术化增添,如人物对白、人物表情等细节信息,填补新闻报道的信息空白,以此丰富电影的内容与内涵。《战狼2》的开头部分,主角冷锋为捍卫军属的利益同黑恶势力大打出手的情节虽然对整体剧情走向的影响不大,但很好地塑造了冷锋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也很好的呼应了全片所展现的英雄主义色彩与人文关怀。《我不是药神》中程勇愤然对曹斌喊出的那句话“他才二十岁,他就想活命,他有什么罪?”既深化了程勇的人物特质,同时反映出“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状。虽然这些情节没有在真实的新闻事件中发生,但其能够很好地塑造新闻事件的冲击力,同时使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更具内涵与艺术色彩。

(四)客观报道故事化

真实性与客观性是新闻事件报道的永恒主题,但商业电影并不是新闻播报,其需要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耐人寻味的细节来打动观众,从而创造良好的口碑与票房成绩。因此,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在保留原新闻事件主干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追求情节的故事性和冲突性,在符合情节走向与人物性格的前提下,选择与电影主旨相契合的情节片段,并着重表现。

客观报道故事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选择新闻事件表达视角的过程,而不同的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与观点。在这一过程之中,创作团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作团队将通过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成为事实上的新闻事件二次传播的意见领袖。因此,在将新闻事件故事化的过程中,视角的把握尤为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部电影的价值观的传达。

四、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探究

当下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多取材于社会新闻、军事新闻和政治新闻,以揭露社会问题、展现军事风貌、传递政治思想等。虽然此类新闻事件的改编兼具了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由于受改编的新闻事件类型十分有限,加之同类新闻事件的内容容易出现相似或雷同的现象,长此以往,会导致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主题受到限制,创作趋向同质化和单一化,影响市场热度与观众口碑,限制该类电影的发展。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要想取得長远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突破当下新闻选材壁垒,将选材范围扩展到更多的新闻类型与新闻形式,挖掘其中的社会价值与开发潜能,主题的多样性是保持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取得长远发展的内容多样性保证。

此外,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虽然以商业电影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艺术化加工,并得到了更好的呈现,实现了新闻事件的二次传播,但也对新闻事件的相关受害人造成了二次伤害,《我不是药神》电影主人公原型陆勇就曾因电影中出现的部分情节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而名誉受损。因此,在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传播的过程中对相关受害人的保护问题亟待解决。在处理受害人的受害过程的相关情节时,可以通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选择间接传达的方式而非直接通过画面内容展现,同时,在电影情节中展现人文关怀,将有可能对新闻事件受害人造成的二次伤害降到最低。

五、结语

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是新时代背景下电影行业发展重要方向,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这一形式脱胎于新闻事件,完形于商业电影,打通了新闻与电影之间的壁垒,是电影业与新闻业实现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通过对该现象的研究分析,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相较于其他商业电影的天然优势及其对新闻事件的反哺作用。但同时,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也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众多电影人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找到一条能够实现新闻事件改编电影长远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新闻与电影的关系,为行业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雯.试论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完善[J].记者摇篮,2018(11):81-82.

[2] 韩栋.当代新闻事件在电影题材中的研究与思考[J].电影文学,2019(16):27-33.

[3] 曹娟.韩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艺术特色分析[J].采写编,2020(06):166-167.

作者简介:胡恒绮(2001—),男,浙江温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改编电影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