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2021-09-10龚亚军
龚亚军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订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之一,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又是专业和高校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本文通过解析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阐述地方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与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德语专业
一、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德语专业概况
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德语专业现有4个年级6个班,共有学生200名左右;现有在编教师13人,师资专业方向涵盖德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教学法、经济德语、科技德语、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向。
二、培养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必要性
目前外语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强调大众教育,演变成现在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质量,须要培养能够应对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德语作为一门小语种,国家的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德两国的交流须要依靠更多的德语人才架起沟通的桥梁。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培养高层次、学握专业和外语的人才。这里的人才一定是那些能够应对社会挑战,既能学握专业知又能熟练应用外语的人才。如何让德语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就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应用型德语复合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同时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深入推动外语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三、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系统掌握德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用能力,以及德国文学、对外经贸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德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毕业后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翻译、外贸、文秘、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够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本专业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对高年级学生按照语言文学和经贸两个方向进行培养。学生主要通过学习德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经济贸易等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德语专业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核心课程根据最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德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
1、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2、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础德语(8)、中级德语(8)、高级德语(4)、德语综合阅读(3)、德语听力(1)、德语口语(1)、德语写作基础(2)、德译汉(3)、汉译德(3)、德国文学及选读(2)、德语语言学(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2)、商务德语(2)、旅游德语(2)。
3、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7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2.5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70.5学分,学科(专业)特色课程27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学分,应用实践深度素质拓展课程25学分。必修课程为145学分,选修课程至少30学分。
(三)修读要求
本专业采用弹性学制,标准修业年限为4年,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3~8年内完成修读。修满本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175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四、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与标准
根据我校“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校“顺势而为、强化特色、精心组织、大胆探索”的要求,德语专业致力于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德语人才,十分重视语言实践类课程及发挥外教的作用。德语视听说、口语强化、交际德语、阅读、写作、口(笔)译等实践类课程均为德语必修课程,这有利于实现德语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目标。
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认识,提供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新“国标”中不仅对德语专业学生提出了德語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能力、国情研判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更高的要求。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了新“国标”的要求,开设有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作品选读、德国历史、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与思想精萃及科学工作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德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另外,开展较为广泛的社会调研,考察地域经济发展特色,邀请德语专家和企业代表开展方案制订论证会,力求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在全国、尤其在青岛及其周边地区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上升,而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较为紧缺,因此,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
五、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应用型德语人才是一-个系统性的架构工程,须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是要突出实践性,方案需要可推广、可开发,人作为最活跃的培养因子,在培养的过程中,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选修课这个媒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机会,多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文化领域。二是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重视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功的锻炼。而在强调素质教育、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往往会一定程度地缺失基本功的训练,很容易让学生在今后的德语应用和工作中暴露短板。因此,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三是开设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一二年级重在基础培养,到了三四年级重在文化重陶,只有了解德国的地域文化,才能突破学生在语言交流上的瓶颈和障碍。四是采用特色的德语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投入,从合作企业中发掘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强调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 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可以以语言作为载体,打好语言基础,拓展个人的发展方向。
(二)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授的主体人员应跟上文化的步伐,深入学习学科内的知识,多参加培训和学习研讨,打开视野,带给学生一个积极正面的引导。另外,外籍教师作为一个良好的媒介,也可给学生带来更多有益的咨询,打开学生了解国外的那扇窗,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和学握。如果有外籍学生与中国学生能够交流的情况,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途径,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或者也可以请一些外籍学生和中国学生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活动,采用有效、多样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可以建立网站、进行辩论赛、进行模拟拍卖、搭建旧物交换市场或者模拟联合国等方式,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三)倡导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鼓励学生学习英语和德语双语,对有基础的学生采用德英双语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德语能力。面对日益增长的英语应用需求,让学生学习德语的同时不忘英语的学习。入学初期,倡导英语等级考试自学,采用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至于在学习德语时,可以将英语和德语加以比较区分,深化记忆,能够起到提高应用效率的效果。如果学生不仅掌握德语语言知识,还学习专业德语,再加上复合型的双语水平,优化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结构,一专多语,确保学生能够承担和胜任各项工作的需求,这样学生的发展空间大,能承担更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
在学习德语的同时,搭配几门专业课程,在高年级时,可根据学生的业余兴趣,选择适合的课程深入学习,包括经济德语、国际贸易、科技德语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接触德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能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灵活应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符合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可以为国家培育并输送更多的德语专业人才。
六、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培养方案的合理制订基础上,方案的制订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讨论和论证,做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合理性、优越性和可行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仅要考虑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学校相关文件的精神,也要重视学生发展需求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才能切实推进教学活动的优化,促进学生、专业、学校、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真正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万云慧.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语复合型人才培養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7) : 31-32.
[2]张文.应用型翻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东方翻译,2012,(2) : 15-17.
[3]傅敬民,居蓓黄.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2,(2) : 28-31.
(青岛工学院 外语学院 山东胶州 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