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数学“微型课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1-09-10吴鹏

高考·中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组讨论

吴鹏

摘 要:高中阶段是一个学生能否真正的步入大学,接受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阶段的学习,起着最为关键的时期。因而无论是作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家长还是教师都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在家作为高中学生的家长需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健康的关注,从饮食上的均衡搭配到穿衣上的适时增减,都是十分注意的。毕竟一旦学生的身体上出现了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这一阶段的学习落后于其他学生。而作为高中教师,则是需要注重如何对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讲解,如何才能够更加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于让学生愿意花费精力去学,而不是为了某些课程的学习去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而高中数学,或许有时候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耗时耗力最后可能还会得不偿失的学科,从而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组讨论;微型课题

引言: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自己能否顺利进入大学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关键,也是自己能否完成父母亲人对自己殷切期望的关键。无论是生理上的压力还是心理上的压力,都是过去的十几年里压力最大的一个时期。而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三门主课里,难度最大最难以理解的一门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也是造成学习压力的重要因素。因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教授的这门学科的特性,从而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的感兴趣,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微型课题的灵活运用,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关于微型课题的概述

对于微型课题这个新型名词,首先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它的实际意义,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把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带来的实际效果。微型课题的提出的时代背景是在我国的课程改革步伐不断深入的前提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之上,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这件事投入的精力物力不断增多。因而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关于这门学科的各种知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微型课题诞生了。

微型课题,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题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对教学细节的把握,意味着而不再只是将目光集中于班级教学的整体效果,而是见微知著。因而微型课题在开展上,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发挥。其次对于课题的研究时间研究方式的把握上,更加的灵活方面[1]。不再是像以往对于大型课题研究一样,必须汇聚各方专家学者才能够开始研究探讨。微型课题的研究参与人员,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团体,而对于团体成员的选择上也不再苛刻,研究时间的把握上也更加的灵活,最长不会超过一年,最短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对于课题的研究。最后对于课题的研究时效性方面也更加的注重,避免了不必要的教学研究的资源浪费,使得课题研究的结果能够切实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效果。

而将微型课题运用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则是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二、开展微型课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过去几年的数学学习,仅仅只是揭开数学这个奇妙世界的冰山一角,过去几年对于数学的认知,也仅仅只是处于对数学的萌芽阶段。而高中阶段的数学,不仅是对过去几年数学知识的总结归纳,更是对那几年过于零散的数学知识的升华与深入发展。因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一时期接受的数学知识是相较于以往更加复杂的,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无论是在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上还是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而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成绩往往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过于的枯燥乏味,上课听不懂,下课不会算,考试只能靠运气,最终数学成为了高中阶段最难以攻克的一座大山。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过去几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上,也就更加的轻松高效,往往那些在其他学生看来无法理解的数学问题,对他们而言只需要稍微动一下脑,就可以迎刃而解。

如何激发这一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而不再只是如同听天书一般的昏昏欲睡。这是对于高中数学教师的一种考验。

例如在学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这一节时,由于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过于的抽象,因而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的跟随教师的上课节奏去吸收这部分知识,课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也就更加的感到困难。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在进行这一节知识的讲授时,就可以灵活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首先在课程正式开始讲授之前,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教室里的墙面,楼板,以及柱子等等,这些物体的连接方式,是否存在着某些共性的地方。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最开始进行这一节知识系统性学习的时候,对其充满兴趣,渴望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物体连接方式上的共性。然后在进行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五人为一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更加的集思广益,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小组成員讨论结果的归纳总结。教师在这其中只需要扮演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适时的将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在之后对于“点面垂直”以及“面面垂直”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也就更加的顺理成章[3]。

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这是微型课题运用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不再是像以往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借助已有的教学资源,加以补充深化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学科特性,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言,前后知识的衔接更加的紧密,对于知识的总结归纳也就更加的系统。可能学生刚刚学完第一章节的《函数》,到了下一章节的《指数与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注重对于以往数学知识的灵活归纳总结,并且适时的加以补充,为下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至关重要的[4]。

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部分时,课后的练习题,在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加以巩固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这一部分知识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但最重要的是这些例题,如何灵活的运用,将其接下来的另外几种函数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利用对函数例题的讲解,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指数与指数函数》这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并且同样可以利用分组讨论这种课堂互动模式,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到最后在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5]。

对于微型课题的利用,可谓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普遍,但对于教师而言,能否抓住这一个机遇则是一种考验。这既是对于已有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也是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一种检验。

三、运用微型课题进行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数学学习的魅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较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还是步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上付出的精力与时间也是最多的。每天连续至少八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的考验。一旦某些学生无法承担这部分压力,没有办法去排解这部分学习压力,就会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但高中数学,相较于高中阶段的其他几门课而言,在学习的难度上以及学生付出的学习时间上,相较于另外两门主课——语文和英语而言,都是最复杂的。一道数学问题可能会让部分学生花费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去思考解决方案[6]。长此以往下去,只会更加的挫伤这部分数学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宁愿去选择文科,背诵那些枯燥无味的政治历史,也不愿意学习相较于文科数学而言,更难的理科数学。而一旦选择文科,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则是会影响一生工作学习发展的关键,毕竟我国对于理科性人才的重视度上是远远高于文科性人才的。因而灵活的运用微型课题,使得学生能够重新拾起对于数学的兴趣,注重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需求,才是最关键的。

(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型课题,在教学过程中的利用率之所以不高,主要是由于教师无法把握好微型课题设定的时机,这种时机的出现,有时候源于教师先前教学的有意引导,更多的时候是对于教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灵活把握。就如利用已有的函数课后例题,引入到下一阶段的指数函数学习。这种类型的微型课题,需要教师提前掌握好这部分函数知识的解析,并且对于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共同点,都要灵活把握。这是对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因而对于微型课题的利用,前提就是教师能够对自己所负责的这门学科的知识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进而达到对学科知识的各部分共同点能够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学科知识,都能够做到知识迁移的效果。而且在运用微型课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转变教师以往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让教师更加的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角色,而不再是一节课的主导者,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共同参与探讨的过程。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的表现。

结束语

对于微型课题,作为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于学生以及自身角色的灵活定位,将我国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生本理念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上,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在微型课题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而不只是单纯的坐在讲台下听着教师的讲授,这是微型课题研究,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本文重点就是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微型课题开展的建议,从而帮助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的愉悦高效。

参考文献

[1]唐咸胜、高国圣.关于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思考[J].好家长,2018,000(026):70-72.

[2]陈先云.基于小学高年段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关键分析[J].中外交流,2019,026(013):193.

[3]纪微微.关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000(007):59-60.

[4]陈传意.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读与写(教师),2018,000(001):148-148.

[5]刘洋.关于“问题引领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读天下(综合),2019(12):117-117.

[6]王伟.有关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00(004):P.33-33.

猜你喜欢

生本理念小组讨论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应用“小组讨论法”改进《微生物学》教学的初步实践
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唤醒倾听的耳朵,打开合作的心扉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