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文本,“以读促写”
2021-09-10魏晓燕
魏晓燕
摘 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模式套路,浅表处理,缺乏整体设计等问题,因此,科学的读写综合课受到关注。边读边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言语表现的需要。
关键词:深读文本;以读促写
引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读写综合课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方面的教学,关键在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以便吸收思想和写作的营养。写作方面的教学,关键在于文本研读,学习文体表达秘诀,以传递信息表情达意。阅读是汲取,写作是表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最终实现自我言语表现的需要。
深读文本,在课堂绽放读写结合之花,使学生享受读写体验、完整认知过程、满足情感发展和提高学习成效。读写综合课注重文本解读、情感感悟、结构分析、文脉梳理、语言品悟,存在于语境,寻找科学读写结合点。
课堂教学实例探究
一、 品读经典,仿写经典
经典永流传。名著中经典的语言表达,典型的艺术表现,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逼真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感染力十足的场景描写……是名著作品中的明珠,是经典散发的独有“芳香”。仿写经典,体会大师命辞遣意的功力,布局谋篇的匠心,细致表达的真谛,在细水长流中习得写作技能,并科學施练,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创造,读写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一)语言仿写
如 The Gift of the Magi,大量细节描写,不惜笔墨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生动描述德拉卖发前的焦急、忧愁和犹豫,淋漓尽致地渲染急切、兴奋和忐忑不安。这些内心活动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品读Della卖发前的焦急、忧心和踌躇的心理描写:
分析Jim看到Della的短发后的反应。
短句的使用:(人物之间的交流)焦虑、急切的心情。连贯运用不同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刻画主人公的心理与神态,表达出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将主题全面升华,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二)学习经典艺术表现手法
1.“悬念式结尾”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选择了惊人的“悬念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含泪的笑”到“含笑的泪”长短句运用,错落有致,轻描淡写,对比强烈,叙事空白,凸显二人感情无价的真挚主题和丑恶社会中不人性的制度。
2.反讽式的幽默
一起读跌宕起伏的麦琪的礼物的故事情节: Beginning :生活困顿,头发弥足珍贵。Development :卖头发前的焦虑、矛盾;卖完后的兴奋、幸福的心境。Climax:卖了心爱头发、金表而买来的礼物是无用之物的失落、沮丧。Ending:Della和Jim没有因为礼物无用而懊悔,收获宝贵的精神财富。反讽味道油然而生。匮乏的物质,丰满的精神,形成反讽的韵味,主题凸显。
深读文本,在品读感悟中受到熏陶,在细水长流里,渐渐地学生能这样描述人物:The little girl was too frightened to move, pressing her small hand upon her heart, even not blinking her big eyes. 惊慌害怕,连眼都不放眨一下的小女孩可怜的样子跃然于纸上。刻画人物动作时,学生这样仿写:I rushed out of the room, dashing to the store. There, we picked a gift for our mom. "That’s perfect!”said I, holding the gift carefully, " Is Mum gonna love it?”" Absolutely!” Aiden giggled. rush out of, dash to表现出我和Aiden迫不及待的心情,giggle更是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我们的快乐。"That’s perfect!”,holding the gift carefully 形容词、副词也起到类似的作用。小心翼翼捧着给妈妈的礼物,体现对这份礼物的爱惜之情。刻画人物心理时,学生这样写:Standing on the stage, Emily was shaking like a leaf with her legs trembling and hands sweating. It seemed air stopped moving and everything went not right. 这是一个小女孩怎样的感受呢?从shaking like a leaf,legs trembling and hands sweating 可见她的害怕。紧凑的2个短句勾勒出一幅令人窒息的画面。
这样的习作,虽无法和欧·亨利的大师手笔相比,临摹处露痕迹,稍显稚嫩,亦是沉浸式的学习,学生在表达中得到了快乐,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就乐于表达。
品读经典,仿写经典,师生沉浸在具有人文内涵的故事和文字中,输入、感悟、输出。
二、 寻找科学读写结合点
(一)于文本留白处写出“想象”
在文字深处往往隐匿作者的情感,于是一些“空白”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读文本,师生在空白点停留,发挥想象,走进文字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与人物情感共鸣,并不失时机地把心灵的感受用有温度的文字抒发出来,更深领悟文本内容和内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以M7U3 Reading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为例。文本标题就是一个大大的留白处。学生些许了解whale大概是一种怎样的生物,但也仅限于生物方面的了解。为什么它有名字Tom?Old这个前缀代表了什么?The Killer 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意思吗?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于文本,构思不一样的故事。故事也许和原文本南辕北辙,研读文本后,前因后果通透了,可是虎鲸和人类的关系,和大自然的关系也通透了吗?带着在留白处留下的这样的疑问,学生们第二次写下自己的感受。
留白处“不多着一字,而形神俱备”,学生做“补白”训练,在留白处感悟,在留白处升华,具象与留白合为一体,培养了想象力,弘扬了独特个性,使课堂教学增添创造力、渲染力和生命力。
(二)于意犹未尽处续写"故事”
许多文本的结尾处言尽而意无穷,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强烈的文字表达欲望就能被激发。
一起读M7U3 Reading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的结尾:James was firmly held up in the water and then was pulled back into the boat. Then Old Tom was off and back to the hunt. 问学生:你们好奇老汤姆最后会怎样吗?毕竟这是10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如果你是作者,在多年后的另一个时代有幸再次听到了老汤姆的消息,会是怎樣的结局?心情又如何?学生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文字中捕捉想象。
于意犹未尽处续写故事,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积淀语言功底,培养终身兴趣,收获刻骨铭心的感悟,由一及众,一举多得。
(三)于情动辞发处抒发"感言”
英语阅读和写作不仅仅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也注重学生迸出思维的火花,品味学习的感受,生活的体验,人文思想的渗透,在阅读和写作中做人。有的文本内容震撼人心,主题意义深远,人物性格分明,引起学生情感强烈共鸣。
如文本 Roommates读到grasp那一握,looked up那一眼,smiled那一笑,Thanks那一声,抵万千想说的话语,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戏语:这是自然性结尾式,给领悟力高的人品味的。
还有一种结尾,或“大胆表白”,或春日暖阳,在情动辞发处抒发“感言”。这种哲理性结尾往往概括了文本主题,并用客观语言表述,使文本饱含思想营养,读者收获精神财富。它可以通过以小见大、从物到人、由事及理、从点到面、由一及众等方式升华文章主题。
且读Roommates的哲理性结尾:we learned the key to living together:giving in, cleaning up and holding on.寥寥几笔,寓意深刻,语词细处觅大义。
再如2020山东卷读后续写,Mrs. Meredith 一家帮助了 Bernard 一家,有的学生在结尾处想呼应前文,于是鼓励他们写下:All this was because of John’s bright idea. 我还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进行更多的尝试:
师:If you were Bernard's friend or his neighbor,you might feel……?
生:用哲理回应开头:…… a small community,……trying to help each other. 我想说Small community, big love.(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Once planted, the seed of love will grow with wind. (全班惊叹不已,又哲理又诗意)
生:老师,我说不出高大上的,来一个接地气的:Bernard is lucky and happy, so are Meredith families.
全班都笑了。学生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迫不及待在纸上一吐为快。情感的宣泄、写作的历练、文本的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满足了,还朦朦胧胧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哲理式话语简明扼要,耐人寻味,熠熠生辉,画龙点睛。
结语
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应作为一个整体,输入、感悟、输出。深读文本,读出质量,悟出精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习得写作技能,悟得写作精髓,感受写作快乐,写然后知不足,进而推动阅读。
参考文献
[1]郭黎明. 2016.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 语文教学通讯(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