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播音创作技巧的视角谈谈备稿

2021-09-10杨思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摘要:备稿是指播音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包括广义和狭义概念。备稿效率越高,效果就越好。可以说,备稿是影响播音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传统备稿方法即“备稿六步”。它在“主—客关系”的传统哲学思维下,将稿件当作认识对象,依次从稿件的层次、主题、背景、目的、主次、基调入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播音实践过程中,面对多质化信息高速裂变的传播现实,“急稿”及时有效地应对成为播音新常态。在传播意识的驱使下,第一时间将稿件从下意识落实为播音技巧的外化,便体现了海德格尔“此在—世界”的哲学观。在万物相通的认识世界里,播音技巧的理论对创作准备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效果落实层面,在播音创作的起始构建上也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播音创作技巧的角度分析备稿的方法。

关键词:播音创作准备;内部技巧;外部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213-02

一、引言

凡事预则立,播音的准备亦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稿件对于播音员就相当于播音创作的“粮草”。它是文字内容的全部载体,蕴藏着作者的精神实质。所以,稿件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关于备稿的方法论问题,是每一名播音工作者在播音创作中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为了有效承担“喉舌”作用,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认真备稿。很多老播音员播得“油”,就是备稿的态度不端。他们将复杂而精细的备稿工程变得程式化、单一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任鲁豫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的播音之前,曾用三个月的时间对解说稿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准备。这不仅仅是文字稿件的熟悉过程,更是创作依据的精准把握。

在播音创作中,备稿属于“创作准备”的范畴。张颂老师认为,创作准备是创作主体在创作之前所做的一切创作工作,是所有播音员主持人开启每一次具体的播音主持的首要环节,是一切播音主持创作活动的开始。在研究备稿之前,非常有必要明确备稿的定义。

二、何为“备稿”

(一)备稿包括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

所谓广义备稿,是指播音员在长期的人生阅历中积累的深厚的人文素养。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应该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播音员,如果只是会念字发声,则与AI主播无异,要用精彩的有声语言表现无限可能的大千世界。由此来看,广博的内在涵养将决定播音员主持人了解作品内涵的程度,精准把握主旨、提炼有效内容,即涵化的程度。

狭义备稿,是指播音员的外法,是指主持人播音前具体所做的准备过程。备稿方法因人而异,依据播音员自己的实践经验,各有不同,但准备方法是指我们所说的“备稿六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把握基调[1]。它能直接影响稿件的传达,即外化的程度。

(二)备稿有有稿和无稿之分

有稿的情形是指播音员有文字稿件,依据文字稿件进行创作。无稿则是区别于有稿的文字体的口语体播音,它可以是生发性极强的即兴口语,也可以是有简单提纲的拓展发挥,但其核心一定是口语语体的表达,要求依然是口说我心、声情并茂。

三、如何借助创作技巧进行备稿

(一)了解并熟读稿件——备稿的“任督二脉”

当拿到一篇稿件,了解并且熟读解决的是基本的认知层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把不认识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这就需要养成多查字典的习惯,这一步只是备稿最起码的要求。董卿无论走到哪里主持活动,手边一定时刻准备一本汉语词典,遇到不认识的字要第一时间查找。术业有专攻,播音员主持人是汉语普通话的示范者,是国家声音的传递者,平时练就快速查字的本领在播出过程中会显得尤为必要。一定不能心存侥幸,误读、错读将贻笑大方。

(二)外部技巧的准备——备稿的“拳腳武功”

前面的第一步只是念字出声,就准确性而言,人工智能语音播报可以达到极高的精确度。播音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不仅是“道”,也是“术”,只有将内外部技巧都巧妙地运用好,才能很好地完成播音创作。在播音创作中对于播音外部技巧的分析处理,可以直接检验备稿的质量,加深对稿件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外部技巧,指的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1.停连。有声语言的线性运动就像溪流一样,是流动着的、运动着的。这中间声音的中断就是“停”,而声音的连续即为“连”[2]。备稿完成之后,我们需要根据稿件的思想主旨熟读稿件,而且划分出层次。而层次的体现就需要创作者准确地找出停顿和连接的部分。这里要注意标点符号等语法结构对语言外化的干扰。比如看到标点符号就停顿是不准确的,标点不是停顿的符号之一,停顿连接的地方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如果停连处理不当,会导致句子的意思支离破碎,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错误的停连会产生歧义。停连的位置与文意的向背直接关联。在业界还有一句话,叫作“多连少停”。有的话就要把句子连接得紧凑,才能把意思完整地呈现出来。为什么要多连少停,因为在平时正常的说话状态下都是连贯的,一般不会出现戛然而止或大喘气,否则会导致内容呈现不完整,听起来会出现割裂的状态。

2.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为了表达语句目的和具体思想感情而强调的音[3]。重音能够决定我们究竟要告诉受众什么内容。突出一个词语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在音强上加重、在音长上拖长等。重音的体现是在处理重点词所用的技术手段和其他词语上作出明显的区别,这样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例如,“你怎么爱他”可以说成“你怎么爱他”“你怎么爱他”“你怎么爱他”。可见,备稿时确定重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3.语气。是指具体思想感情运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4]。在播音创作活动中,播读者的语气最能让受众感受到稿件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亲切还是悲痛,是严肃还是郑重。并且要提醒自己在播读时明确坚定地执行。所以,在拿到稿件的时候一定要熟悉稿件,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情感是什么。再按照相应的语气把它说出来,否则会南辕北辙。例如,“呦,你怎么回来了?”这句话,在期盼已久和讽刺的口吻下,语气不同所带来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语气的准备可以让备稿的过程立即立体生动起来。

4.节奏。是指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声音处理形式。稿件的感情色彩除了语气之外,还需要节奏上的配合[5]。首先要在解读稿子的时候确定稿子内容播读的速度、内容的风格是轻松明快的还是低沉凝重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属于凝重型;《少年中国说》属于高亢型,语调高扬,语音响亮,语句连贯,语流畅达。

(三)内部技巧的准备——备稿的“内功心法”

有了前面两步的准备,基本能做到在念字出声的基础上把稿件表达准确。不过在审美层次上还有很大的距离。准确的播音创作加上前面提到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的处理,能从技术上做到,但内容上还需要用到内部技巧,让稿件表现的思想感情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因此能更好地为稿件服务。这里,内部技巧是指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

1.情景再现。是指播音员在备稿时,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使稿件中的人、事、物情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运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恰切的情感,激发强烈的播讲愿望[6]。例如,在准备《草地夜行》的过程中,“老同志”与“小鬼”的几次对话,以及老同志遇险泥潭时的紧张情形,文字画面都是精微细致的“白描”。那么如何用我们的语言将文字包裹的感情和激动人心的情节表达出来,就必须用到情景再现了。

2.内在语。就是帮助播音员将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使感情运动起来,直接引发,深化含意[7]。我们在拿到一篇稿子时,不仅要认真思考,而且要深入解读稿件,把稿子最深层的意蕴挖掘出来。这就要找到其中蕴含的内在语。

3.对象感。就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感应到受众的状态,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意识形态,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8]。对象感不是简单地说自己知道今天来的受众都有谁,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和把握听众的特点和心理,要学会“画像”。受众有什么特征、多大年纪、什么教育背景、做什么工作、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爱好、兴趣偏好,最近有什么话题、新闻会激起他们共同的兴趣。恰当得体的对象感,一定会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和感受,并做到对他们真正有价值、有帮助[9]。清楚了解受众的特点,然后用和他们相关联的内容表达出来。在备稿时,我们就应该确定对象,对着稿件想象受众可能的反映。

四、結语

了解并熟读稿件是备稿的基础工作,识字正音可以被看作是读懂文章的“任督二脉”,我们凭借这宝贵的创作依据进行创作准备;外部技巧的准备是备稿的“拳脚武功”,使文本立体而生动;内部技巧的准备则是备稿的“内功心法”,情景再现助力理解的精微、内在语和对象感传受的有效,它们密切配合为高质高效的创作准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无论什么样的准备方法,都是为表达服务的。

参考文献:

[1] 吴郁.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00.

[2]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0-120.

[3]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00.

[4]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60.

[5]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08.

[6] 陈明钢.从播音技巧看备稿[J].记者摇篮,2014(06):76-77.

[7] 左娅,蔡志雄.跨界双栖:从播音到主持[J].南方电视学刊,2012(02):114-116.

[8] 彭曙光.播音与主持传播属性辨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3):162-166.

[9] 王媛.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播音员主持人自信心的来源[J].今传媒,2011(10):120-121.

作者简介:杨思琪(1997—),女,云南大理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