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肠外营养的支持护理

2021-09-10伍珍苇

康颐 2021年2期
关键词:肠内营养支持护理风险重症监护室

【摘要】目的:将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和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重症患者,分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4例,对比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状况相比差异很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更好地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重症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进行应用。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9.3;R5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076

通常情况下,重症患者的身体技能都会处于全身的代谢反应状态之下,就是机体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应激反应,还会发生高分解的代谢情况,很难进行营养成分的摄入,还会伴随着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有相关的研究表明,这类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达到了40%—100%。对这些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和护理,有助于改善代谢,提高免疫能力。我院对68例重症患者进行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68例重症患者,根据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16~86岁,平均(59.32±6.78)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9例,脑血栓形成10例,重症感染9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6例。肠外营养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7~88岁,平均(60.19±5.62)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8例,脑血栓形成11例,严重感染8例,结节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重症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肠内营养组在ICU住院2天后给予营养支持。主要方法为鼻胃管(n=11)、鼻空肠管(n=12)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n=11)。在营养支持的早期,患者需要持续输注肠内营养输液泵,速度不宜过快。患者每天需要摄入约20卡路里的热量,每天摄入的氮量约为0.2~0.24克。后期,每日摄入热量可达30~35卡路里,每日氮摄入量约为0.24~0.48g,肠外营养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三种营养支持方式。每天摄入的热量约为20大卡,氮的摄入量约为0.2~0.24克。然后逐渐增加,热氮比为150:1,糖脂比为1:1,主要营养成分为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1.2.2两组患者的护理措施

(1)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仅需肠内营养支持,或无误吸,可使用鼻导管;如果可能发生误吸,则需要使用鼻空肠管。(2)在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中,浓度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营养液的数量也由少到多,48~72小时后达到正常浓度和量。(3)肠内营养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均匀输液,维持半坐卧位。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承受能力。肠外营养组采用输液泵或简易调速器输液。(4)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营养液可加热至38℃。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恶心呕吐、反流性吸入、腹泻、腹胀、肠麻痹、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状况相比差异很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合肠外营养组的恶心、呕吐、反流分别为6例和10例;腹胀、腹泻、肠麻痹分别为6组和9组;胃肠道出血为2例和l4例;二次感染分别为3例和13例;肝功能损害为4例和14例;高血糖分别为3例和10例。肠内营养组所有的发生率和肠外营养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討论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状况相比差异很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两种营养支持的方法都可以达到补充足够的能量和氮源,减轻负氮平衡,促进病人恢复的目的。同时,在本次的研究中,肠内营养组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降低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园,李建伟,吴桂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当代医学,2012,16:12—13.

[2]严震行.重症惠者肠内外营养疗效比较中国现代医生,2013,30:34-36-39.

[3]王颖.ICU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7):374-375.

[4]褚丽丽,张荣荣.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风险防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9):116-117.

作者简介:伍珍苇(1991.8-),女,四川自贡市荣县人民医院护师。

猜你喜欢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风险重症监护室
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试论重症监护室的实习带教体会
神经外科护士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
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女性髋骨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论综合性ICU的护理风险与防控
循环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
肠内营养支持对喉癌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早中期早产儿胃肠内外营养状况对其体格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