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用好多媒体技术
2021-09-10潘月桥
潘月桥
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但是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课堂效果才会显著;用得不好,适得其反。本文将从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文学审美与艺术审美两大关系进行探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
关键词 : 语文课堂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如何用好多媒体技术,一般要处理好下面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相得益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多媒体综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给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生动活泼的界面,使我们获得全新的体验,也给课改带来勃勃生机。但是, 金无足赤, 任何一种多媒体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口语和书面文字包含信息量大,能给接受者思考想象的余地,而且简便、快捷、自然、灵活。缺点是具有间接性。因为语言文字是生活和事物的提炼概括,它提供的信息需要接受者自己去理解,体验,领悟。我们阅读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但读文往往又不如视听媒体那样直接、强烈地形成视听冲击,从而感染人的的情感。视听媒体的不足之处在于一览无余,很难产生激發深层情感与揣摩语言的效果,因为图视作品把文本的空白点亮相,学生阅读中的个体情感及想象空间给填补上了。但视听媒体又以线条、色彩、图像等一系列有质感的材料为中介,生动具体的展现社会生活和自然风貌,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能够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给学生全方位立体的刺激,由此产生的效果是文字难以企及的。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我用视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那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感染了同学们。学生的心随着鼓声一起激越,一起亢奋。
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言不用心体会是不会有所收益的。多媒体实质上是把文本包装成可视听媒体,是学生感官得到愉悦,迎合了大多数人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快餐的追求。视听媒体再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也削弱了学生文本的理解、掌握、拓展、创作的兴趣。汪曾祺老先生《昆明的雨》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雨不大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种诵读品味岂是播放一段影视资料能企及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运用视听媒体但不排斥文字媒体。在编制课件的过程中首先想到它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必须符合课程标准,有益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且有科学性、实践性,适合学生接受,把多媒体与课本内容紧紧相连,将生活本身、事物实貌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文学审美与艺术审美要相互结合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更为强调的是它的人文性。文学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人格的拔高和发展。在阅读中学生打开深度思维,情感世界不断得到丰富,逐渐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在情感的审美愉悦与满足中人的心灵可以受到净化,变得更加高尚。多媒体课件则强调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多媒体课件内容要反应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画面构图要匀称,变化要流畅色彩要调配恰当;语言、音乐、背景、动作要配合,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特别注意文学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相互结合。不可偏颇。例如,讲《沁园春 雪》时,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毛泽东的亲笔书稿,既增强文学性又提高艺术型。但是,如果单纯用多媒体图解课文,便会扼制学生的审美情趣,譬如,一轮明月从一般的的画面上表示很难有情感、意志、个性的蕴涵,但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达的是闲静、恬淡;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是寂寞、孤傲;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是思念、忧愁,在这当中对“带月”、“故乡明”、“月徘徊”等词语的揣摩、感悟,对诗句意境的细细体味之后才能对其中之美感有所受。好的文学作品总有图像传达不出的东西。只有通过阅读,文本中的全部艺术形式、隐喻、象征、意韵等才有可能被激活,或者动的现实形态,才能在学生心中唤起审美情感,获得审美愉悦。我们不能用视图代替阅读,因为作品的艺术内涵用影视的语言讲出来的东西和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异彩纷呈的的图像簇拥着、环绕着着我们,它所带来的共性、快捷的艺术审美影响着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而处于阅读语境中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的生活知识积累,自己的审美判断,个性情趣的影响,常常可以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神奇意境无不可以想象驰骋。因此,不能为了艺术而牺牲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要围绕文学性做适当的艺术处理,拓展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以现代信息技术“作舟”载语文教学“渡海”[J]. 张莉. 语文天地. 2019(02)
[2]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下的语文教学[J]. 宁俊芝.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03)
[3]浅论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 刘琳. 网络财富. 2010(16)
[4]语文教学因多媒体的运用而精彩[J]. 陈祥奔. 快乐阅读. 2011(12)
河北省河间市束城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