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副刊改革策略研究

2021-09-10李思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副刊改革研究新媒体时代

摘要:新媒体时代,万物互联互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介形式更加多样,受众的信息选择也更丰富多元。依托于纸媒的副刊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冲击,其转型发展举步维艰。基于此,本文从渠道、内容、品牌、受众四个维度探讨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改革策略,希望为报纸副刊找到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副刊;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74-02

萧乾先生曾在《一个副刊编者的自白》中写道:“杂志编者像是在盖楼房,砖瓦砌好,即刻便成为一座大厦。但一个副刊编者修的却是马路,一年到头没法停歇,可永远也看不到一点成绩。”[1]这虽是老先生的自谦之语,但无不体现了办好副刊要付出的艰辛。相较于报纸正刊而言,副刊缺少具有黏性的用户;其文学、艺术性质也决定了它不需要像新闻一样被每天订阅;另外,副刊在资金与人力也不如正刊投入得多……在新媒体时代,纸媒式微,副刊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人们快节奏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粮,副刊面临着种种困境,对其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依托高新技术,渠道为王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Web3.0时代,人们处于“高选择媒体环境”下,有了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信息的途径,“渠道为王”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据腾讯公布的《2019年微信业绩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1亿;据抖音发布的《2019年抖音数据报告》,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受众在互联网时代更多地依靠“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去获取信息,对于视频、长图的阅读兴趣也高于文字。基于此,副刊要获得关注,就要选择受众接受度高的渠道与平台。

在渠道创新方面,副刊可以通过“两微一端一抖”提高自己的用户数量与影响力。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推出文章时应不局限于文字,还可以匹配相应的视频、音频、长图,用多种阅读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制作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小视频,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寓教于乐,拓宽副刊的表现形式。对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文章可采用AR(增强现实)模式,让用户在阅读文章时,通过新技术看到作者所描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阅读中有更直观的感受。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应积极入驻各个平台,实现多形式、多渠道的发展,通过引进平台流量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自身的华丽转变。

二、保证文章质量,内容为王

如何在平台的基础上保证文章的浏览量是一个新问题。无论媒介技术怎样发展,内容才是让副刊立足的核心与根基,但选择刊登何种内容同样需要思考。以老牌副刊《夜光杯》为例,其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浏览量大多在4000~6000之间;而致力于写深度报道的《冰点周刊》文章阅读量大多在10000以上。人们对文艺的需求相比起新闻略显弱势,故副刊要在保证自己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同时,加强与社会的互联互通。新闻求时新、求快速,副刊则求深度、求雅致,副刊虽不能通过及时发布新闻获取受众的关注,但可以紧跟新闻热点,在事件发生之后关注其产生的背景、造成的影响和具有的意义。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副刊可以经常刊登新闻性较强的文艺作品,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掌握相关信息的同时,通过阅读文学性更强的内容获得一定的感悟,进而加深人们对新闻的认知[2]。如《冰点周刊》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在实施作业时遭猛兽攻击身亡”这一新闻发布后,刊发了《野生动物园野蛮生长》一文,探讨了该悲剧发生的源头与目前野生动物园的现状,引起了较大反响。而以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也可以紧跟社会热点刊登专题,如《新京报·书评》在故宫肇建600周年刊发专题文章、随着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刊发一系列关于露易丝·格丽克的文章。

在互联网的“信息轰炸”下,坚持内容为王还要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努力。在编辑方面,编辑的文学艺術修养与广大的人脉资源是影响副刊文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编辑的把关能力与约稿能力直接决定了副刊最后的呈现效果。台湾学者龙应台说过:“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副刊。”副刊产生初期的著名编辑如孙伏园、萧乾、黎烈文等,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广大的作家人脉保证了他们所办副刊的质量。新媒体时代,编辑除了要具有文化艺术修养与人脉资源外,更要具备人文素养,对读者和社会要有人文关怀。编辑所把关的文章要关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求,要于社会有意义、有价值、有引导。正如著名副刊编辑孙伏园所说:“无论对于社会,对于学术,对于思想,对于文学艺术,对于出版书籍,副刊本身负有批评的责任。”[3]

在作者方面,要在巩固已有作者队伍的同时,扩充潜在的创作人才,挖掘新人作者。副刊的名家专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著名影星林青霞在《南方周末》上开辟专栏、著名乐评人李皖在《文汇报》的副刊《笔会》上开辟了自己的专栏“耳听八方”,有名家的加持,副刊影响力也能更上一层楼。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创作者,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的不断完善也让高质量内容快速增多,故副刊不仅可以广泛接受投稿,选取实力新星,还可以关注自媒体等个人创作者,与其约稿或者挖掘适合的作者,扩充自己的作者储备资源,保证文章质量。

三、树立领域标杆,品牌为王

副刊在发行过程中,如果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就会如萧乾先生所说的,永远也看不到一点成绩。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竞争也更加激烈,报纸副刊要想立足市场发展,走品牌化道路就尤为重要[4]。如想到书评脑海中就会浮现《新京报·书评》,想到深度报道就想到《冰点周刊》。副刊在发展过程中要打下自己的品牌,成为该领域的名片。而今媒体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新旧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副刊在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差异化与目标化建设,保持雅致,具有创意。如《文汇报》的副刊《笔会》,在疫情期间推出了诸如曹景行所撰的《四十年前,我被隔离了》、余斌所写的《疫中出行记》,区别于其他副刊写疫情鸡汤、病毒起源等文章,另辟蹊径,保持了自己的文艺性,高雅又真实,在副刊发展处于低谷时仍有10000的阅读量。树立品牌要特别着重三个原则:即不炒作、不渲染、不走低俗路线,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弘扬人类美好的情感,多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健康作品[5]。于副刊而言,树立起品牌意识可以使副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在历史浪涛中沉淀下来,这才是体现异质化、吸引读者关注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副刊还可以依据本土元素打造它的品牌影响力。比如想到海派文化就想到《夜光杯》,想到京味就想到《五色土》。各个城市都有着当地独特的历史进程与风土人情,这些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是吸引读者特别是当地读者的利器。比如《太原晚报》的副刊就有“晋风版”,栏目包括晋阳史话、走遍山西等,充分展现了晋文化,受到当地读者的好评。这要求副刊要善于开发本土资源,深挖民间文化,让报纸副刊作品充满地域特色,充满“乡愁”。只有办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接地气”的副刊,才会得到区域性读者群与社会的广泛认可[6]。

四、增加用户黏性,读者为王

“读者为王”要求副刊具有用户思维,精准定位用户,从用户角度出发刊登作品,增加读者的愉悦感,满足读者的需求。副刊的发行首先要定位读者,如《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所以该报内容大多是长篇的深度报道;《经济观察报》定位于“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实力阶层”,故而大部分文章都具有叙事专业化、晦涩难懂的特点。副刊的讀者定位决定了副刊的文章特点,专耕某一领域的副刊在日积月累中保持文章质量,必能慢慢聚合用户,养成读者阅读该刊的习惯。

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副刊获取用户的主要手段,要采取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行文风格、文章插图、版面设计,从细微之处表达诚意。比如上海味浓郁的《夜光杯》,其版面设计就符合上海小而精的特点,从不出现通线。此外,报纸副刊传播知识与观点的方式是线性的、单向的,此时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就十分有必要。如《新民晚报》在1982年开辟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重视与读者的联动性。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最近这个老专栏又推陈出新,每两周见报一次,将读者、作者、编者紧密相连,因此获得好评[7]。依托新媒体平台,副刊可以发表互动性强的文章以期得到受众的关注,而读者可以通过文章后台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编者能即时回复,可以与读者在交流中加强互动、共同进步。

读者是副刊的发行终端,赢得读者是副刊改革的根本目的。“读者为王”不仅要求副刊定位准确、满足需求,更要求副刊整合线上线下所有资源。在渠道上实现优势互补、多维创新;在内容上保证质量,呈现优质好文章;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品牌忠诚度,最终获取读者的关注与支持,增加读者的黏性。

五、结语

副刊担负着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好的副刊就是报纸的名片。新媒体时代副刊面临种种危机,转型也略显艰难,此时的副刊更要主动变革,有壮士断腕的魄力,积极适应新形势。副刊只有积极地在渠道、内容、受众、品牌上面下功夫,才能焕然一新,释放出新媒体时代的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雅玲.萧乾副刊编辑思想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01):152-156.

[2] 龙青云.浅谈媒体融合中报纸副刊的守正与创新[J].新闻战线,2019(14):158-159.

[3] 高艳红.孙伏园的副刊编辑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

[4] 朱朝晖.全媒体融合形势下报纸副刊生存策略的思考[J].传媒论坛,2018,1(23):125+127.

[5] 付生.副刊版面策划及留客功能的最大化[J].青年记者,2013(18):60.

[6] 黄艳玲.全媒体融合形势下报纸副刊生存策略的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15(10):70-71.

[7] 刘芳.“互联网+”时代报纸专副刊应担当重任[J].新闻与写作,2015(08):69-72.

作者简介:李思璇(2000—),女,四川乐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副刊改革研究新媒体时代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群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