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习共同体的思考

2021-09-10谢鸿飞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微信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稳步提高,但仍然存在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创新能力不足,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于2019年3月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要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从而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微信;实践共同体;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6-0016-02

引  言

本文基于微信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组织形式,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研究,以期实现“引领—协作—提升”一体化,从而促进各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师培训现状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已经具有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意识,但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上,对课件的使用还主要停留在演示层面,不能与学科教学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起信息化课堂的所有需求,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往往提升渠道单一,大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培训时间常与教育教学工作发生冲突,影响出勤率;培训的授课模式多以专家面授讲座为主,教师参与度不高;参训教师构成复杂,不能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训,不能满足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化需求和部分教师的进阶高层需求;学校在培训前缺乏有效调查分析,对参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和个性化需求了解不足;培训期间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较好地完成课程知识的内化,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训结束后缺乏有效的跟踪机制,使参训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不能及时获得帮助,培训缺乏可持续性。

二、微信是移动互联时代重要学习平台

微信在移动学习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微信构建学习平台拥有着多种优势。

(一)生态系统庞大

截至2019年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1.51亿人,成为全民级移动即时通信软件。用户使用微信零成本,操作便捷,技术零门槛,人人能用,人人会用;只要有用户上传或共享教学资源至微信平台上,所有微信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或分享教学资源。

(二)交流互动高效

微信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交互模式,所有参与者可随时随地向他人提问或发表个人观点,任何人对提问和观点都可以快速響应、反馈。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让学习与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可有效开展碎片化学习。

(三)传播形式多样

微信支持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类信息,有图、有文、有声的多媒体消息让学习更为生动、有趣、高效;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为85.1%,任意的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朋友圈功能,在移动互联网上建立实时分享和沟通交流的共济互助学习圈。

(四)讯息精准推送

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可根据学习需求,将讯息和学习资源及时迅速并准确地传递到位,还可查看推送消息的阅读情况,对讯息的浏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管理,保证了学习的时效性。

我们可把这些优势带进教育教学领域,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优势来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学习平台,实现协作整合学习资源,分享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互动性评论和学习评价,使人们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移动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微信平台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高度契合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求。

三、基于微信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

基于微信构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是由实践者(有兴趣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各学科教师)和助力者(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专家、信息化教学能力突出的各学科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的移动学习实践共同体,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共同目标作为愿景,以促进实践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成长为目的[1]。

(一)重协作

助力者是实践共同体的组织者、设计者和评价者,引领实践共同体有效开展学习研修活动。助力者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实践者认知水平,分析学习需求,制订学习研修计划,创建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依托微信平台发布学习通告。在学习过程中,助力者应对实践者进行即时的跟踪引导,答疑解惑,以协助实践者高效保持学习的稳步进行,不因学习障碍而造成学习的中止。助力者应依据实践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分组管理,各实践小组组长根据学习任务、成员特点进行小组内部任务分配,小组成员自主学习,与助力者或实践伙伴进行沟通交流,搜索并分享学习资源,与小组成员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应派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与学习汇报,根据学习成果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展示与汇报的形式。

(二)谋发展

通过实践共同体,在微信平台进行学习过程中,实践者与助力者、实践者与实践者、共同体全体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协作和沟通交流。在协作和交流沟通过程中,共同体的伙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利于其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和理解学习项目,从而反思和调整各自的见解与思路,协同建构并分享知识;在实践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会感到自己和其他成员属于同一集体,进而增强集体归属感。适宜的情感交流既有助于实践者参与共同体,又可以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帮助实践者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让实践者能够持续地开展学习活动。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并愿意与伙伴分享和沟通交流。通过实践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围绕学习项目和任务共同探讨、合作、沟通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经验并展示成果,有利于促进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协作研究、共同发展。

(三)促提升

在实践共同体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的评价方式包含实践者自评和互评、助力者对实践者的过程性评价等。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实践者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评价后,助力者和实践者都应对实践共同体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反思与总结,实践者可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有系统的了解,并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从而拓展思路,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助力者可以找出构建实践共同体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有利于助力者不断积累经验,及时发现和弥补实践共同体存在的缺陷和失误。由于通过微信平台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助力者可以便捷地为实践共同体拓展学习主题,还可以借助微信平台通过发送文章、分享资源、在线互动、在線测试评价等多种形式,为实践共同体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帮助全体成员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结  语

一张移动互联网、一台移动终端、成千上万的实践者、学习平台任你挑、助力者由你选,这才是未来的教育。云端的虚拟与现实相融合,教育形态的改变必将引起教育体系的大变革,融合教育、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不再是未来。我们已经走在未来教育的路上,未来已来,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乔诗淇,戴心来,姜淑敏.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共同体应用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3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微信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9-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鸿飞(1972.11-),男,福建南平人, 现任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一级教师,南平市学科教学带头人。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微信
微信
微信
当前培养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