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病原生物学》核心技能的实训方法
2021-09-10邹秀月
【摘要】目的 通过实训,培养病原生物学的核心技能:树立无菌/有菌观念,学会消毒、灭菌及无菌技术,观察、辨别能力,标本采集和处理技能,应用和拓展课程核心技能能力。方法 开设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实验项目,实训病原生物学的核心技能。结果 学生树立起无菌/有菌观念,学会消毒、灭菌、無菌技术;具有辨别病原体的能力;学会标本采集和处理技能;实践应用课程核心技术的能力 结论 成功培养了病原生物学的核心技能,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提高学习课程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拓展能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目标与社会、职业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核心技能 实训 方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2-011-04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的能力”[1]。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实践能力。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
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高职医学教育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培养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降低高职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业满意度[3]。《病原生物学》是卫生类高职各专业的基础课,专业标准的实现始于课程标准的执行,而执行状况直接影响到“职业人”职业能力的质量。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实施《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实验操作项目及实验教学考核模式[4],是实现课程技能标准的有效路径,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技巧。
通过认真分析《病原生物学》课程标准,研究《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和技能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笔者认为《病原生物学》核心技能目标为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有菌和无菌观念,形成规范的无菌操作技能;学会鉴别各种病原生物,形成观察辨别能力;树立感染及传染的观念,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传染的技能;学会病人标本采集与处理,保证生物安全。在教学中,认真开设《病原生物学》实验项目,理实一体化,经过实训,实现该课程的核心实践技能目标。
1.树立无菌/有菌观念,学会无菌技术
通过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后续实验中的各次细菌的转种实验,培养无菌/有菌观念,学会无菌操作技术,熟练实施无菌操作。
1.1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
细菌的人工培养需要在无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出目标菌。操作过程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目标菌的转种、培养结果的观察。
1.1.1培养基的制备过程
包括称量 → 溶解 → 分装 → 灭菌 →无菌备用。培养基由有菌经过灭菌成为了无菌。若是固体培养基则还需在无菌的环境中将已灭菌后的无菌的培养基通过无菌操作分装到无菌的培养皿中保持无菌,备用。
1.1.2目标菌的转种过程
接种环灭菌:有菌接种环 → 烧灼灭菌 →无菌接种环 →在酒精灯外焰周围无菌区保持无菌。
取菌种:在酒精灯外焰周围的无菌区,以无菌技术打开菌种培养皿,用无菌接种环取目标菌并保持在酒精灯外焰周围无菌区。接种环由无菌 → 有菌(带目标菌)。
转种目标菌:将接种环带的目标菌以无菌技术转种到无菌备用的待种培养皿。待种培养皿由无菌 → 有目标菌,培养后观察。
接种环灭菌:有目标菌接种环 → 烧灼灭菌 → 无目标菌的接种环。
1.1.3观察培养结果
待种培养基皿中无菌的培养基 → 转种 → 有目标菌生长的培养基。
1.2 细菌的转种
在后续的微生物试验如紫外线杀菌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热力杀菌试验、化学消毒剂消毒杀菌试验中,均需要在无菌培养基中转种细菌后再进行试验,并观察细菌细菌生长的有/无、多/少。
经过多次细菌转种,医学生们牢固树立起无菌/有菌观念,经过多次无菌技术的操作练习,学会无菌操作技术[5]。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各种医疗操作如手术、注射、取标本、介入检查与治疗、护理用物处理等都需要无菌操作技术。因此,培养医学生无菌/有菌观念,学会无菌操作技术显得特别重要。
2.培养观察、辨别能力
通过细菌人工培养结果的观察、细菌染色结果的观察、病原生物形态与结构的观察,培养医学生肉眼及显微镜镜下观察能力,为后续辨认各种病原生物形态与结构奠定鉴别基础。
只有学会观察病原生物的各种形态特征,才能鉴别各种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从而识别和记忆各种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
3.学会消毒、灭菌技术
通过在实验室使用常见的化学消毒剂和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继续培养医学生无菌/有菌观念,学会清洁、消毒、灭菌技术。
医疗环境、医护人员、医疗设施、设备可能携带着各种病原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为减少或避免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需要学会消毒、灭菌技术,特别注意手卫生。
4.学会采集和处理病人标本的技术,保证生物安全
标本采集与保存均需严格实施无菌操作技术。标本应避免正常菌群和外界环境中杂菌污染;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时期和不同需要采集不同标本;标本放置于密闭、防渗漏的无菌容器中;烈性传染病患者标本需要专人送检,保證生物安全[6]。
5.执行病原生物实验室规则,实践病原生物学的核心技术
在实验开设中,严格执行本校的“病原生物实验室规则”。进入病原生物实验室必须穿着白大褂和戴白帽,白大褂和白帽主要发挥了保护和隔离作用;每次穿后要及时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污染其它物品。实验操作中需要戴口罩,阻止吸入实验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也避免实验操作时人呼出气体中的微生物污染实验材料。禁止将与实验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若将无关物品带入,有可能被污染后带出实验室而发生污染其它物品,导致生物安全隐患。实验用物用后整理、卫生清洁、消毒、灭菌,实验室空气、地面、台面以不同方式消毒灭菌,是实验室常用消毒、灭菌方法的具体应用。实验完毕先洗手后用手消液消毒才离开,再次实践消毒技术,保证生物安全。
6.应用课程核心技术,开展课外活动
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不同,部分病原体以多种方式进行传播。阻断病原生物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在病原生物课的课外活动中,将各种消毒、灭菌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使课程所学融入生活,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6.1阻断病原生物传播途径
6.2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病原生物学》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学生参观学校食堂的餐具消毒灭菌设施如餐具消毒柜、筷子消毒机;到校医室见习,观察注射器、输液器的密封独立包装及一次性使用并以医疗垃圾处理后废弃是消毒、灭菌及无菌的具体运用。学生夏季挂蚊帐,防蚊叮是避免如乙型脑炎病毒等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在感冒流行、新冠肺炎流行时戴口罩、消毒空气、勤洗手避免呼吸道传播疾病流行。平时喝开水不喝生水是通过煮沸消毒饮用水。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勤洗手都是避免消化道疾病的传播,避免病从口入。学生洗脸用具、餐具、水杯、被褥床单专人专用,避免接触性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我校通过以上病原生物实验项目的开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使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将来的临床工作密切结合,在“细菌的人工培养”中进行“细菌接种操作的考核”[5]后,学生牢固树立起有菌/无菌观念,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及将来在临床一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迁移与拓展,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病原生物学》核心技能的实训方法在我校实施多年,取得了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学生课程学习满意度高,受到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将不断探索核改革实验开设项目,为培养卫生类高技能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穆敬雯,张金波,宋印利.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79-8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年2月13日.
[3]贺彦芳.高职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9(6):58-62.
[4]李帆,张伟,吴珍珍.高等学校病原生物学实验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22):3378-3379
[5]邹秀月.病原生物学实验考核探索-细菌接种操作的考核[J].卫生职业教育,2010,11(20):126-127.
[6]刘文辉 ,李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邹秀月(1966年08出生),女(白族),硕士,云南省大理市人。病原生物学副教授,云南省微生物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大理州优秀教师,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