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现实难题与对策
2021-09-10夏晨
摘要: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也必须进行创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关人才的现实需要。本文将主要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存在的现实难题,例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教学理念落后等,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在高校中营造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理念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高校应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课程,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真正做到“心理育人”。因此,有必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推动相关课程顺利开展,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难题
(一)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存在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许多高校并没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许多课程和实践活动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不利于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是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能够发挥学生的潜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但目前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方面仍然以线下授课为主,使得许多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线学习资源缺乏。
(二)教学理念落后
在教学理念上,大多数高校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大部分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只是提供简单的心理健康咨询,并且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一方面,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学生只是将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当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真正了解课程的内涵,只是机械的背诵答案。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缺少心理测试和互动环节,使得课堂枯燥无味,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1]。
(三)教学成效不够显著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有一部分高校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定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实际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一方面,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增加实践分而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这些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活动大多数都是公式化的,套路化的,与实际的生活环境差距较大,并且都是机械的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的,学生只需打卡拍照即可完成任务,没有真正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开展相应的活动,难以达到实际的效果。因此未来在举办相应活动的同时,不应只注重“量”,还应该关注“质”,提升教学成效。
二、新时代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教学模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想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难题,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需要丰富教学模式。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不仅仅停留在面对面的交流上,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心理,可以采用线上对话的方式,匿名进行心理咨询,更容易感知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变化,捕捉最真实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其次,可以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慕课、翻转课堂、体验式课堂”三位一体的方式,例如大多数高校采用慕课的方式,吸收其他高校良好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同时利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演讲自己的看法,再将学生分组,交流自身的想法,最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老师分享。最后,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讲解案例,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同时采用课堂心理剧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营造积极的交流合作氛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技术跳脱出原来的教育模式,不断为心理健康课堂注入活力,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入,健全学生的人格,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不断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更好满足市场的需要[2]。
(二)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是新时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高校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时根据市场以及学生的创新教学方式。应该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切实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而不是仅仅将信息咨询教室形式化,将课堂应试化。首先,高校应该提升部门协作的能力,不断健全心理咨询的平台,创建心理教育建议箱,建立24小时咨询热线,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办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还应该调动家庭和班级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心理学的理解过于机械化,相关的业务培训交流也仅仅局限于心理健康这一学科,并没有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这也是教学理念落后的一种表现,使得相关人才的专业能力不足,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难以突破学科的局限。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开展的目的,心理健康这个学科应该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封闭的。应该汲取更多其他学科的营养去拓展丰富支撑信息健康学科,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教育者必须自身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够育人,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理解学科,才能较好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在教育理念上,高校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使学生的个体意识更加符合社会意识的需要,高校要“育人”,更要“育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奉献和学习中体会幸福,感到快乐。
(三)提升教育成效
虽然高校有意识的举办了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开展了各类相关课程,但总体成效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过于形式化造成的。首先,在开展各类活动时,应该从学生的出发,充分考虑到活动为学生带来的益处,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各项指标。其次,高校应该注重渠道的拓展,搭建全方位的线上线下平台,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利用微信小程序、APP等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同时高校应该具备融媒体的思维,增强线上线下活动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最后,注重学科开展的时效性,还包括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拓宽对于世界的理解。在迷茫、无措时能够拥有冷静分析思考的能力,使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不在复杂的社会中随波逐流,永远对世界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客观的心态。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不等同于机械化的理解,而是真正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和教师走出对于心理学误区。因此,相关高校要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应该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突破心理学学科的局限,成立人才引进协会,对心理育人教师的职业资格进行认证。只有不断明晰心理育人的总目标,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成效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将心理咨询形式化。未来,高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3]。
结论:综上所述,要想破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并且注重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制定出具体的心理育人规范。同时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与心理学科之间的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体化的育人格局,转变应试教育的思想,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有效实现“育人”与“育心”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欣然.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24):156-157.
[2]冯子怡.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194-195.
[3]王缓缓. 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20.
作者简介:夏晨(1990.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