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数控技术专业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0杜海清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杜海清

摘要:近年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数控技术专业领域系统推进新工科建设,突出高职实践教学特色,强化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性”和“全岗位技术链复合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新工科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制造产业向智能制造、协同生产、定制化生产转变。该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过实践检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能为制造类专业四年制高职本科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本科;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135-02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数控技术专业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80707)研究成果之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大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制造业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竞技场”[1]。为了在竞争中积蓄优势,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开启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探索热潮。

一、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制造产业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技术的引领下,制造内容、制造形态、制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制造类专业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特性更加突出[3]。从数控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渗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当前的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技术新产业需求脱节

从数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需求而言,近年来,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岗位附加值低的工作岗位逐渐减少,而与高端数控装备、智能生产系统等新技术、新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需求越来越大;从技术技能要求而言,知识结构单一、技能体系落后、操作以重复机械为主的技能培养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新工科技术人才培养要求。主要因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未实现与新技术、新产业及时、精准的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智能制造、协同生产、定制化生产等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

(二)推进“知识链适应新技术链”对接不够深入

“一专多能”是新工科人才的典型的特征。“互联网+”“智能+”“设计+”成为制造产业转型的重要标志,新兴产业要求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专业技术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及设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形成能够完成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工艺规划、生产执行和生产服务全过程的技术链。

从传统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来看,高职院校在推进知识链与新技术链对接方面不够深入,综合实践能力缺乏系统性训练,特别是对工程实践类新技术课程开发不足,培养的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方面的能力尚显薄弱。

(三)跨学科整合不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机械设计、数控加工制造为基础,通常安排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相关课程,似乎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特征。但从课程教学标准的设置分析,没有体现以专业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没能超出原单一学科教学范畴。多门学科的简单累加,无法使学生形成对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整合,也就很难培养更加广泛、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也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导致所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数控技术及其相关产業的重大变革来自物联网技术、工业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与数控技术的融合,这种深刻变革影响着制造业企业的组织方式与生产模式[4]。

(一)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新产业需求对接,改革人才培养定位

对比高职、高职本科和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可以发现,普通本科专业教育注重学科性,侧重培养宽口径人才,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三年制高职专科由于培养周期短,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突出就业导向,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弱,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不强。而四年制高职本科培养模式实施长周期、系统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保留并提升高职实践教学特色,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应用能力培养,有效填补新产业人才空缺,满足升级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

为此,本研究确定四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以服务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协同生产、定制化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懂得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熟悉数控设备操作,掌握物联网、工业智能等专业技术技能,胜任高端数控装备、智能生产系统的应用和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等岗位工作,具备全岗位技术链复合能力,适应未来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新工科专业人才。

(二)推进知识链对接新技术链,重构课程与实训教学体系

本研究按照“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项目实践与新技术链直接相关、专业方向与新型业态紧密对接”的基本原则,构建“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综合能力类课程”的“基于技术技能、适应两个‘转变’”的课程体系,浓缩主修学科课程知识,扩展物联网、工业智能等新技术学科的选修空间,推进知识链与新技术链对接,打破学科壁垒与技术藩篱,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技术融会贯通。

(三)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打造创新教育链

本研究在数控技术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突出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打造“创意-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创新教育链。上游激发学生创意,中游实践创新计划,下游服务学生创业,如图1所示。

激发创新创业理念、引导专业学习方向。本研究通过在第一课堂开设“机械创新设计”“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等课程,学习创新方法与创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强化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拓宽学科竞赛渠道、带动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可依托学校技能文化节、数控技能大赛、“挑战杯”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新提供平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创新过程,体验研究和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5]。

强化成果推广、助推创新团队组建。教师可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探索“团队辅导+产业引导”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为学生团队配备校内专家、行业精英等手段,加强团队辅导,创建一批有市场推广价值的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以及成果转化意识。

三、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对技术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一是根据四年制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设置必要、够度的多学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为其奠定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二是立足高职教育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特点,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实训课程,促进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对接。三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创意-创新-创业”全过程创新教育链,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能力。此种长周期、系统化的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打破学科壁垒与技术藩篱,实现项目实践与新技术链直接相关、专业方向与新型业态紧密对接,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技术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能给制造领域新技术新产业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鑫桥.新工科建设、阐教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01):1-4.

[2]周香,闫文平.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高职教育改革方向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04):34-40.

[3]陳本锋.新工科背景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模式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05):57-62.

[4]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7(03):41-44.

[5]余再新,王志强,安铃芝,等.“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4):4-6+14.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