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述的智慧:于独特之处破译文本的言语意图

2021-09-10李峰华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关注学生

摘 要:文本价值除了让学生在阅读时可以获得一些事实上或思想情感上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内隐价值,即作者是如何向学生传播信息的信息。所以,在阅读中,学生只知道文本“陈述”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陈述”自身隐含着如何“陈述”的智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陈述了什么”的同时,获取作者“如何陈述”的智慧。

关键词:陈述的智慧;关注学生;关注文体;言语意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5-0045-02

引  言

當下,语文教师亟待解决课堂上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而“陈述的智慧”往往会隐藏在文本的背后,是不易被发现和掌握的,却又是教师必须直面和破译的。

一、追问语文教学,为何“众人同教”

语文教材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教材。数学教材的内容一目了然,教学目标是显性的,且其他学科的教材也是如此;而语文教材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深度解读,从而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1]。例如,《黄河的主人》一文讲述了黄河上的艄公凭着他的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只用一支不粗不细的竹篙操控着一只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就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成了黄河的主人。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学目标应具体包括:让学生学会作者写羊皮筏子时所采用的层层设疑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通过写黄河的险、羊皮筏子的又小又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来衬托艄公品质这种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等等。从散文角度来考虑,教学目标还应是引导学生感受艄公品质的同时,了解散文的特点:内容看似散,主题思想却是集中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往往高度一致。教学目标一般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词句,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景象,领悟“黄河主人”的智慧勇敢和镇静机敏;(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5)懂得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教学过程的推进,也无非就是逐段分析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既然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内隐的,又怎么会出现“众人同教”的局面呢?其关键在于,执教者没有深度解读文本,发现不了作者的言语意图,也就看不见文本中蕴含的陈述的智慧[2]。

二、追问语文教学,需要教什么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了“三不教”:学生已懂的不要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不教。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教学的落脚点应该在于:教师不教,学生发现不了;教师一教,学生豁然开朗。这里潜藏着陈述的智慧,即教师如果不点,那么学生根本不会做丝毫停留;教师如果引向作者的言语意图,那么学生就能在字里行间嚼出文本中的语文味。其落实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对课文的“理解”层面。

例如,在阅读了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后,学生就初步认识了丹顶鹤:头顶有一块“红宝石”,高雅,是一种候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丹顶鹤的美丽,激发了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所以,第二课的教学重点应在于那些“教师不讲,学生就发现不了、欣赏不到”,又只属于“这一篇”的内容。《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是如何传递“美丽”这个信息的。具体来说,第一,感受颜色之美。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丹”“嵌”这样的关键字,抓住“……怪不得……”这一句式,在读与说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美。第二,感受高雅之美。整个教学活动可以分四个层次,教师先让学生从“展翅飞翔、引吭高歌”这两个词感知丹顶鹤的高雅,然后引出丹顶鹤高雅的原因,即它的形态修长,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怎样的人才算高雅,最后说回丹顶鹤,让学生真正理解丹顶鹤的高雅。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字词到句式练习,伴随感官刺激,层层推进,让学生们获得了对“高雅”一词的直观体验,让学生真正读懂了丹顶鹤的美丽。这些都是作者陈述的智慧,也是教师应该花精力去浓墨重彩地教的地方。

三、追问语文教学,具体教什么

其一,关注学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设下了一个个“圈套”让学生往里跳,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预设的路径习得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但这样的课堂就会出现两种奇怪的现象:(1)教师“教的活动”结构完整,而学生“学的活动”却非常零散;(2)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而学生“学的活动”却非常呆板、单调。 究其原因,教师解读文本时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薛法根老师提出了用三种眼光看教材的思想: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并根据教材文本语言的三个层次(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发现了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要素,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每一个板块集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多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3]。因此,教师教学要关注学情,让学生学得丰富、学得完整。

其二,关注文体。教师如果对于不同文本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就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每个文本都隐藏着作者独到的陈述的智慧。从“具体教什么”的层面来看,教学有“根”可循,即文章的体裁。一个文本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很容易区分的。就算同是故事类的文本,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也是可以有明确区分的。体裁不同,言语规则就不同,陈述的智慧也就不同。

以上列举的《黄河的主人》,其教学目标总结来说便是:(1)生字词教学;(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重点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主要思想;(4)懂得一定的道理或是学到一种精神。几乎每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是如此。虽然这样教没错,但是无法体现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也无法让学生习得专业的语文知识。

苏教版教材中的《哪吒闹海》《草原》《半截蜡烛》三個文本的体裁分属神话、散文、小说,因作者陈述的方式不一样,隐藏在文字里头的智慧也不尽相同。神话故事会有很多神奇的想象,一般会用上扩大夸张或缩小夸张的写作手法;散文处处有情,所写的景、所叙的事都蕴含着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小说绕不开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每一个细节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体裁文章的陈述的智慧不同,就算相同体裁的文章很多时候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散文的《草原》和《黄果树瀑布》中都有写景的内容,但是在《草原》的写景段中,老舍先生采用了“写景+抒情”的写法,让读者感受到他初次到草原的震撼及对草原的喜爱之情;而在《黄果树瀑布》中,作者杨国民大量地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瀑布的声音变得形象、具体化,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结  语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课文’的特性,内在地限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4]所以,对于不同的文本的教学,除了一些基础性教学目标会一致外,其核心教学目标肯定是“这一篇”独有的,而这一目标便是其陈述的智慧。教师应深入分析文本陈述的智慧,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写作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朱昭伦.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1):33-35.

付秀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实践[J].文学教育(下),2020(12):112-113.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王荣生.语文教师培训资源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李峰华(1980.9-),男,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关注学生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