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然与应然状态分析

2021-09-10徐杰柳孟兰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徐杰 柳孟兰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被作为“奋进之笔”,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稳步推进,为高职院校育人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了明晰的思路。本文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揭示“课程思政”建设遇到的要素瓶颈问题;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发现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最后提出适合的方案和手段,促进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有利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立德树人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更进一步凸显和显现。相较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更经常,更持续,更深入。立足学生思政的基础上,做好做实做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充分释放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量和动力,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特色性的根本。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求高校要充分挖掘蕴含于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2017年上海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之后,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整合为重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启动。[3]

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可以有效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同时,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国内外变化。众所周知,当前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通过各个专业的协同育人建设,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使自己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二、课程思政建设实然分析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为指引学生向上向善,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的偏差和对课程思政的有限探索,导致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存在着育人组织机构平台不够完善、师资队伍意识不强、实验路径和研究方法过于传统、育人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等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育人组织机构平台不够完善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4]对于构建“课程思政”优化育人模式来说,应当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平台。但从相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对“课程思政”给予了一定重视,但在育人组织机构搭建平台上还不够完善,职业院校在构建“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没有构建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道德水准、人文精神等等,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组织机构平台不够完善,也表现为没有建立比较完善育人资源体系,如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育人管理平台,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还继续沿用以往的制度和方案,没有根据时代的培养目标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高职“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意识不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课程思政客观上促进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寻求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其职责不光教书还要育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高职院校相关领导、老师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了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高职不同部门和岗位有相应的职责和要求,存在方向的不一致,各岗位老师只专研于自己研究领域,在“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上缺失了联系的纽带,高校的思政课和专业课在教学中是“两张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孤岛困境”。[5]有的课程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在開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直接导致“课程思政”育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高职“课程思政”实验路径和方法过于传统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准确而言是相对隐性的育人功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和实现的。不同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被赋予了更高的育人作用期望和功能期许。[6]在深入了解了高校“课程思政”实验路径和方法后,发现高职在“课程思政”上的研究上面过于传统,教师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单向的给学生灌输思想,课程缺乏趣味性和情感性。同时,思政教师在教学期间,主要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一定的实践课程,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思政课教学比例较少,进而造成思政实践课程出现碎片化和非系统化状态,这对实现全员育人工作目标,以及合理规划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实践课程教学的融合方面产生制约。

(四)高职“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单一

科学的评估是检验合力育人效果的参考,是督促各科教师通过课程资源履行同向同行育人职责的制度保障。[7]如何衡量协同育人的效果,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需建立适应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测评体系。通过展开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深入了解到“课程思政”育人评价现状,发现高职院校的育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在教师各类教学评价考核中,缺乏对教师是否具有育人理念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衡量标准,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正确性,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没有明确的评价制度。在课程目标评价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考查学生对蕴含思政教育作用的认知程度,并且没有记录课程教学过程对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同时育人评价内容仅仅围绕教师自评,缺乏真实性。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走向

(一)改进高职“课程思政”组织机构建设

改进高职“课程思政”面临的“孤岛困境”,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创设“一院两中心”的组织机构,一院即“课程思政”研究院,两中心即专业教育为载体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通识教育为载体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研究院和研究中心通过协同創新展开结合学科,修订和完善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置教学目标,从课程设置与具体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明确思想政治育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用思想政教育思维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紧扣德艺双馨“命脉”,鲜活思政教育。同时需要注重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多进行相互性学习与研究,为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二)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以协同发展强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理念认同课程思政改革关涉面广且任务艰巨,需要各方人员戮力同心、协同一致,才能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教辅人员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桥梁,打造“教研一体”的师资团队。围绕“课程思政”主题,邀请有学科优势和教研兴趣的教师一起加入,依托“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四大学习要素。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所授专业科目的知识与思政知识相结合,切实的推进学科与思政的融合性推进。积极开展互学互比等活动,教师通过在场听课展开“课程思政”育人实况调研;听课后进行会话与协作。教研老师在课后展开听评课分析研讨,通过会话与协作,共同发现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好与不足;共同建构好的“课程思政”育人课堂。

(三)创新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实验路径和方法

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功能被放大,其突破口和发力点又在哪儿呢?很明显,路径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和传达,在于内容创新。思政元素要成为学校课堂的必备要素,让德育元素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对各类学科展开“试验、实证、实效”三环节的检验;要求学科相关的师生全员、全程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人通、智通、业通”三通综合考量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活动的效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需要以具体的课程作为载体,将思政教育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真正的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

(四)健全高职“课程思政”的育人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育人如何整体推进,如何对其进行监督评估,这是实践中的难题。学校要出台配套的规章制度,在协同育人理念、目标和实施方法方面形成制度,健全高职“课程思政”的育人评价机制。结合高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以发展性评价观为指导,创设“双标准”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法。即:用“思政标准”展开成人评价。课程思政的“泛”课程性,决定了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融入到教学当中。用“学科标准”展开成才评价。以双标准实时跟进“课程思政”实验效果,根据评价反馈,不断修正教研方案,调整教研内容,提高教研质量。

四、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切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9]就育人主体的协同逻辑而言,应充分依托二级学院,发挥专业教师的关键作用,同时与思政教学部门架通协同的桥梁,让思政课教师成为连接纽带,再以各级领导干部为后盾,充分挖掘教辅服务人员的补充作用,以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体系,彰显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中的育人魅力过程。[1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孟方,潘晨,张静,唐晴,刘莹.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2):49-51.

[3]杨帆,耿瑞.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20):46-49.

[4]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7-12-07(12).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刘珊珊,汪忠国.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52-56+63.

[7]马春影.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4}(01):106-109.

[8]陈晓玲.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82-83.

[9]戴波,刘化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实施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1,{4}(01):45-48.

[10]吴国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育人主体的协同逻辑[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3):14-15.

本文系2021年温州高校思想政治专题课题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GSZ202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徐杰(1989——),男,浙江余姚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柳孟兰(1994——),女,湖北荆门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