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科学教育馆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1-09-10孙铭欣宋思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普

孙铭欣 宋思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时代开启,给科学教育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国内科教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展多种传播渠道,以寻求更好的科学传播途径,推动科普理念和实践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部分科教馆的数字化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智媒时代国内科教馆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科学教育馆;数字化传播;科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5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京科普中心调研项目“北京数字科学教育馆建设与发展”研究成果;“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培训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IT&TCD2018040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学教育馆作为向社会传递科普信息、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单位,其地位与作用非同一般。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希望通过新渠道、新形式掌握科学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馆依托“互联网+”理念,实现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科教馆在官网虚拟场馆、微博直播互动、抖音短视频展示等数字化形式的辅助下,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以寻求更好的科学传播途径,推动科普理念和实践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部分科教馆的数字化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国内科教馆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科教馆数字化传播的动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几乎已遍及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系列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原有的媒介接触模式被完全打破,层出不穷的智能新技术交融促进,推动信息传播环境发生变革。与此同时,数字原住民的基数不断壮大,用户的个性化意识对信息传播和消费的影响显著增强,这也促进了科学信息传播链的变革,科学传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相互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并由此重塑了科学传播的模式[1]。

科学教育馆作为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在培育青少年人才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智能时代的科学传播需要借助更加丰富的数据表达和知识库的智能支持,将各种媒介资源有效地整合利用,通过融通前沿技术进行丰富多样的数字化传播,成为实体科技馆传播效应和效果最大化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二、国内科教馆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代社会,科技议题已经逐渐成为和政治、经济议题一样的社会复杂命题,科学教育馆凭借其天然的公信力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但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科学知识,传统科普传播机构受到极大冲击,而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也使公众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技馆加快了数字化传播速度,通过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发挥社会效益,为广大公众获取权威、可靠和内容丰富的科技信息提供保障。但由于其数字化传播时间较短,因此在渠道设置、内容创新、运营模式等层面尚存在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科学教育馆的数字化传播效果。

(一)新媒体平台缺乏有效融合,传播效果两极分化

媒介是承载信息的重要平台,媒介的形态与特性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与方式,合理利用媒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效率,扩大传播覆盖面。目前,国内科教馆的新媒体传播渠道较为多元,设置了“两微一端一抖”的传播矩阵,但在传播路径及布局上缺乏有效的融合。部分账号存在功能重叠的现象且内容同质化严重,加大了受众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导致传播效果分散;个别账号功能定位不清晰,存在建设运营不规范、“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此外,部分科教馆新媒体账号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只有小部分新账号拥有百万粉丝,多数账号只拥有数万粉丝,运营欠佳的新媒体账号粉丝数量更少,而粉丝数量的多少及黏性的强弱也会影响新媒体账号的内容生产和互动情况。

(二)服务内容大多以信息发布为主,未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对国内75家科教馆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研究,发现其新媒体传播渠道主要服务对象以参观实体科教馆的观众为主,为其在参观场馆前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基本以提供实体科教馆的场馆服务信息、科普活动信息为主,表现形式多为图文方式,少數网站有虚拟展馆和展品、视频、动漫、游戏等内容。

在数字化媒体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可能。科普类信息的传播已裂变成面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受众的细分市场传播。目前国内科教馆虽然在技术上实现了数字化,但服务内容以及形式仍以图片与文字为主,传播内核仍是传统的方式,线下属性仍然受到限制,未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三)数字化平台设计有待改进,缺乏与受众的主动互动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的科普场馆已逐渐从“数字场馆”变为“智慧场馆”,这就意味着科教馆要形成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场馆与受众相互依存的体系。

国内大部分科教馆并没有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互动理念,无论是科普信息的输出还是线下场馆活动,大多都是自上而下单向输出给受众,没有考虑到场馆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收集受众的前馈与反馈。部分场馆的展品解说系统页面设计及视觉效果较为陈旧,虽然有扫码解说的方式,但忽略了展品的客观体系。此外,展馆内的展品展示只更新软件不更新硬件,整体效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教馆的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国内科教馆数字化传播策略

(一)整合现有新媒体账号,做优做强主账号

针对当前国内科教馆新媒体账号重复无序的现状,科教馆需要对现有账号进行整合,尤其是对功能相近、用户关注度和利用率低的账号进行清理,针对现有账号定位进行优化调整,发挥主账号最大效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由于单一新媒体账号传播时很难形成较大的传播声势,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加强资源的整合利用。

同时,在内容生产方式上,应突破传统线性思维模式,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对平台上的优质内容进行二次编创和融媒体制作,实现优质内容的价值增值,利用立体的传播矩阵,打造全媒体传播,积极推进现有传统科普渠道与微信号、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渠道的整体融合,形成PC(个人计算机)端和移动端的多场景覆盖,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科教馆新媒体传播矩阵。

(二)善用新技术,打造科普接触新模式

数字科技的发展,不仅促成媒体融合,也使信息产制、传播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少科学教育馆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实景技术,依托丰富的界面设计,使技术、媒介、科学信息与个体间的深层交互成为可能,呈现出全方位和多元化的新形態,使受众更好地认识到科教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也使科教馆成为传递科学知识、培养民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通道[2]。

国内不少科教馆都做出了新的尝试,如中国古动物馆官网推出“全景展厅”和“三维展品”两个模块,让整个古动物馆的线上展示效果更加生动形象;索尼探梦科技馆抖音发布“看得见的声音”等13条科普短视频,获赞1.6万。2020年9月26日,首都博物馆与国家文物局、腾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机构合作推出的中华文明数字互动体验展,运用数字化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近百件著名文物的时空漫游。这场展览基于“多种智能技术+短视频平台+明星红人”的立体运营模式,实现了“互联网+文博+文创”的体验叠加,有效提升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利用互联网思维细分用户,真正实现以用户为核心

当前网络传播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科教馆的新媒体运营更应该考虑用户的真实需求,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从不同受众的需求偏好和阅读习惯出发,深入研究,开辟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科普内容。

作为科普传播的核心人群,“Z世代”群体习惯活跃在各类兴趣文化和社交软件前沿,对科学传播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科教馆利用跨界合作等创新方式成功吸引了青少年群体的注意,并为其设计全套定制化观展方案,打造专属参观线路与科学传播内容。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通过与军事竞赛体验手游“和平精英”展开联动,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手游”的跨界传播活动,通过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元的形式,让大量青少年玩家在线上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文化艺术。

(四)营造新媒体时代的在场感,构建双向互动模式

如今,人们关注的不仅是观看的在场或是互动和幕后营造的在场感,而是VR、AR等新技术带来的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在场”。在新的媒介传播格局中,内容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以用户为中心的双向传播模式成为核心。作为公众了解多元文化的载体,科学教育馆需要将信息资源整合汇聚在一起,构建起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利用数字化的互动式体验,根据参与者自身的情况,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通过新技术营造新媒体时代的在场感,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开启,给科学教育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国内科学教育馆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通过搭建多元立体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社交媒体的传播共享,使科学传播在新的格局背景下,不断创新科普内容和科普形式,探索传播主体及脉络规律,为新媒体时代科教馆数字化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拓展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施威,杨洋.媒介技术创新与科学传播模式变迁[J].科技传播,2015,7(01):62-63.

[2] 司金亮.浅述“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陈列的新趋势[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1):178-180.

作者简介:孙铭欣(1985—),女,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宋思颖(2000—),女,四川宜宾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科普
胆囊结石的科普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对抗肿瘤,营养“给力”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