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有效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2021-09-10梁丽
梁丽
【摘要】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教育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构建有效劳动教育体系,需要教师真正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实际劳动能力做好策略研究工作,从学生实际的劳动特征出发,真正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最终促成学生劳动能力的切实提高。为此,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劳动教育开展的意义,以此引起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实际劳动教育策略,以此真正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真正推动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的建立与提高,为其后续的劳动实践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劳动教育;教育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已不再一味地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也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之中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往往能够使学生在劳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劳动意识的建立,并掌握具体的劳动技能,以此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劳动活动中去,真正促成学生劳动效率的提高。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应切实结合当地的教育特征以及学生的劳动实践特征做好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策的制定工作,真正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促成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切实提高。
一、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意义
现阶段小学学生更多地是在家长的关爱与保护中成长的,在以往接受的教育环节之中,家长往往更加注重于学生成绩的发展,而在其他方面对学生给予了过度的关爱,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一味地以学习为主,不用参与到一切劳动实践之中,因此现阶段的学生劳动意识十分薄弱,并且不具备良好的劳动能力,在实际的劳动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多的不足,劳动效率极低。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教育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系统的劳动过程之中,通过劳动实践树立起具体的劳动观念,为学生转变劳动意识,持续参与到劳动活动之中打下重要的主观基础。
另外,通过劳动过程的实际参与以及过程之中教师对学生劳动实践行为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完成实际劳动任务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劳动技能,由此切实为学生未来的劳动参与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这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劳动参与过程中的实践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与服务社会的劳动者,为其个人价值的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城乡结合部地区相较于城市地区而言教育渠道相对闭塞,因此在实际教育实践之中虽已初步落实了劳动教育,但是通过对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当前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劳动教育模式中尚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当前的劳动教育理论化的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教师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使得劳动教育更多地以案例分析、观点阐述的方式开展。这种形式虽然能够使学生初步产生劳动观念,但是却导致学生缺乏对劳动的实际体验过程,因此难以从主观上形成劳动意识,难以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另外,在城乡结合部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劳动成果,这使得劳动教育沦为了机械化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因此难以建立起直接的劳动体验。这使得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实际收益可谓是微不足道,难以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以及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劳动能力,使得劳动教学的实际效力遭到极大地削弱。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有效劳动教育策略
1.丰富校园资源,打造劳动特色课程
在城乡结合部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需要举全校之力,构建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以此使学生在客观教育环境的影响之下更好地形成劳动意识,为其未来的劳动实践参与打下重要基础。为此,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从丰富校园劳动教育资源着手,结合校园环境与资源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课程,切实形成更强的影响力,使学生真正在校园环境中实现劳动意识的养成以及劳动能力的提高。
例如校园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在校园范围内设置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标语,通过横幅、劳动事迹展示等方式装饰校园环境,从整体校园环境上打造更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实践之中耳濡目染地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逐渐形成劳动意识的雏形。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丰富校园的劳动活动资源,使学生能够成为劳动宣传、劳动实践的主体角色,在丰富的活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其对劳动教育资源的理解,以此促成学生劳动意识的切实养成,巩固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
2.取材德育观点,引导劳动价值体验
劳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勞动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可以从德育劳动教育中寻找支撑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观点,以此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实践的理论建设环节,在学生劳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点的输出。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以实际行为更好地理解劳动德育观点,还能在实际蕴含了劳动教育观点的活动中真正以行动体验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过程中个人价值的提升作用。
例如在“我为植物穿冬衣”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为校园中树木进行包裹的劳动活动,为树木在寒冷的冬天提供保护。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以实践的方式践行生态保护的劳动教育观点,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更具体地感受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生态保护观点的具体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对社会的贡献价值,真正在行为的作用下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劳动教育观点,并感受到了劳动过程中个人服务价值的提升,这最大化地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学生未来积极的劳动实践打下了重要基础。
3.强调自主实践,注重劳动技能培养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实践中重点的教育目标,在劳动过程中,这需要教师及时摆正自身的教育观念,不仅通过调整教学模式的方式,使实践形式真正成为劳动教育环节之中的主流,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劳动条件,切实尊重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促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劳动过程之中,切实养成必备的劳动技能。
例如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机制的方式,从客观条件的建立辅助学生自主参与到劳动实践过程之中去,以此使学生真正成为劳动活动的主体。如在班级劳动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可以结合个人座位卫生情况设计班级竞赛机制,通过设计整洁榜单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打分,并适当地给予学生以奖励,以此通过竞赛形式与奖励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心理,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每日的座位卫生整理工作中去。并且为了取得更高的得分,学生还将不断优化自己的整理技巧,提高卫生整理的质量,由此学生将不断深化个人整理卫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最终切实实现个人劳动能力的提高,为其后续的劳动技能应用打下重要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始终在整洁的环境中生活,为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提供重要的劳动能力基础。机制的建立真正从客观环境强化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使其在主动参与中成为了劳动实践的主人,实现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教育目的。
4.开展校外实践,感受劳动奉献过程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组织学生对校内卫生情况进行维护,而是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劳动精神真正参与到社会环境之中,以良好的劳动意识利用自己的劳动技能对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切实成为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份子。因此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在保障学生安全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区环境中开展校外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更开放的环境中进一步感受劳动奉献的过程,认识社会劳动实践的模式,以此为后续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环境之中打下重要基础。
例如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来到城乡结合部的养老院之中,开展服务老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将真正以劳动的形式对老人进行力所能及地照顾,帮助养老院的护工为老人提供劳动服务,以及通过表演的形式为老人带去欢乐。通过校外环境中的实际劳动活动开展,学生能够更为具体地感受劳动的形式,体验劳动中个人的奉献价值,并从中积累在开放环境中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经验,以此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劳动活动参与打下了重要基础。
5.布置劳动作业,树立劳动常态意识
另外,在城乡结合部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师还应通过布置劳动作业的形式,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劳动观念,转变在家庭中受家庭成员关照的形象,真正成为分担家庭劳动事务的一份子,从而树立起常态化的劳动意识,能够始终自觉地维护家庭卫生整洁,以此通过良好的劳动态度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持续发展,并切实优化学生的生活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每天十分钟家务”的常态化作业,使学生能够在家庭中自觉地开展劳动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使学生家长能够切实重视起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从而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真正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完成家务作业,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劳动实践。这将使学生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能够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开展劳动活动,以此不断深化对劳动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能够以常态化的劳动观念积极地投入到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之中去,切实优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并促成学生劳动素养的不断发展。
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必须真正结合地区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特征做好课程设计策略的研究工作,以此最大化地创设起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真正为学生的劳动活动参与提供充足的条件,最终真正推动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以及劳动技能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劳动实践参与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新时代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路径探索[J].新智慧,2020(36):23-24.
[2]曹林行.小學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205-206.
本文为:“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